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逆全球化问题及应对

作者:陈建奇 2019-04-01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当代逆全球化问题及应对

  全球化问题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从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经济取得了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伴随着整个经济体量的快速上升,中国与外部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而且全球化中的一些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发展战略。

一、当代逆全球化现象的回顾与观察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全球经济达到新的高度。但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有些国家出现了反对全球化的声音。怎么看待逆全球化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分析探讨逆全球化问题,首先要清楚全球化到底是什么。全球化既有地理上的含义,也有经贸合作交往的含义。我们现在说的全球化更多的是指经贸、人文等各方面深化交融的发展。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形成

  从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联系紧密程度来看,全球化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开始加速发展的。为什么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治理体系造成了冲击。德国主导发动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背后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要构建以德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但是德国战败了,并因此退出了参与全球秩序制定的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如何制定全球治理体系呢?战胜国之间为此进行讨论、竞争。当时倡导计划经济的苏联放弃参与制定全球开放市场秩序的机会,所以制定新的世界治理体系的主导权,是从美英之间激烈争夺开始的,因为哪个国家主导全球体系,就可能使这个国家在全球的话语权大步提升。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全球霸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实力远远超过英国,客观上美国希望跟英国分享甚至要从英国获取更多的全球话语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谋划战后的全球秩序重建,英国也在谋划怎么样继续主导全球,但是全球秩序主导权的较量最终不是哪一套体系更好,而是哪一个国家的实力更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遭受重创,因此英国的经济很不好,亟待外部援助。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9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超过英国,而且军事、科技水平等方面都远远地优于英国。所以英美两国如果进行正面较量,英国必然处于下风。而英国如果接受美国所倡导的新的全球体系的话,客观上能够得到美国的补偿。所以二战以后的全球体系由美国主导构建,英国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1944年7月,由美国主导,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体系,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形成全球治理体系的架构,全球化在这套体系主导下快速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体系,美元由此取代英镑成为全球最核心货币,这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在此基础上,美国又推动构建了三大机构:1947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6年成立了世界银行;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到1995年变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我们现在看到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就是美元霸权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简称“美元霸权+三大支柱”。

  (二)全球化治理体系对各国开放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全球化治理体系为世界各国的开放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全球经贸合作的环境。

  第一,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有三重作用。

  一是为世界提供了开放合作的环境,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提高了世界资源的配置效率。布雷顿森林体系促成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了资本、资源、劳动力的跨境流动。有些国家煤炭、铁矿石储量大,有些国家石油资源丰富,通过这套体系主导下的全球开放合作,这些生产要素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提高了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推动各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可以设想,一个企业在没有开放、没有合作的大背景下,它面临的竞争就是国内竞争。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各国进行开放合作,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全球竞争。竞争范围的加大,迫使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更加注重创新,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

  三是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延伸及拓展市场边界。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企业生产的商品不仅能在本国销售,还可以卖到全球。既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边界,又推动国际贸易大步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新的治理体系的制度保障下,全球化出现了较快推进的态势。就贸易全球化来说,2012年俄罗斯经过18年的入世申请终于加入WTO,使得WTO所覆盖的国际贸易超过了98%。贸易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快速提升,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出口名义总额从1900年到现在增加了1800多倍,国际贸易总额增长了将近300倍。

  中国、俄罗斯等国加入WTO以后,推动了贸易全球化的深度发展。

  第二,金融全球化出现持续深化的特征。

  资本跟商品不一样,商品的进出口必须经过海关,但资本在世界各国开放合作的大环境下,跨境流动更加频繁。资本的流动有些会对经济构成负面影响,比如,索罗斯操纵巨额资金跨境大规模流动,曾经酿成了亚洲金融危机。但是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境流动的现象也是非常突出的。国际外商直接投资从197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增长了147倍。资本的跨境流动非常快,资本在全球的配置日益频繁,配置的效率也在深化。

  第三,生产全球化快速发展。

  在开放合作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生产的商品大多局限于交换,很少有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但是二战后全球治理体系发生变化,世界各国的合作已经由原来的产业转变为产业链甚至产品链。比如一辆汽车,就由很多国家成千上万个工厂共同完成,有些工厂生产轮胎,有些生产螺丝,有些生产汽车的薄板,有些生产挡风玻璃等等,一辆汽车基本上不是由一个国家、一个工厂生产,而是由很多国家、很多工厂共同完成,这就是产品链分工。

  通过对图1即美国汽车生产模式的分析,大家可以对当代生产全球化有更深的理解。全球专业化分工深化,从产业间分工演变为产业内或者产品内分工;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

  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博物馆有一幅壁画,反映了福特汽车厂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生产过程,在这幅壁画中,工厂生产线的一端“吃进”铁矿石,另外一端“吐出”客座轿车。一辆汽车完全由一个工厂生产完成,反映的是生产的高度集中、高度一体化的特征。但是现在的汽车生产,需要很多国家、很多工厂合作完成,跟以前相比,分工的细化、深化程度更加明显,全球化在当代发展得更快了。

  (三)全球化在当代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影响

  全球化在当前发展这么快,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500年之前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没有出现快速的全球化?这跟世界治理体系有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多地倡导开放、改革、合作。另外,以下几方面共同推动了全球化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科技革命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近几十年的科技革命,使得整个地球如同一个村落,各国、各企业可以同步开视频会议,可以隔空讨论、实时互动,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交易成本,为当代全球化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国际金融的发展为全球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本动力。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推动了资本跨境流动、跨境配置,为全球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二,各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全球化创造了共同的制度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共同的制度基础。各国的经济制度可能有差异,但是国际合作要求各国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很好地合作。不然,有些国家是市场主导,有些国家是计划主导,有些国家完全市场化,缺乏统一标准,贸易与合作就难以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客观上为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制度平台。

  第三,20世纪末冷战结束,为全球化发展创造了和平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德合并,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冷战期间很难进行大规模合作,而且在合作的领域上、产业上也都会受到限制,冷战结束为全球化更快发展创造了和平环境。同时,跨国企业携带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在全球进行大规模布局,成为推动全球化更快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当然,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反全球化的现象。

  第四,全球化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最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放合作,成立了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等,客观上拓展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加之科技进步、金融发展、跨国公司大规模发展等,推动着全球化持续地发展。

  全球化的红利,就是助推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公元1000年到1700年700年间创造的经济增量,是公元前的1000年创造的经济增量的16倍;公元1970年到2010年40年间创造的经济增量,是公元前的1000年的2300倍。短短40年,人们创造的经济增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为什么?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现在为什么对全球化的问题这么看重,其重要性就在于全球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认识到全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并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1978年以来的三次开放改革使得中国走向世界,其中1980年后东南沿海率先开放,这一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充分地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承接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了加工贸易大国时代,1992年后中国经济再次出现较快地增长。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0%以上,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开放改革是近30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希望全球化能够持续、深化发展。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逆全球化问题的根源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将近十年的低速增长,发达经济体跟新兴经济体出现分化。有些国家认为现在的全球化有问题,提出全球化需要重新思考;有些国家则直接采取非常规的、反对全球化的措施。

  (一)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表现引起广泛关注

  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表决结果是英国脱离欧盟。英国原来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现在突然宣布脱离欧盟,意味着英国开始反对欧盟的一体化模式了。欧盟的一体化是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全球化就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过程,欧盟是世界上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英国脱离欧盟是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倒退,也是全球化的倒退。

  现在大家担心的问题是,英国脱离欧盟以后,欧盟能不能继续存在?有信息表明,未来法国、意大利、希腊都有可能脱离欧盟。如果法国、意大利脱离欧盟,其影响跟英国脱离欧盟是不一样的,因为英国有英镑,它脱离欧盟以后货币没有变化。但是法国、意大利已经没有自己的货币了,它们都在用一种共同的货币——欧元,两个国家一旦脱离欧盟,就会重新启用本国货币,这对欧元的冲击将是巨大的,甚至会导致欧元的崩溃。一旦欧元解体,就表明货币一体化倒退了,这将是全球一体化更大程度的倒退,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2016年以来很多人对欧元都非常担心。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该和欧元说再见了。未来如果法国、意大利、希腊脱欧,欧元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全球化、货币一体化就会遭受重大影响,货币的解体是逆全球化的另一种表现。

  除了欧洲在反对全球化外,还有一个人也在扛起反对全球化的大旗,此人就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特朗普就任总统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外界称为特朗普新政。特朗普新政释放出一个重要信息,即他不再用原来的常规方式开展对外合作,因为特朗普认为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从他具体的政策主张来看,确实有些令人担忧。比如要征收边境税,要把美国的制造业迁回国内,对他国入境商品征收高关税,甚至对WTO、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都持怀疑态度。显然,特朗普对当前的全球化并不看好。他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的就业受到损失,或者说美国的就业机会被抢走了。对这种说法,很多人并不认同,为什么呢?因为美国近期的失业率4%左右,确实是很低的。

  为什么特朗普会认为有人把美国人的工作抢走了呢?

  第一,美国现在的失业率指标有它内在的问题。除了失业率下降以外,美国劳动参与率的指标也在往下降,这说明原来很多找工作的人长期找不到工作后,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些人就不再被登记为失业人群了,所以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低可能是假象。如果把劳动参与率因素考虑在内,美国的真实失业率可能在9%以上,这是比较高的。特朗普说全球化导致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挤占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是有一定背景的。

  第二,特朗普希望重振实体经济。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仅是12%,而中国占到了30%。在世界主要国家当中,美国的制造业整体占比比较少,特朗普认为这样不行,他需要把制造业重新拉到国内来。为此他要采取贸易保护等非常规的手段,这就是当前美国歧视性贸易政策的重要背景。

  第三,贸易逆差扩大。最近几年美国的商品出口比进口少很多,贸易赤字一直很大,尽管金融危机以来有所调整,但近年来外贸赤字又在扩大,特朗普希望改变这种失衡的状况。另一方面,美国经济虽然是全球第一,但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它的基尼系数现在是0.45左右,按现行标准已经触及收入差距较大的警戒线。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特朗普希望通过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解决。

  从全球角度来讲,美国主导世界的能力在下降。二战后美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霸主,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是最近几十年,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的整体经济份额在全球总份额里占比越来越低,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在快速地上升,一降一升,反映了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在弱化。怎么办?特朗普希望通过全球体系的调整来纠正局面。特朗普新政推出以后,美元指数不断上升,之后又出现下降,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因为美元是全球最核心的货币,美元指数波动而且波动加剧,势必引起全球的金融波动。特朗普执政以后,很多人对全球化未来的走势表示担忧,而且令人担忧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二)逆全球化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全球失衡

  全球化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很快,而且带动了经济的更快增长,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取得了较快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美国、英国还有一些其他国家出现反对全球化的现象。为什么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却有一些国家、一些人反对全球化呢?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地思考的问题。

  逆全球化问题并不是金融危机以来的独特现象。2003年欧盟作了一个调查,发现欧盟当时的十五个成员国中有63%的公民赞成全球化,其余的人则持其他观点。 2003年已经有超过1/3的欧盟成员国公民不赞成全球化,可见反全球化并非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独特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逆全球化问题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状况,而要从更大范围、从本质问题上进行分析。

  目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国家反对全球化?最核心的原因是全球失衡,即各个国家及各国民众在全球化过程中获益不平衡,因而感受也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国家和个体两方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过程中扩大市场、增加商品出口,提高在全球的影响力。但还有一些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力明显不足,比如很多欧洲国家由于国内福利水平太高,所以制造业的竞争力就弱,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产业外迁、产业的空心化等问题。欧洲近些年经济发展不是很快,加之2010年又爆发了欧债危机,部分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整体状况不是变好,反而变差了。

  从个体层面看,欧洲国家中也有一些产业或个人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较快发展。比如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很多人喜欢到欧洲购买奢侈品,奢侈品行业由于欧洲开放得到了很多好处;还有一些行业及其员工从中获益很少甚至比原来更差。所以即便是在欧洲,各个国家的公民对全球化的感受也不一样。没有得到好处的那部分人就有可能反对全球化。从数据上看,全球失衡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出现了激化的问题,衡量全球失衡有很多指标,比如说经常账户的余额。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从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期间,全球失衡指标在扩大,新兴及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经常账户的盈余,即出口减进口的余额持续地扩大,发达经济体的经常账户不是盈余是赤字,而且赤字越来越大。经常账户盈余越来越大说明其商品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赤字增加说明其商品竞争力下降。很多的发达经济体、发达国家2000年以来都经历了经常账户赤字的问题,而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俄罗斯等,盈余还比较高,全球失衡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浮现出来。

  为什么全球化过程中会出现失衡?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否则就很难回答未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应该说全球化过程中的失衡带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经济发展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贸壁垒下降,要素资源的配置及其跨境流动没有太多障碍,它能够逐步地自由流动。最近几年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资本自由流动的程度越来越高。大部分的应用技术也可以跨境流动。资本跟技术大多都自由流动了,但劳动力流动得不充分。这样就会使得那些拥有自由劳动力的国家具有劳动力优势,比如我国。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中国的竞争力比较强,出口大于进口,是一个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中国在全球化中得到的好处比较多,就是因为我们有劳动力优势。

  在导致全球失衡的诸多原因中,资源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全球各国的资源分布不均,那些拥有巨额的石油储备、铁矿石等资源的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就能够大量地出口资源类商品,相当于把地下的储蓄挖出来变成地上的储蓄,客观上会造成它们的盈余。如俄罗斯等资源输出国是经常贸易顺差,但那些资源进口国,比如说发达国家,它的商品竞争力不高,同时又没有大量的资源出口,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贸易逆差。

  (三)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全球失衡的内在维持机制

  全球失衡有其客观性,从2000年到2007年间,世界很多国家的全球失衡指标都比较大,但只要失衡能够持续地维持就没问题。失衡怎么来维持呢?美国等发达大国存在经常账户赤字,赤字就意味着必须借钱,不然就不能支撑它那么多的进口,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需要从外面借钱。而中国、俄罗斯等盈余国有钱怎么办?要投资,要把钱流出去,于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就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盈余国家借钱。

  为什么中国的钱会借给美国、借给一些欧洲国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我们把钱交给它,可以得到比较高的收益。所以从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失衡的维持模式就是美国等发达大国逆差,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有盈余,两类经济体都需要进行失衡的维持。失衡的整个游戏怎么运转呢?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商品有价格优势,有竞争力,所以把商品大量地卖给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取外汇收入。发达国家存在贸易赤字,没钱怎么办?靠出售金融产品给新兴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那边筹资。怎么样能源源不断地从新兴经济体借钱呢?靠源源不断的金融创新。如果金融创新不能持续,就预示着全球平衡难以维持了。

  2008年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金融创新过度。美国的金融创新已经不可持续,它的金融产品不再有高收益。没有高收益,我们的钱就不借给它,这样美国持续的大规模的赤字就没办法维持了。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失衡,之后又出现强制性的平衡,强制性平衡的结果是出现产能过剩,商品卖不出去,资本跨境流动也出现下降现象,最后带来的结果是全球经济出现几十年来的衰退。所以全球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就是失衡。失衡是导致逆全球化的核心原因,但是失衡有其客观性,因为劳动力、资源不是能够完全流动的,在全球化过程中拥有劳动力、资源客观上要创造盈余,而那些竞争优势比较弱的国家或产业,客观上就会面临赤字的问题。

  全球失衡并不可怕,只要有内在的维持机制就行。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靠卖金融产品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融资,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则把商品卖给美国获得外汇,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但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循环,美国等国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通过金融创新出售金融产品,也不能再进口那么多的商品,所以它们就要考虑降低需求。中国等新兴国家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问题更加倚重扩大内需,我国还相应地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决当前全球失衡的问题,发达经济体在降低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商品出口,而新兴经济体必须在降低外部依赖的同时扩大内需,也就是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但到现在为止,结构性改革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因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不断下降,2016年全球经济的增速3.1%,金融危机之前2000年到2008年平均经济增速达到4%,相比明显低了很多,说明现在全球经济依然不好,也就是说结构性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中国应对逆全球化问题的方案

  面对逆全球化的局势,中国该怎么办?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全球化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开出中国药方,提供中国方案。

  (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逆全球化会不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从现在来看,全球化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逆全球化并非大势所趋。为什么这么说呢?英国脱欧、特朗普新政等事件的确令人担忧。但是,英国有没有说过或准备把国门关起来——没有,美国也没有,而是积极地跟其他国家进行谈判,所以英国、美国一些逆全球化举措,并不是真的反全球化,而是要寻求新的全球体系,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可称之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所以我们对全球化持乐观态度,仍坚持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反思原有的全球化体系,即二战后美国主导创建的美元霸权加上三大支柱的体系到底怎么改,这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未来全球化要发展,怎么办?就要考虑全球化体系怎么进一步推进、完善甚至改革的问题。全球化仍然要推进,但是推进全球化的体制机制必须重新考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判断的话,特朗普新政不是要反全球化,而是希望美国继续主导全球,希望美国在未来能够推出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特朗普的目标也是希望全球进一步深化合作,而且这种深化合作能够更多地保障美国利益。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该怎么办?是等着特朗普提出新的世界治理体系后再加入它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重要经验就是接受了美国的治理体系,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有人认为现在美国希望重构体系,我们等它重构完以后再加入即可。究竟这样行不行?不行。现在的世界格局跟以前不一样,不能再简单地接受美国所创造的体系。

  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到64%,现在仍占三分之一左右,即中国GDP有三分之一跟外面有关系。外面“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反倾销反补贴的案例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这么多国家针对我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经济体量大,出口贸易多,跟很多国家都有经贸关系,所以贸易纠纷相应地多。二是这一套体系是由美国创建的,我们没有参与规则的制定和体系的构建,所以中国在世界反倾销反补贴纠纷中处于劣势。因此未来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美国所主导的体系,要更多地参与全球体系的构建。

  (二)中国为构建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经验和样本

  参与全球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基础。如果在全球没有影响力,就不可能有这种机会。当前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980年到199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3.7%;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到201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45%,美国由32%下降到23.5%。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现在分析研讨全球经济,要看美国,更要看中国。当前很多全球事务的讨论,都必须有中国的参与。怎么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现在实施的战略是双轨运行。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在三个层面。

  第一,不回避未来参加高标准谈判。

  针对美国等发达大国在谋划新的全球体系,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他们提出什么体系,我们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未来如果美国再提出一个新的全球体系,我们不排除可能会跟它谈判或加入。同时,中国也非常注重参与全球治理,2013年以来,中国推动了自贸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参与全球治理最重要的抓手。

  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倡导合作共赢,我们不是弄一套体系强加于人,而是与很多国家一起讨论达成共识。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说,各国应该共同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其内涵来说,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赢者通吃那一套。现在中国已开始了系列合作共赢的实践。比如,我们倡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现在亚投行已经有70个成员国,未来还会进一步地增加。亚投行有什么好处?其成员国及所在地区能够共享发展机会,亚投行是合作共赢的典范。最近几年中国积极推进产能合作,在高铁、核电包括其他一些重要领域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进行产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参与产能合作的国家都得到了好处,我国也在全球产能合作过程中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竞争力。所以产能合作是合作共赢的又一个重要典范。

  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理念,可以有效解决逆全球化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全球化呢,因为全球失衡。全球化过程中,有些国家得到了好处,有些国家没有得到明显好处,还有些国家可能受到了损害,怎么办呢?如果未来真正能够合作共赢的话,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开放过程中都能得到好处,那样他们就没有理由再反对全球化。合作共赢——中国为解决逆全球化问题提出的方案,具有时代意义。

  第二,自贸园区、自贸区战略。

  在成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园区基础上,2016年又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设立了7个自贸实验区,11个自贸园区覆盖了我国的中部、东部、西部,通过这11个自贸园区的探索实践,我们将着力推进开放新体制的构建,尤其是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新标准新规则。为未来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支撑,现在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上海自贸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良好经验。

  上海自贸园区探索了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治理以及国际投资规则。通过上海自贸园区的实践,我们已经探索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来可能成为全球开放合作规则制定的重要内容。以后通过这些自贸园区的持续推动、持续改革,有望探索出一套全球经贸合作的新的治理体系。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现在积极倡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召开“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在这次论坛里会达成一系列重大项目,同时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构建长效机制。

  在“一带一路”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探索怎么样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制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经济治理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一样,怎样构建跟整个经贸体系、经贸发展相适应的规则制度,其中合作共赢的价值尺度非常重要。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通过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等平台进行共商共建,共同推动,最后达成一套合作共赢的开放新体制、新规则、新标准。当然“一带一路”的治理体系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一带一路”里面,未来还要进一步地往外扩围,即“一带一路”不仅仅局限于沿线国家,未来它的范围可能会逐步扩展到全球。

  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时说,“一带一路”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这说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未来“一带一路”会进一步拓展,哪一个国家想参与都能有机会,这也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开放新体制的核心理念。有人说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后,很难跟中国再进一步地加强合作。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特朗普的团队里的重要顾问Woolsey在2016年曾说奥巴马政府对亚投行的反对是一个战略失误,他希望特朗普更加热情地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这说明美国其实对“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并不反对,美国如果参与进来,一带一路”的体系就更有全局意义。

  当然我国所倡导的体系未来怎么走,还有待观察,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明确地释放这个消息。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反对阻碍全球化的一些政策,将坚定不移地通过“一带一路”或通过全球层面,进一步推动全球化更快发展。

  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世界经济论坛时说,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他强调,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推动者,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当务之急是怎么样推动世界各国加强协调、加强谈判,更好地推动全球化更快发展。我国通过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期待为全球化的发展探索新的治理体系,同时也希望通过世界各国的协调推动现有体系的变革、调整、完善。

  (三)中国将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美国主导创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深化开放合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全球化现在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对它调整优化,这是我国跟其他国家共同的目标。但是调整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从历史上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秩序调整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比如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世界格局当中的重要一员,但是当时全球的治理体系仍然是由英国来主导。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后,并没有快速地主导全球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什么呢?因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非常复杂。美国真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到最后它真正地实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当前,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虽然仅仅是个开始,但是意义非常重大。前面三十多年中,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体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也助推了中国的发展。现在改革开放进入了下半场,中国开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意味着不仅仅要注重自身的开放,还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完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也是目前在全球化出现波折的背景下,中国所作出的战略调整。从整体上看,全球化出现波折、出现挑战都是正常的,因为全球化是新事物,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逆转全球化的方向,所以当前要加强开放合作,加强推动各国的协调。

  我国在杭州G20峰会释放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信息,未来我们会在很多领域进一步地强化各国的开放合作。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势所趋,未来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值得期待,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也值得期待。在此基础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跟合作伙伴共商共议共建,共同推动合作共赢开放新体制的构建。相信在未来不久,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随着“一带一路”边界的扩展、延伸,随着这一战略的稳步推进,将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当然,调整并扭转逆全球化走向,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也要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当前的挑战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评估。相信中国持续地推动全球化以及与其他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全球化也能够迎来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  陈建奇)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