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

作者:宋伟 2019-03-18 来源:宣讲家 次阅读
宋伟: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

  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国家安全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安全,主要是对外的;另一个是国内安全。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已经密不可分了,国际形势在很多时候也会影响到我国国内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九大的报告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十八大以后,中央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国家安全相关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也非常鲜明地提到,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从十九大报告出发,我们应该对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周边地区的热点问题有所了解。今天,我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当前国际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分析;另一个是中国周边热点问题的最新动态与分析。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主要特点分析 

  (一)中国战略安全环境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总的来讲,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时代还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之所以这么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原有的制约国际战争的因素继续存在。例如说,核武器的存在。不仅仅是美国了,其他国家也没有把握通过第一次核打击就完全消灭我们的核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大国之间尤其是核大国之间存在的核平衡还是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所以,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奥巴马当局之所以不愿意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这个因素还是占了非常突出的地位。俄罗斯虽然现在力量有些衰弱,但仍然是一个核大国。

  第二,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量变,但还没有发生质变。目前来说,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变量是中美关系。因为从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在2010年之前,美国政府在很多报告中可能会说中国是美国的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但2010年以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国就不再只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成为一个明确的竞争对手。所以,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开始提出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再平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平衡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奥巴马时期提出一个目标:要把美国海军力量60%部署到太平洋地区。这个任务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冷战以后,这还是第一次。特朗普上台以后,反复说要居安思危。美国现在的军事力量仍然非常强大。每年6000亿的军费,比排在美国之后7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但是,特朗普觉得美国还是有弱点,因为美国是一个全球性霸主国家,因此不管是海军力量、空军力量都要继续大幅度加强。很明显可以看到,2010年以后,中国战略安全环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主要对手来看待。在这个背景之下,美国努力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在韩国,它主要想做的事情就是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萨德”对我国战略安全环境确实能够构成直接的影响,因为“萨德”的雷达能够扫描直径1500公里范围内的导弹发射信息。而中国军事力量较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导弹。导弹是一种进攻性武器,相对应的防御性武器就是反导系统。“萨德”就是这样一个系统,核心是它的雷达系统能够捕捉中国境内的导弹发射信息,现在已经部署完成了。在其他方面,还加强和越南、菲律宾以及印度之间的军事关系。印度现在是全球第一大军火进口国。当然,它进口美国的军备主要更多的是着眼于印度洋,例如直升机、大力神(水上飞机)、运输机、无人侦察机等产品。可以说,美国政府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但不意味着要和中国发生直接冲突。毕竟虽然在南海问题上中美是对立的,但南海争端的当事方并不是中国和美国。所以,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它采取的是制衡、打压、遏制的措施。虽然中美的竞争态势朝着比较明显的方向在发展,但国际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质变。至少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短期内在安全上并不会构成对美国的直接威胁。根据中国科学院2008年的预测,中国军事实力直到2050年之后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至少还再需要20或30年才能超过美国。美国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害怕有一天中国会在安全上挑战美国,但这个威胁还不是非常直接的。而且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它不仅要考虑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还要考虑到别的国家的崛起对美国的挑战,比如说印度、日本。这些国家现在表面上都是美国的盟友或者准盟友的关系,但美国并不能保证再过20年或30年这些国家强大起来以后,会继续甘心听从于美国的领导。如果美国把主要的精力、资源都放在对付中国上,是不是也有风险?所以,站在美国的角度来看,它的对手不止中国一个,其他大国也是需要防范的对象。因此,虽然中国的发展确确实实让美国感到非常紧张,但总的来说,在中美实力对比仍然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中国还不是美国的一个直接威胁。

  这里,我对几个大国最新的发展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于目前的美国政府来说,面临的制约因素非常多。对特朗普来讲,与其说中国对其造成直接的威胁和挑战,还不如说他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美国国内政治问题,是他的总统宝座能不能坐稳的问题。因为他上台后至少面临两大困境。一大困境就是“通俄门”,其竞选团队不断被指控称俄罗斯在他上台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特朗普一直以来表现出对俄罗斯非常友好的态度,所以美国国内很多人就揣测俄罗斯政府可能通过黑客、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干涉了美国大选。后来,就此问题任命了独立检察官进行调查,现在调查的对象指向特朗普的核心圈,包括他前竞选团队的主席。这肯定是让特朗普很烦恼的一件事情。另一个困扰就是美国国内族群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白人中下层偏右群体与少数族群(主要是非洲裔和拉美裔)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化,甚至出现了汽车撞人、枪击案等事件。美国社会对特朗普的执政能力普遍存在质疑,看他能不能继续掌控局势、能不能妥善解决国内族群矛盾问题。因此,对特朗普来讲,虽然他有很强的居安思危意识,但目前最困扰他的反而是国内政治问题,这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完全腾出手来去全面实现他的对外政策目标。特朗普对外政策的基本思路就是“联俄制华”,思路很清楚,但实施起来很困难。第一,要想联俄就面临着“通俄门”的指控,只有对俄罗斯强硬,才能避免“通俄门”的指控。第二,想缓解国内族群矛盾就必须发展美国经济,政府想要通过各种措施去缓解国内矛盾,那就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他又有求于中国。所以,虽然他的战略思路是清楚的,但短期内不可能付诸实施。而且特朗普的政策非常激进,不管是打击非法移民、禁止几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入境、在墨西哥边境筑墙等,在短期来看美国的族群矛盾很难降温。

  日本、欧洲和俄罗斯这三个大的经济体,当前的形势都不是非常乐观,对中国的威胁或挑战在下降。中国和欧洲之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矛盾,主要是经济上的矛盾,在安全上是没有矛盾的,我们相隔甚远,这是地理因素所决定的。中国和日本确实有领土争端,主要是钓鱼岛问题,这确实会继续存在。但随着中国在2012年以后到钓鱼岛附近海域常态化巡逻以后,日本方面也开始接受了这个现实。有没有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呢?是存在的,但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中国和日本目前在海上有很多的对话和沟通机制,正逐步建立危机管控机制。而从日本自身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前景比较堪忧。在与中国长期赛跑的过程中,日本的劣势更加明显,主要原因是它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日本构成非常严峻的挑战。俄罗斯也差不多。这两年由于石油价格有所回升,所以俄罗斯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2017年经济增长预计为2%。2018年和2019年大概预计是1.5%。总的来说,俄罗斯经济萎缩的程度还是非常大的。现在俄罗斯的GDP可能还比不上广东省的GDP,经济总量大概是中国1/10左右。而且俄罗斯也面临着与日本差不多的人口方面的问题。普京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提高人口生育率,但俄罗斯的人口太少,从长远来看不容乐观。

  第三,影响中国战略安全环境最直接的因素是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简单地说,中美战略竞争态势有所加剧,但短期内可以保持稳定与合作。特朗普访华,签了2535亿美元的大单。特朗普非常开心,把Twitter的背景照片换成与中国小演员的合影,并写道:“期待明天一整天与习主席及我们的代表团举行会谈。感谢中国美好的欢迎,我和夫人梅拉尼娅永远不会忘记。”

  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呢?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双方都是核大国,发生剧烈冲突的可能性基本没有。第二,中美经济相互依赖水平很高,有摩擦,但共同利益仍然非常巨大。中美贸易额现在在6000亿美元左右。对于双方来讲,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第三,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美仍然有合作的空间。中国在公海、在深海,与美国绝对是有共同利益的。比如说,我们都希望打击海盗,我们都希望海上是安全的。因为海上是安全的,我们的海上贸易通道才是安全的。所以,在全球海域中,中美有非常大的共同利益。在其他问题上,中美都有合作空间。比如,我们现在非常关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打击恐怖主义有很多方面,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击恐怖分子的金融流动。就这一点来说,中美之间有非常巨大的合作空间。第四,特朗普虽然强调中国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但他心里清楚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短期内仍然比较大。他会夸大中国的威胁,但他心里很清楚,中美之间是长期赛跑,在短期内发生安全冲突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一方面,特朗普说美国现在非常危险,美国现在的军事力量建设很落后;但是,另一方面,他不管到哪里又不断吹嘘美国的力量是无敌的。他在访问美军驻日基地的时候说,“我们统治天空,我们统治海洋,我们统治陆地,也统治太空……没有人能做到像美国这样”。第五,特朗普希望中国在经济上提供帮助,以稳定美国国内局势。因为特朗普看得很清楚,对于美国来讲,最重要的是继续维持美国的经济实力。所以,他说了一句话:“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只要美国的经济实力不衰落,那么其他一切就不会消失,而在经济上,目前来看能帮助美国的那就是中国,用中国的投资来促进美国的就业。第六,特朗普本人是一个强势的领导人,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就决定了特朗普实行的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处理目前的中美关系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政府花了巨大的力气来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合作。之所以我们如此重视特朗普此次访华,核心背景就是现在中美关系处在一个需要用心呵护的时刻。美国国内有很强的对华强硬的声音,特朗普本人在上台之初也非常强调中国的挑战。他“联俄制华”的思路也是比较明显的。在这种条件之下,通过搞好与特朗普的关系,对于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合作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特朗普对华政策短期内还将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这就意味着中国战略安全环境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美国并不会联合其他盟友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和遏制,美国市场完全对中国封闭的可能性也不是非常大。

  这样的战略定位肯定会影响到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既然在短期内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还将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那么在周边安全问题上,特朗普政府虽然还是站在中国周边国家一边,但也不会放任这些周边国家过分挑战中国的底线,因为这不符合中美关系稳定的基本利益。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之所以与奥巴马的关系处得不好,一个原因是奥巴马老指责杜特尔特在反毒战争中侵犯人权;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没有完全站在菲律宾一边。杜特尔特很快就转变了思路,把南海问题降温,从中国获取实际的经济利益。特朗普上台以后,美菲关系有所缓解。杜特尔特敢骂奥巴马,而特朗普上台以后,他基本上没有骂过特朗普,但双方关系也还是比较冷淡的。这次特朗普访问亚洲期间提到,美国愿意作为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协调人,然后直接就被杜特尔特给拒绝了。因为杜特尔特判断美国在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上并不会完全站到周边国家比如菲律宾一边,所以他没有必要去当这个“马前卒”。因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总体上保持稳定,包括在朝核问题上也是如此。因为中美两个大国都不希望这个地区发生大的冲突。

  俄罗斯有求于中国,所以现在允许中国进入中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在西北方向推进相对是比较顺利的,中亚的安全形势也比较好。长期以来,中亚是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很警惕中国势力的进入。“一带一路”的构想提出以后,俄罗斯方面不是非常积极,但也没有明确反对。总的来讲,中亚方向的安全形势是比较好的。

  印度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它有全球的野心,但目前来看它身陷于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之中,但是“印太体系”给印度提供了一个机会,印度迟早要走出南亚地区。目前有一个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特朗普在这次访华前反复提到的“印太体系”,就是要把印度洋和太平洋连到一起。目的很简单,通过把印度吸收进来,增加一个制衡中国的力量,这在战略上是非常清楚的。2017年,印度和美国之间在军事合作上确实有较大的进展,之前美印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这个协定的核心就是美国军队和印度军队可以在规定的几种情况下使用对方的军事基地。例如,印度海军到了南海,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使用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美国海军到了印度洋,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印度的港口和军事基地。美印之间的军事合作日益密切,不仅仅是美国卖装备给印度,也包括各种联合演习、后勤的互相支援等。这是我国周边环境战略格局的一个新变化。从短期内来看,并不会对中国构成非常大的直接的挑战;但从长期来看,相当于在我们的东边和南边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韩国这五个国家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制约中国的同盟体系。

  以上是第一个方面的总判断,即:目前来看,中国国际战略安全环境并没有特别明显地发生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长期态势中,挑战还继续存在:一是中美竞争态势凸显;二是“印太体系”的形成。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个不利于中国长期发展的态势。但短期内,只要中美关系稳定,中国国际战略环境就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

  在目前的国际安全形势中,非传统安全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网络间谍、难民危机、恐怖主义……都成为新的国际安全热点问题。

  网络问题是近年来凸显的一个问题。因为网络问题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美国方面一直指责中国黑客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2017年8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启动301贸易调查,而这次301调查的核心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对于特朗普来讲,这是一个经济安全问题。而美国与俄罗斯的网络问题主要是围绕着俄罗斯是否干涉了2016年美国大选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还在继续发酵之中,美国一些主要的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接受国会质询,询问俄罗斯黑客或者说俄罗斯水军在新媒体上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干涉的程度有多深,有没有实质性影响到美国大选的结果。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共和党方面肯定会因为调查越来越深入而非常被动,但也在努力反击。与此相关的就是希拉里使用私人服务器发送邮件的问题也重新开始调查。所以,现在美国国内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网络因素在里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还不知道有一个什么样明确的结果。特朗普的前竞选团队主席保罗·马纳福特,新闻曾报道他与亲俄的乌克兰政党有往来。在美国大选的过程中,乌克兰两方面都介入了。一方面,乌克兰政府找的是民主党。另一方面,亲俄的乌克兰政党找的是特朗普的团队。乌克兰对美国大选的介入也是非常深的。

  此外,还有难民危机与英国脱欧的问题。难民危机,不仅仅是一个难民的问题,主要还涉及到这些难民进入欧洲以后带来的欧洲安全形势恶化问题,一是犯罪率上升,二是恐怖主义事件时有发生。所以,现在美国、欧洲都出现了比较强的孤立主义和本土主义的发展趋势。

  ISIS基本上被击败了,但仍然有可能会继续危害中东以及全球的安全,这也包括中国。全球恐怖主义有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它很难被消灭和预防。第一,细胞式恐怖主义。所谓细胞式恐怖主义就是,几个恐怖分子组成一个小组,这些小组彼此之间互相不联系,但这些小组形成一个执行恐怖行动的团队,包括基地组织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地区活动。这样的话,就很难去发现他们了。第二,独狼式恐怖袭击。美国经常面临这种恐怖袭击。什么是独狼式袭击?一个人可能在网上受了恐怖主义思想的影响,突然有一天这个人就制造了一起恐怖事件,这种形式的恐怖袭击就更难预测了。第三,现在恐怖分子与以前不一样了,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培训、进行宣传,发挥其影响。所以,尽管ISIS已经基本上被击败了,但并不能说恐怖主义就被消灭了。恰恰相反,在阿富汗塔利班还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恐怖分子的活动也比较积极;而在国内族群矛盾、宗教矛盾的大背景之下,客观地来说,美国不安全的程度确实是在上升。美国最近30多年发生大规模枪击案件,大部分都是发生在最近几年。恐怖袭击的次数、频率在上升。

  难民危机以及所引发的族群问题和反移民问题,现在正成为国际安全形势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现在,欧盟陷入到一个相对分裂的状态之中。德国、法国还是倾向于接收难民的,尤其是在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但是,即便是在德国内部也出现了非常强的排外主义的情绪。其他的像奥地利、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反全球化、排外的思想正在兴起,这有可能导致将来出现新的极端主义恐怖事件,一方面可能是来自于宗教极端主义,另一方面可能是来自于极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美国夏洛茨维尔市(音)发生的汽车撞人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3K党死灰复燃。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中国周边热点问题 

  第一,南海。从2012年到2016年,南海的局势不断紧张。美国也参与进来,在奥巴马时期开始实施所谓的“自由巡航”行动。尤其是2015年的时候,中国和美国、中国和周边国家冲突形势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方面对八个岛礁进行了扩建行动,建成以后基本上就扼守住了南海通道的咽喉。相对应的就是菲律宾提出的“南海仲裁”问题。2016年,仲裁结果将要宣布的时候,南海局势非常紧张。当时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上发表主旨演说就指出,南海仲裁的结果是非法的,是无效的。因为它涉及到中国的主权问题,而中国在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时候就已经表明我们不接受有关主权的仲裁。所以,我们不会接受南海仲裁的结果。而且当时,他还说了一句非常坚决的话:哪怕美国全部10个航母战斗群都开进南海,也吓不倒中国人!他说:“听说仲裁结果很快就会出来了,出来就出来吧,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张废纸!”

  但是,从2016年7月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戏剧性变化的起因就是杜特尔特的上台。由于菲律宾是提出南海仲裁的国家,所以菲律宾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杜特尔特发生根本性变化,是因为他觉得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是不值得的。菲律宾得不到美国的全力支持,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每年估计是5000万美元左右的援助,这并没有达到让菲律宾感到满意的程度。假如说与中国发生冲突,菲律宾也不可能保证从美国得到军事援助。作为一个政治强人,杜特尔特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然,他肯定会受到来自国内的压力,但他顶住了国内压力,并且表明,南海局势不能发生冲突,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合作。所以,从2016年7月以来,南海局势降温非常快。杜特尔特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目前来看是这样的:第一,表明要与中国合作,南海不能发生军事冲突,发生军事冲突对菲律宾是一场灾难。第二,杜特尔特对南海仲裁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展开双边谈判来解决南海问题。第三,在中美之间采取的是相对比较平衡的外交政策。在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但在安全上,还是继续加强和保持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美国对菲律宾的影响力主要在军方,菲律宾军方和美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之下,南海局势保持继续降温的局面。

  但是,有一些因素也在继续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并不完全对中国是有利的,例如说越南。有消息称,印度打算在越南南部建立一个卫星跟踪与成像中心,作为回报,越南将可以使用来自印度卫星的数据。为什么要放到越南呢?越南一直希望通过卫星能够及时监测南海的变化情况,但它自己又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通过与印度合作来达到目的。

  最新的一个进展是,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20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宣布中国和东盟国家启动“南海行为准则”(COC)案文磋商,也就意味着“南海行为准则”已经到了快要完成的阶段了,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继续深化合作的一个重要证据。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现在所采取的战略就是维持自己的地区影响力,通过岛礁建设确保自己的控制力,但也希望确保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贸易往来是要通过南海的,中国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目标不会改变。从中方的角度来看,第一,南海岛礁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中方有能力从战略上控制这一区域。第二,中国希望南海航行自由、贸易通道畅通。南海局势的继续升温并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非常重视南海的主权利益,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现在的贸易往来大多要通过南海地区,如果这个地区发生了军事冲突,那么对中国经济发展就会构成比较大的损害,所以我们还得统筹考虑,不要进一步激化南海地区的局势。

  从东盟来看,第一,2016年中菲关系空前紧张,但杜特尔特当选以后,美菲关系降温,中菲关系好转,南海局势因此得以明显降温。第二,东盟内部在南海问题上的意见并不一致。日本一直在东盟游说,要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采取一致立场。日本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主要是近几年来中国通过有意识发展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关系比较好的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使得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并不能形成一致对抗中国的局面。为什么说不能形成一致局面呢?一是因为东盟国家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有一个国家反对就不能通过。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与中国有比较密切地关系,所以尽管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立场比较一致,但东盟整体上并不能形成一致对抗中国的局面,因此也就没有了底气。第三,这是一个大家平时注意比较少的原因:2017年7月“南海仲裁”的结果,表面上对中国是不利的,但其实给各方都泼了一盆冷水,它可能是南海局势降温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根据仲裁庭判定,南海的这些岛屿全是礁,而不是岛。什么是礁?礁是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条件下是不能住人的,岛是有原住民的,有原生社区的。那么,在国际法上,如果被判定是礁的话,那么只有12海里的领海,也就是礁周边往外扩12海里;如果是岛的话,则还可以再扩200海里,这200海里是一个资源区,叫作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的资源全是你的,而争南海其实主要争的是专属经济区,争的是资源。2016年7月的这个判定其实给各方包括日本都泼了一盆很大的冷水。为什么?假如所有的南海岛礁都被判定为是礁的话,那就意味着再抢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抢完之后只有12海里的领海。仲裁庭甚至把最大的太平岛定为是礁,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太平岛上面有军队,有医院,有学校,住了很多人,有淡水,为什么不能算岛呢?仲裁庭的解释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所以提供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主要是给岛上的人们生存之用的,这个岛上有人生存,就必须要捕鱼,必须要有资源,所以才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虽然太平岛确确实实住了人,但并没有原生住民,所以也不能算。一开始,日本也说钓鱼岛要仲裁,但钓鱼岛也是个无人岛,那肯定也是礁,也就没有专属经济区。日本现在冲之鸟礁,那更是人工造的了。所以,2016年7月的仲裁给各方都泼了一盆冷水。

  我之所以认为南海局势在短期内还会继续往降温的方向发展,是因为:第一,中国希望对南海在战略上有一定的控制力的目标已经达到;第二,中国并不是要把南海变成一个封闭的海。恰恰相反,我们希望它是开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和美国的利益也是一致的。但是,是不是接下来就一点隐忧也没有了呢?也不是。一个是刚才我讲的越南,越南其实还是有想法的。一个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9月初步出台“南海巡航计划”。什么是“南海巡航计划”?奥巴马时期美军在南海就有巡航,但那个巡航是没有计划的。特朗普说不行,必须要有定期的航行计划。所以,美国方面可能会加大在南海地区航行的“自由巡航”的频率。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南海局势降温构成阻碍作用。但是,美军巡航次数也不会太多,因为巡航太多就没有意义了,媒体也就不关注了。因此,总的来说,南海局势是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第二,朝核问题。朝核问题由来比较久远。朝核问题接下来怎么走,这是我们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周边安全中最具有威胁性、最具有紧迫性的一个问题。

  关于中方的态度,习近平主席非常明确地说过:半岛不能有核,不能生战生乱。不能生战生乱,从目前来看是可以维持的。在中国的反对下,美国不可能单边对朝鲜采取军事打击行动。但是,是否要面对朝鲜半岛或者说朝鲜成为一个有核国家的现实,美国、中国都还没有做好准备。特朗普现在他的态度和战略是“极限施压”战略。什么是“极限施压”?对朝鲜施加最大可能的压力,让朝鲜的内部发生变化。这是美国在战略上的一个打算。另外,既有唱白脸的,也有唱黑脸的。特朗普表明了强硬的态度,但另外一方面,美国国防部长又反复强调,朝鲜半岛不能发生战争,谈判是有希望的,不完全恶化与朝鲜的关系。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朝鲜半岛的局势还会是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

  但是,下一步怎么走?我觉得短期内生战生乱的可能性很小,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朝鲜核试验对中国东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第二,如果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战略真的发挥成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韩国。我觉得中国方面过于乐观。在朴瑾惠下台以后,一开始以为文在寅上台后会改变在“萨德”部署上的态度,但其实没有。文在寅政府一直在推进“萨德”的部署。2017年9月,“萨德”系统已经全部完成部署。为了缓和与中国的关系,韩国方面提出了三点:第一,不会追加部署;第二,不会加入美国的反导体系;第三,不会建立韩美日三边同盟。其实,我们最关注的一点是,韩国政府会不会加入美国的反导体系。如果韩国不加入美国的反导体系,只是针对朝鲜的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的话,那么对我们战略威慑的削弱能力是比较少的,因为“萨德”最核心的是雷达探测导弹发射信息的问题。如果韩国不加入美国反导体系,当然我们不能保证它不会把相关情报给美方,但至少从中国的角度来讲,这对我们的战略威慑方面的削弱能力就会下降。我们也担心韩国、美国、日本会不会建立一个三边同盟。最近文在寅政府也明确表示,不会建立这样一个韩美日三边同盟,以此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

  所以,在目前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上,有两大问题:一是南海问题,在持续地降温;另一个是朝核问题,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但目前来看还可以维持基本稳定。美国方面“极限施压”的措施会继续增加,能不能够生效,还有待观察。以上是我与大家交流的基本内容。

   (宋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