胡智锋: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2018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作者: 2019-02-21 来源:宣讲家 次阅读
胡智锋:为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我们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今天宣讲家网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胡智锋院长,跟我们一起聊聊文化方面的话题。您好,胡老师。

  胡智锋: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以前有些宣传主流价值的作品年轻人不喜欢,那么,如何以影视作品来推动主流价值的凝聚,形成社会共识?

  胡智锋:确实,以往很多以主流价值宣传为主要职责的影视、文艺作品,常常在年轻观众中起不到太大的反响,相当多的年轻观众会给主流价值、主旋律的影视创作贴上一个标签:这类作品跟我的趣味不相符。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而且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景观:具有主流价值宣传和传播功能的影视创作,不仅能够承担主流价值的宣传和传播作用,而也具有了相当强大的市场化、商业化的生存能力。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在传统观众群中获得较好的反响,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的魅力吸引了年轻的观众慢慢接近、认可,乃至拥抱和接受这类主旋律作品。

  最近几年的标杆之作有《战狼2》《红海行动》,稍微早一点有《湄公河行动》。这些大片在过去属于传统主旋律宣传的范畴,比如它非常凸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崇尚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等。以往这类作品是以宣传的面目出现,但是在这两年它们呈现出来的感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就是说,主旋律的影视制作开始探讨商业化、市场化的叙事模式和理念。比如《湄公河行动》,它在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性至上等主流价值的传播、宣传之外,加入了很多商业化的元素,像功夫、悬疑、打斗,以及微妙爱情元素,热血沸腾、激烈追逐的场景。一直到《战狼2》《红海行动》,它们的模式都是一脉相承的,具备了相当强的商业化元素。因为普通的商业大片具有的极其强烈的视听效果、眩目的色彩和景观,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元素。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双主流对接。

  主流价值和主流观众(观看电影的年轻观众)原来是分裂状态,现在开始对接融合,焕发出强大价值效应。主流价值借助商业化的叙事和表达方式,找到了双主流对接的渠道,让主流价值在年轻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是我们近年来影视创作的一个重大贡献。也就是说,主流价值和年轻观众之间过去是分裂的状态,但是通过《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系列的影视大片,让我们的年轻观众和主流价值对接了,形成了一种价值共识、社会共识。

  同样的情况,中老年观众回到影院和年轻人汇聚到一起,也是一种社会共识、价值共识的形成。我们要通过推出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让主流价值和年轻观众对接,让时尚的影院和中老年观众对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去凝聚不同群体,形成社会共识。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如何做好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让经典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体融合发展?

  胡智锋:两会期间,从文化部长到教育部长都谈到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比如文化部长谈到了《国家宝藏》,教育部长为《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点赞的同时,也谈到要通过这些节目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他们的目的都是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的意义就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展和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期待,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要充分调动已有的大众传媒来对它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我们看到,最近的电视节目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方面作出了了不起的探索。比如《国家宝藏》,在此之前,全世界还非常少看到把文物的内容放到电视节目当中进行展示的。换言之,在世界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模式中,比较少见文物的内容。

  文物常常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古老,意味着过去,意味着离当代很远,文博的内容先天和当代人有一种距离感。比如甲骨文,首先我们看不懂,因为它的年代太久远,连专门做语言文字研究或甲骨文研究的工作者都无法全部破译。由于时代的原因,一般百姓看不懂文物或其他传统优秀文化,而看不懂就不容易调起兴趣。第二个问题,虽然能看懂一点,但看不透。看不透就很难产生共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看《国家宝藏》用什么招?你不是看不懂吗,我给你讲个故事,把一个文物的前世今生用故事演绎出来。也就是说,用专家的专业术语表达你看不懂,我就把它转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而且是用影视明星来去演绎这个故事,老百姓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就看懂了是怎么回事。

  怎么看得透?故事看完了,看懂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要看得透的问题,就需要专家在这里起作用了。在看懂的基础上,让专家进一步解读,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出来,不仅让你看懂,还能让你看透。

  看得懂、看得透之后,怎么样进一步?还有明星守护人,我们熟知的影视明星用守护人的身份,一方面演绎故事,另一方面跟专家对话,再跟电视机前的观众进一步沟通,带着情感和观众对话,观众在和明星的交流当中,共识、共鸣的问题就可能解决。

  所以,为什么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做得漂亮?它把特别难懂,特别难挖掘,特别难引起当代人趣味和共鸣的文物,通过故事、专家和明星,让它大众化,让它贴近观众。这是一个创造性的电视节目,它为世界电视节目的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国家宝藏》这样一个IP放在全球的电视节目模式当中都是少有的,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电视IP,它为我们的文物事业和它的市场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宝藏》推出来的那几件文物,让年轻一代对文物的热情迅速膨胀起来。这是一次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创造性探索。

  主持人:以前我们只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知道有很多的文物,但是不知道这些文物原来是这么来的,原来它能起到这个作用。

  胡智锋:对,它解决了怎样看懂、怎样看透、怎样产生共鸣这几个层次的问题。

  另外一档节目是《经典咏流传》,现在非常火爆。《经典咏流传》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找到了更丰富的手段和方式,而且非常新颖:一个是咏,一个是唱。通过咏叹,也就是说专家、选手的解读,让传统诗词等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而唱则是一个创造性的转化,用歌唱的方式来去演绎诗词。其实古代咏和唱经常是在一起的,很多诗词在古时候是可以唱的。

  近现代以来,咏和唱分开了,唱的少了,更多的是念白,是咏叹。用唱的方式演绎诗词,某种意义上叫回到过去,是一种回归。但是同时它的咏唱方式并不是古曲的演绎方式,如果用古曲来唱,大家又听不懂了,当代人又不喜欢了。所以它是用现代的方式来唱,并且是用当代人喜欢的流行歌手来唱,比如霍尊这样的年轻歌手。这些流行歌手在年轻人当中非常有市场,他们来咏唱会产生什么效果?一定会产生大众化的风云效果。在如何把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和创新方面,《经典咏流传》是一个宝贵的案例。这个节目用咏的方式把原汁原味的古诗词传承下来,同时用现代的流行歌手来演绎和演唱,让它更具有时尚感、现代感和大众化的效果,这就是发展与创新。所以,《经典咏流传》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问题。

  主持人:说到经典,我觉得还有一个《诗词大会》,它在很多家庭中形成了一个比赛的氛围。

  胡智锋:飞花令。

  主持人:对,各种诗词被从记忆的深处搜索出来。

  胡智锋:是的,所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的参与,既是一个手段,也是一个目的。比如你提到的《中国诗词大会》,用飞花令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全民的热情,让男女老少、不同职业的观众,共同来面对我们共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用这种生活化的方式,让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地进入飞花令的状态。大众参与是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渠道和方式。 ?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影视作品走出国门,去参评奥斯卡、金棕榈,那么我们想听听您对此的看法。

  胡智锋: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不仅是中国自己的艺术创造,也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中国人用文化文艺的方式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果有很好的国际渠道来让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能分享我们的精神创造,那当然是一件乐事。中国的文艺人、影视人,积极参与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这是个全球性的平台,不光中国人,全世界人都可以参与。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醒大家,不能盲目崇拜和膜拜国外的奖项。过去若干年,我们把奥斯卡当成电影艺术的封顶,电影艺术的“奥林匹克”,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世界冠军”。这样的雄心壮志,从艺术本身的探索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必太过较真。我们要淡化“冲奥”情结,随着我们自己影视文化、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我们应该慢慢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奥斯卡”。

  主持人:我们有中国电影节。

  胡智锋:对,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电影节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提高我们艺术评价的水准,在全球树立中国的评价尺度,使世界各国的影视从业者也能以得到中国的影视大奖为荣。

  主持人:其实近些年的中国电影节也吸引了很多国外的影视作品来参评。

  胡智锋:是的,这个数量是逐年增长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的这几届,我们明显感觉到它在快速上升。我作为今年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之一,春节期间一直在忙着审片,我看到的片子至少有20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国家,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南美的国家,也包括欧洲的像英国、法国、德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甚至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以及中东一带的国家像以色列、也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这说明我们电影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快速增长。

  这也是提高我们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能力,一方面是把我们自己的东西推向世界,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我们为主导的评价体系,让世界各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走进来,这是双向的。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主持人:请您具体谈谈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看法。

  胡智锋:我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另一个是世界各国的文化走进中国。世界各国的文化走进中国是中华文化得以丰富、拓展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一个包容性的存在,一个有作为和有魅力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所以,第一,我们要打开国门,不断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和艺术创造。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推进。过去我们比较关注欧美等国的文化引进,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而对于南美、拉美、中东等国家,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忽略了对他们文化的引进,这对丰富我们的文化是不利的。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包容度,来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不要单一,要更广阔,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丰富饱满。

  第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还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就是中华文化怎么让全世界的人了解、接受和认同。客观地说,中华文化“走出去”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目前,我们在全世界设了不少站点,比如建了很多通讯社、电视台,我们也在不断向大使馆寄送我们的影视作品。但是目前全世界实际上除了华人,真正让外国人接受的中华文化还相当稀少,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电影。比如《战狼2》,在国内票房和全球的票房都是数得着的。但是这样的作品在北美上映的效果却非常一般。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文化要真正的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元素:第一,要看得懂;第二要在地化,要在本地;第三,要做文化的转移。

  首先是语言问题,如果没有翻译,人家不可能看懂;二是字幕效果一般;三是要让本地了解双方文化的人进行翻译和制作,所以最理想的还是译制。一定要翻成本地语言。

  第二,一定要想办法让本地人参与进来,变成本地人去演绎,比如让他当一个角色,这就是要做在地化处理。

  第三,要进行文化的转移,也就是不能完全原汁原味,要用对方国家熟知的文化去对接。所以,让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要做特别多的转化工作。

  主持人:比如我们常看的一些美国大片,他们翻译成中文字幕的时候,经常会有用到中文的成语或者比较流行的语言。

  胡智锋:对,那就是他们非常聪明的一点。有中英文对照的时候,你就会看出来哪些是高手,哪些翻译能产生特别漂亮的效果。所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件简单的事。

  主持人:文化领域的机构改革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请老师谈谈您的看法。

  胡智锋:文化领域的机构改革是今年两会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今年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是两个机构改革,一是文化和旅游部的重新组建,从文化部变成文化和旅游部,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意味着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高的创意。也就是说,让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旅游中,同时也让旅游更具文化价值和魅力。

  同时我们看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一定是朝着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迈进的。旅游实际上是一个产业,文化过去我们更多是讲事业,但是这些年也在不断开发文化产业。如果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做成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将对中国无论是GDP的拉动,还是整个社会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和扩展,以及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丰富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通过旅游发展精准扶贫,让他们产业化,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旅游项目。我相信,这个机构未来在提升文化产业的总体水平、满足老百姓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方面,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是原来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整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这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两个问题:第一,把原来复合型的新闻出版广电区分开了,新闻出版部分和电影部分拿走,留下广播电视,回到纯粹的广播电视功能。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的生产规律、管理规律,跟广播电视还是有出入和差距的。比如新闻出版以纸媒体为主,电影以影院商业化放映为主,广播电视是家庭式的接收,这几块的生产传播渠道、方式和管理都不太一样,把新闻出版和电影剥离开,回归广播电视,这就使广播电视的管理职能更清晰更明确。

  第二,更强化了广播电视作为独特和独立的国家主流媒体的功能性。也就是说,它就是要担当起国家主流价值的传播功能以及对自身安全保障的管理。电影更偏向于娱乐,当然,这些广播电视也会存在,但是相对来说,它更凸显主流价值的传播功能。

  主持人: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家里抱着电脑上网或者出去看电影,而抱着电视机看电视的人少了很多。

  胡智锋:是。但是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广播电视是一个巨大的内容生产体系,尽管抱着电视看的人少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忽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关注,大家不见得是在电视机前看,可能是网上看。我打开电脑上网,可能在网上看《经典咏流传》。不见得非要在电视机前卡着七点钟看《新闻联播》,而是随时随地的上网看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这些都是离不开广播电视的。所以,未来广播电视的调整,一定是三网合一的状态,也就是广播电视网、电脑网和手机网融合在一起,统一管理。尽管渠道不同,但是内容是相似的,所以管理是统一的。

  主持人:感谢胡老师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跟我们聊了这么多关于文化方面的话题。谢谢您,胡老师。

  胡智锋:不客气。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