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管理策略与方法

作者:西英俊 2019-04-09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心理压力管理策略与方法

  心理压力对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今天从科学角度和大家谈谈如何进行心理压力自我管理,包括工作情景、生活情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管理策略与技巧。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概念

  提到心理压力,大家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工作繁重、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尤其是处于中年阶段的人群,上有老下有小,面临种种工作生活困难。在心理学上,这些情况被更确切地称为压力源,而不是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源都是外部的东西。心理学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心理压力是个人的内心感受,包括情绪体验、认识和行为反应。

  心理压力跟压力源是有差别的。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北京安定医院是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专门收治精神障碍患者,所以我们承受的压力源和其他综合医院不太一样。为什么?因为有一些患者甚至患者家属会有突然的冲动性行为,对医生造成伤害。医院为此特别设立了安慰奖,对受伤害医生给予安慰。一天,有一位入职差不多半年的年轻医生,见到我们就从远处跑过来了。我很客气问:“你干嘛急匆匆地跑啊?”他跟我讲说:“哎呀西主任,别提了!我又被病人打了。”作为一个高资历、大年纪的医生,我心里非常为他担心,很关切地问:“你这伤不严重吧?有问题没有?”这位年轻医生就说:“别提了。你看现在我们这工作环境多么恶劣!非但正常的医疗秩序都没得到保障,就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了。算了算了,不跟你聊了。我现在马上到医务处去领安慰奖去。”他说完,就从我眼前飘然而过。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内心非常纠结,一部分当然是出于对他的担心。一位年轻大夫,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医学教育,踏入了医院大门,满腔热情地开始了救急扶伤的医疗工作,却在短短半年之内就遭受这样的身心伤害,这会不会影响到他未来的事业发展?这是我所担心的。我内心还有一点惆怅。为什么?这位年轻大夫在我们医院已经是第八次被打了。可能有人会说:“哎呦!你们医院的医务人员是不是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每个人都遍体鳞伤吧?看你这么瘦,是不是整天处于焦虑状态,而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老专家、老教授,行医好几十年,不仅没有被病人打过,就连最常见的医疗纠纷或投诉都很少发生。

  这就引发我们思考:同样在一个单位工作,面对的是同样的患者,大家感受的压力源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的内在压力反应却不一样呢?这就需要去找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很多压力源我们自己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我们试图去改变,往往就是不自量力,只会让我们产生挫败的感觉。其实,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也就是我们要作出自我改变,从认知上学会怎么样解构和重构自我,管理好自己情绪,建立成熟的行为应对方式。

  让我们看看对于心理压力的认知。我们经常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听说谁谁谁自杀了,谁谁谁出现什么事情。好多人第一反应就说这个人压力太大了,或者是因为婚姻出现问题了,所以才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我们对这个人并没有真正地全面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不是因为一个简单事件造成的,背后往往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我在门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家属带着患者来找我看病。有一次,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儿子来找我,见面就跟我说:“西大夫,请你赶紧给我们儿子减减压吧!你看我这孩子,上班没多长时间,因为在单位出点问题,老板训了他几句,然后这孩子就不去上班了。以前还能在家玩玩电脑,聊聊天,或者出门跟朋友说说话,最近几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跟我们说话了。现在,连吃饭、起床都得我们叫。所以他现在压力太大了,请赶紧给减减压。”听完这个话,我就去观察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在喃喃自语:“我有罪,我该死……我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他说出这些话,还是心理压力问题吗?实际上,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对于心理压力的理解,属于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抑郁症。

  抑郁症,大家其实都听说过。但是大家或许不会相信抑郁症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社会现象。据统计,现在抑郁症的患病率达5%。这就是说,每100个人里面就有5个人在一生中有一次严重的抑郁发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时期,因为不同的事情,总会体会到一些抑郁的情绪。在这段时间里,你可能睡不好觉,总觉得精力不够用,甚至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比以前差了很多,这就是一种抑郁表现,或者叫抑郁状态。出现抑郁实际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和接受这个问题。出现抑郁症状,只要及早觉察、识别和寻求帮助,大部分都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

  以前我给大家讲心理压力管理,曾经好多次被主办者拦在门口,叮嘱我说:“西老师,今天您给我们讲课,请讲点健康知识,别给我们讲这个病那个病的,我都跟大家介绍了你是首都医科大学的老师。我们这里的人都没病,请不要讲那些不健康的事情。”是的,我们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我确实也在首医大承担有教学任务,但是他却这样告知我给大家讲什么内容,我心里是什么感受?我感觉特别焦虑。为什么?因为在医院里面但凡找我来看病却说自己没病的人,基本上病得特别严重,基本上都够住院的标准了。所以我胆战心惊地去讲课,当然我还是要负责任地讲一些特别重要的内容。当我讲到这部分内容,我看到大家不仅都能听得进去,而且很多人还频频点头,大家对于科学的欢迎和接纳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科学认识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还有一个叫人格的问题。大家在生活工作当中,可能觉得有一些人和自己格格不入,相处比较困难。比如医院值班,大家都不爱跟有的医生搭班,觉得跟他在一起压力特别大,和其他人在一起就觉得轻松很多。实际上,你觉得跟这个人在一起压力大,这个人的压力比你还大。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搭理他。这个人的压力来自于哪儿呢?来自于他的性格特点,也就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决定的跟别人相处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双方来讲都是具有伤害性的,或者叫具有压力性的。

  每个人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道路,经历过不同的事件,因而性格特点也都是不一样的。往往有些人出现人格缺陷,对其他人形成压力感受。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就应该寻求心理学帮助。现在很多单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设立了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人员,这都很有助于这些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在单位环境中,求助者能够非常安全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解决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把握、理解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大幅度降低人格原因所造成的困扰。

  讲一个案例。有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单位有紧要事情让我马上赶回医院。那时候打出租车非常困难,看到路边刚好有一辆出租车,我非常高兴。出租车司机对我说:“对不起,我要交班了。你看看其他司机是不是正好往你那边走?”我本来是一个比较和善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勉强人家,但是那天确实很着急,非常坚决地说:“你拒载!赶紧带我去安定医院。”不由分说坐进车里,“啪”地就把车门关上。当我关上车门的时候,我就感到车内空气都凝固了:出租车司机面部表情完全处于僵硬状,只见他双目圆瞪,一脚油门踩上去,蹭!车就出去了。这一路都不知道他闯多少红灯。本来我认为很久才能回到医院,没想到提前好长时间就到了。他开得实在太快了,我感觉像经历了一次生死之旅,呼吸都有些困难。车停下了,我一看时间还早,出于职业习惯地问:“哎!师傅,您知道您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吗?”他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已经到了,你快走吧。”我说:“您不觉得您刚才是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他没有回答,也不看我。我说:“您觉得您见到我紧张吗?您觉得我吓人吗?”他说:“你还行。”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告诉你,我是这个医院的医生,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倒是想帮你解决这问题。”他说:“那好吧。”于是我就让他坐在那个地方,使他处于放松状态,对他说:“你脑海里面就想安定医院,对安定医院你去想象,想象所有跟安定医院相关的一些事情,只要你想出来一件事情,你就告诉我。”然后,就用了一点点催眠的小技巧。过了不长时间,果不其然,他说:“我似乎想起一件事情——我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到同学家去玩,他家有一个珍藏的陶器,不小心被我打碎了。同学的妈妈愤然让他的孩子去找来我家人,说:‘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赔上你们全家所有,都买不到这个东西来!’那个时候,我就特别地紧张,后来我妈妈也过来了,知道这个事,双腿下跪哀求说,你们千万不要怎么怎么样。然后,转而揪着我耳朵,一边走、一边骂、一边踢、一边喊叫,一路把我拎回家,妈妈喊叫说:‘你这小子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安定医院去!’”这时我就明白了:当我上车时,他一听我说安定医院,他内心隐藏的大炸药桶就被引爆了。这就是一种创伤性体验。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创伤性的经历,这也都是需要我们去觉察的。但并不是说有创伤性经历就是问题,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些创伤性经历后,内心才能不断强大、不断成长,前提是我们得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变得更加有力量。可是往往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去解决原来的问题,所以需要对自己有更好的觉察,不要过早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去思考、去理解。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相对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亚心理健康状态,不能说自己处于完全绝对的健康状态而没有一丁点压力。我们只能处于心理压力跟心理健康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是得到科学验证的心理学结论。

  心理学上有一个叫感觉剥夺的实验。心理学家请一些志愿者进入一个透气但与外界隔离的大箱子里,而且把他们的眼睛、耳朵、皮肤都给遮蔽上,让他们觉察不到任何的感觉。他们这就不会有“压力”,对不对?心理学家开始观察志愿者的反应。第一天,志愿者感觉躺的地方挺舒服,来这地方休息休息,每天还有12美元报酬,挺好。第二天,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志愿者躺在床上就不安分了,辗转反侧,然后就到处蹭,吹口哨,鼓腮帮子。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制造出一些刺激来。可是他们做这些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的感官大部分都被屏蔽了。第三天,几乎所有的志愿者都要求退出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就问他们为什么要退出这个实验。几乎所有志愿者就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如果再在这箱子待下去的话,人就会疯掉,因为脑海里面产生了大量恐怖性幻觉、幻想,让人根本无法自持。这种现象可以从大脑神经科学得到解释,因为人需要接受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再从大脑传出信息,形成信息的接收、加工和传递的动态循环状态,如果把这个动态循环打断的话,人就会处于信息循环的静止状态,这种静止状态其实就是死亡状态。

  大家对此也会有所感受,如果天天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你会觉得好受吗?我们医务人员也常常想,如果能够休息一个月就好了;但是如果休息了一周,还天天在家待着,心里基本上也就快崩溃了,感觉说,这不行啊,得找点事干,干干那个,干干这个。实际上,这是一种健康的寻求压力的心理姿态,心理上绝对的零压力是没有的。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我们无时无处不经受心理压力:从出生所经历的痛苦过程,到上幼儿园时撕心裂肺地哭喊,随着逐渐长大,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参加工作,我们实际上在经历一段接一段不断分离的过程,每一次分离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伤的过程,而这个创伤、这个压力实际上是在成就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有力量。

  当然,对于心理压力我们应当有一个客观评价,并不等于说压力感受越大越好,而是一定要把握在一个度上。所以我们可以测量一下自己心理压力的数值,即压力感受的大小。如果测量出来的总分过高的话,建议去找一位专业人员交流一下;如果只是偏高,那么可能存在一些性格层面上的问题,最好也找一个心理学专业人士谈一谈;如果低于正常的压力水平,那就需要适当加加压,因为压力感太低的话,一个人是缺乏动力和活力的。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心理压力管理策略

  怎么构建一个科学的人生模式并开展自我压力管理呢?

  第一,通过运动锻炼身体。

  经常运动锻炼身体,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轻度抑郁症非常重要的一线治疗方案。比如说,如果在门诊时来了一个病人,根据病人描述情况,他只属于轻度抑郁,那么我们医生就要告诉他:你要去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就等同于药物治疗,而且比药物治疗还有效。更不用说,当我们处于稍微有点压力的状态下,或者本来就处于健康状态时,锻炼带给我们的良好效应。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这方面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每星期三天、每天半小的时锻炼,那么锻炼效能抵得上目前所研发的最好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当然,疾病状态除外)。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一定要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习惯是在坚持中养成的,一个行为坚持二十天时间,习惯就养成了。如果让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总是强调意志力,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拿出一定的意志力;在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拿出坚强的意志力。可是,如果我们要让一种行为能够保持、坚持下去,靠的是什么?心理学认为是靠习惯。如果能够养成习惯,那么我们所树立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就不需要拿出更大的意志力了。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刚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必须拿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让车子平衡,但是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就会让你感到很愉悦,你可以骑车欣赏美景,或者远行去和朋友交流。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学会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一个人如果能够把好的行为不断重复去做,就会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不断反复强化,就会成为一个人的好的品质;而一个人有了好的品质,就会实现好的生活状态。这是行为心理学一个简单朴素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可行的,坚持锻炼身体,就是我们最可以做到的。

  第二,积极适应工作情境。

  心理压力往往来自工作情境。有一次,某政府机关请我去讲课,讲课之前有关负责人给我打预防针:“西主任,你今天来给我们大家讲这个压力管理的课,千万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我问:“怎么了?”他说:“你看我们今天来听课的人,好多都是编外人员,也就是合同制。这些人在我们单位收入最低,岗位也比较低,而且工作量还挺大,我们现在也解决不了他们的这些现实问题,所以他们压力很大。你给他们讲,也讲不出他们的收入,也提升不了他们的岗位地位。所以你千万不要抱太大的期待。”我听了觉得有些悲观,我说:“既然这样的话,你觉得我也讲不了,觉得他们也不会有收获,那我干脆就别讲了。”他说:“你既然已经来了,你就给大家简单聊聊,聊几句,谈一谈就可以了。”就带着这种心态,我给大家开讲。讲着讲着,我心里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不知道自己要讲出什么结果,所以,我就斗胆把刚才我跟他们领导谈的一番话说出来了,然后我问他们:“在座的各位,既然你们收入又低,地位又低,工作又辛苦,又没有前途,那你们还在这儿干什么呀?”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我一看那位主管领导,他脸都绿了,我估计他特后悔让我来这儿讲课。但是,当我问完这句话的时候,只见下面这些年轻人开始纷纷举手答问。有一个人说:“我觉得这个地方工作有规律,在这儿待着,我会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些我感兴趣的事情。我会有一些业余的时间去上一些函授课,补充我以前欠缺的知识。”他还说,“我有好多同学,现在去了一些所谓大公司,做看起来特别光芒四射的工作,但是他们再没有时间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了。”还有一个人说:“我之所以要在这儿工作,是因为我觉得这个环境很好,而且有很多人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我觉得我还年轻,现在先不把注意力放在收入多高、职位多高上,我现在主要还是学习,我要跟他们建立起好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我的一个社会资源。我相信将来在事业发展上也少不了他们对我的支持。”总之,很多人都谈了他们要在这个单位待下去的理由。所以,原来觉得他们的压力似乎是来自于这些原因,但实际上,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打算。这就是说,每个人实际上都在构建工作情境中的压力管理策略。工作情境压力管理策略主要有三个:

  一是掌控工作节奏。就是我们要把握工作的轻重缓急。工作中往往有一些人总是忙忙碌碌的,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工作,总是让人觉得他处于很慌张、压力很大的状态。但是相同的工作,有的人却能做得面面俱到、井井有条,甚至干完这个工作还有时间再做别的。为什么这样?二者对于工作节奏的掌控感不一样。一个人如果对工作既树立长远目标,整体规划,又设置近期目标、日常计划,那么他走的每一步就能够与单位全局匹配起来,他做的事情跟工作对他的要求相协调,他也就少了很多的压力,而且他会认为每做一件事情都有自我的成长和沉淀。相反的话,他就会很茫然,觉得做事情都是为了去迎合或顺从别人对他的要求,但是他的工作重心和他的精力、注意力都不是放在工作上。所以掌控工作节奏,是特别需要自我觉察的。

  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兴趣所在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去做这份工作?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抱着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就是我要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在现实大环境下,我们往往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影响,让我们偏离初心,权衡我们对于自己从事当前工作的利弊。这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等于把工作的掌控感交给了别人。而如果我们热爱工作,能够从工作中体验到乐趣,那么我们内在的动力也就被激发出来,工作目标就容易实现。所以我们在工作当中需要处于自我掌控的状态,把工作的轻重缓急做好分配和安排,按照规划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做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二是把握工作心态。这就是要平衡好工作目标与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设定一些目标,希望都能顺利实现,可是并不是事事一帆风顺,难免遭遇挫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否定失败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成长。可是,我们真的会发自内心地接纳失败或者说挫败吗?很多时候我们是做不到的。这可能是源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我记得我从小到大,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只要做得不如别人,家长就会说,你看你这才考95分,那5分让你吃了;你看你的同学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都会,你啥都不会。很多人都是在跟别人做比较,然后不断地被激励。听上去是激励,实际上在被不断地挫败。我们很少会听到,当你考了60分的时候,家长会说,你考60分及格了,好棒啊,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你还要努力,你考60分,你还能坚持继续往下学呀,真不错。实际上这种言语才是真正的鼓励和鼓舞,但是我们的家长却很少给孩子说。这就是说,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足,一个人只有在接受自己不足的时候,才能够更加长久地进步。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追求所谓卓越,不能接受失败,实际上他就已经停滞不前了。

  人的一生长度都差不多,差不了八年、十年,但是人一生中相差很多的是在深度、广度、厚度上。对于人生深度、广度、厚度的体会,差距出现在失败情境中的自我体会上。我在这方面有特别深刻的感觉:我做心理学工作,最得意的并不是我读了多少心理学的书,不是我专业知识有多么的丰富,而是我经历了、看到了很多的人生挫败,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和自己的心理实现有了深刻的洞察,我会去思考、体会自己,看到内心深处的我。这种内心的自我更有立体感,也更有容忍性,更能够逐渐发展为一种刚柔相济的性格,把工作和人生的目标、过程有机结合、平衡起来,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加有效地开展。

  很多伟大人物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启示。像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被囚禁27年。照我们一般人理解,就觉得这27年白白度过了。如果换成普通人,27年牢狱生活就会让他颓废了;因此成就曼德拉最伟大人格的,恰恰就是这27年的牢狱生活。所以对于一个问题,我们都要辩证地去看。

  三是提升工作境界。在革命战争时代,真诚的信仰可以使人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六十年代,人们为共产主义奋斗,愿意倾尽智慧和力量。可是现在呢?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已经普遍缺乏信仰,甚至有些人错把金钱当作信仰。可是追求金钱满足的信仰,恰恰让一个人、让一个群体陷入到了特别大的压力情境中,因为这种追求永远都没有止境。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心理需求是有层次的,是需要逐级满足的。第一层级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吃喝睡等需要,才能够产生第二层级的需求——安全需求;当安全需求得以满足以后,又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然后依次是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是经过多年来的切身体会,我对于这个需求层次理论有了新的看法和观点。

  2017年3月以前,我门诊挂号费是20元,其中个人收入20%,4元。我的很多同行,在一些咨询机构做心理治疗,每次门诊挂号收费300元、600元、1000元的都有。好多人说,你怎么不到社会机构工作呢?因为我很珍惜安定医院医生的身份,对我的这个身份特别认同,我觉得作为这个医院的医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既然是这样的话,我是做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医生,还是做一个在治疗室里对什么也觉得不公平,跟患者互相唠叨人生逆境甚至抱头痛哭的医生呢?那肯定我要做前者。要做一个快乐医生,我该怎么办?就应该超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说要把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定位到超越金钱和生理满足的层次上。如果说定位到王健林所说的一个亿小目标,我估计这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也实现不了。我觉得这就要超越,不仅仅可以超越他所在的一层,而且我可以直接上到最顶层,追求自我实现。

  当对自己有了这样的要求,我不会在诊室里面考虑说:“哎呦,这个病人来了,就给我这几块钱!跟我说了那么多负面信息,占用了我那么多的时间。我感到自己亏得慌。”我会继续去想怎么进一步帮助他。今天病人来了,他有一个什么问题,我要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让他走出这个门的时候比他来的时候状态要好一点。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价值体现。当我去这么做的时候,自己内心就非常敞亮了,工作就进入状态了,也就是有动力了。

  有人会说,你这是不是在建空中楼阁啊?实际上,当一个人在追求实现最高层次需求的时候,下面几个层次的需求也都一一得以实现。当你做一个好医生,在尊重的需求上,你的患者和患者家属,他们怎能不尊重你?在归属和爱的需求上,你的团队会对你很认同,很认可,你的组织会给你相应的荣誉。在安全的需求上,虽然现在医疗行业确实出现了好多伤医的事件,但那也是极个别的现象,可以自己学会把问题给化解了。更何况,我觉得外部环境会逐渐变好,国家政策会逐渐完善,最快受益的恰恰就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这些人。

  总之,在工作情境中,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工作的节奏,掌握好工作的心态,提升自己工作的境界,我们就能规避工作情境中的压力感受。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技巧

  先说认知层面的压力管理技巧。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映不是取决于外部事物,而是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这个人不好,你看到他做事情就都是坏的表现;反过来讲,你就只会看到他好的一面。实际上,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没有任何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任何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来看,都有两面性。对一个事情的判断,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情或压力感受,这就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心情。

  如果我们对一个事情总是有抱怨,或者对一些人总有看法,那么我们就要去看它的另一面,它的另一面一定会有,是因为我们没发现。我们如果想要把自己释放出来,首先就要去释放对方。我曾经碰到一个小姑娘,说她的一些同室室友做过一些让她非常受伤害的事情,让她一直耿耿于怀。我建议她回去找这些室友积极交流沟通。她说:“我凭什么呀,她们为什么不找我?”她觉得这样做让她亏得慌。但实际上,当她愿意主动寻求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她已经彰显出比别人具有更高的沟通交流水平;能够这样去做,她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一点不吃亏。所以,我们每个人也要有这样一种智慧,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去全面、综合、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内心往往会不自觉地呈现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我们从小到大不断形成的、固定的信念。这个也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只不过是它在多多少少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心情。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有这样一些特征,很多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绝对化要求,就是我必须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在工作上,尤其是作为军人,我们都必须服从命令,执行任务必须怎么样。但是有很多情境,尤其是跟别人相处,我们就不能够用这种绝对化的标准,去要求对方或者要求自己,否则就会让我们处于非常大的压力状态中。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就是遇到事情总是观察消极的东西,抱着灾难化的看法。这种不合理的信念会让自己产生很大的压力感。实际上,人都是有智慧的,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在心理学上,我们更加相信潜意识的智慧,不认为最聪明的器官就是大脑,而是肌肉、血液、骨骼、经脉。为什么现在好多人英年早逝,突发疾病猝死?实际上就是因为没有学会让他的大脑跟身体沟通。很多人认为自己大脑非常聪明,觉得大脑作出判断是最准确的,但是他错了。我们应该经常地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学会运用潜意识,让自己处于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早晨起来,见到镜子里的自己,不要对自己说,哎呀,倒霉的一天又来了;而是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今天将会是富有朝气、具有挑战性的一天,将会有更大的收获,对自己有更大的锻炼。带着这种心态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们才可能真正收获生活中的阳光。

  再说人际关系上的技巧。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一个制造心理压力的压力源,又是一个处理和解决心理压力的避风港。很多的心理压力都是起于人际之间的冲突,包括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冲突,等等。如果我们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爱人,有了问题就和他们交流倾诉,心理压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化解。

  以我自己的事为例。2014年云南昆明301暴恐事件发生以后,国家卫计委派我到当地指挥组织协调心理学工作。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希望我们这些专家留驻时间长一些,帮助当地做更多工作。差不多一个月以后,我才从云南昆明回到北京。回来后,一看自己内分的日常工作堆积了那么多,瞬间感到真是压力山大,坐在书桌前一筹莫展。这时候,我孩子就过来说:“爸爸,你带我下去玩一玩。”我想着,反正现在这么多的事情,一时半刻也想不出个思路来,就带孩子下楼玩了。我们家楼下有一个小花园,那我带着孩子在花园里走,恰好碰到孩子的同学也跟着他爸爸从对面走过来了。见面以后,两个小孩子很高兴,手拉手向旁边玩去了,我跟孩子同学的爸爸寒喧起来。对方问我:“你是哪个单位的?”我说:“安定医院的。你在哪儿工作呀?”他说:“我安贞医院。”安贞医院和安定医院都是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一说起医院的话题,我们一下子精神就起来了。对方说:“几天前,你们医院药房是不是被病人给砸了?”我说:“是呀,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咳,这事谁不知道呀?这事一出来,大家都传开了。”我看他说这事时感觉还挺兴奋的,丝毫没有为我们安定医院担心、难过的心态。我想安贞医院这种事也出过不少,就说:“你们前段时间,是不是有几个护士被打了?”他说:“是啊!”“听说那几个暴徒被抓进去,没几天又放出来了?”“对,是是是!我们院长气得暴跳如雷!”他于是就说这个怎么着、那个怎么着的,接着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俩这一来二去的,我感觉到一个月积攒下来的那些工作压力,突然就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大家在一起交流,说得很多的是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把苦水吐一吐,说一说,彼此都感到轻松了。这并不是说,我们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家都差不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一些负性事件影响,都是在辛苦地生活,都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是心理学一直提倡的一般化的原则,就是大家都一样。因此最麻烦的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面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倒霉的人,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是最惨痛的事。所以人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这个事还没完呢。我们聊天时,俩小孩子在旁边可开心了。我家孩子说:“哎,你看我爸多高啊!”那个孩子说:“你看我爸多壮啊!”我突然意识到,这好像不是偶遇啊!这俩孩子是不是做了一个扣?回家后我就套我孩子的话,果不其然,他跟同学约好了让彼此爸爸见见面。为什么?因为那一个月我们都没有到学校去接孩子。那时安贞医院也派人去云南了,那哥们一直在手术台上替别人值班,所以也没上学校接孩子。因此这俩孩子在学校里面就遭受到了同学非议,说你们爸爸哪儿去了呀?你们爸妈是不是关系有问题呀?俩孩子在学校里的压力很大呀。他们最后就作了一个决定,说某时某刻在某地我们俩爸爸见一面,互相验证对方的爸爸都还在不在。后来我和那哥们再到学校接孩子,互相见证一下,让同学们看看我们两个爸爸都好好的呢,缓解了孩子们的压力。从小孩子的这种反应,我们也能看得出,在人际关系中沟通交流是多么重要。

  我们还需要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高质量呢?一个是真诚,一个是感恩,一个是爱。

  什么叫真诚?就是在跟别人建立关系、分享故事的时候,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如果跟别人提出一些需求,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表达自己的脆弱,就认为自己在给别人添麻烦,或者说认为自己软弱无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坦坦荡荡地呈现真实的自我,那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一个缺乏自我力量的人反而会过度包裹自己,防御外界,小心翼翼不让别人觉察自己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这反而会让他没有办法排遣和解决他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重重包裹,到了一定的节点总会爆发,而到那个时候,可能很多问题已经难以解决了。其实现在很多人存在这样的问题,平时大家会觉得这人多好啊,现在怎么会是这样?平时这个人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很好,实际上他表现得好,恰恰是为了防御他内在的不好。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不要怕寻求别人帮助。每个人都有自己过不去的坎,都有某种很大的心理压力,都需要别人帮助,需要大家一起来同你支撑。

  什么叫感恩?当然就是感谢在我们人生道路、事业发展道路上给予帮助、启发的人,全面而辩证地看,还包括那些在我们人生道路上给以困难、阻碍、批评、指责的人。另一个角度来看,困难、阻碍、批评、指责往往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为了改变别人对我们造成的不公平,克服别人对我们制造的困难,我们才会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本领日益提高,内心更加强大。记得当年几内亚埃博拉病毒肆虐,我随国家医疗队到那里执行救援任务。大家可知道,埃博拉病毒感染性特别强,致死率非常高。在其他欧美国家人员纷纷撤离几内亚的时候,我国医疗队却前往展开救援。人心总是肉长的,到了那个地方,队员们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感,心情难免会受到一些冲击。我受委派到那里,就是去观察队员情绪并做相应的工作。的确有一些队员,因为被圈在一个很封闭的地方,出现感觉被剥夺的样子,很烦燥,因为当时在几内亚科纳克里的中几友好医院有很多埃博拉病毒患者,我们队员大部分都在隔离区。看到一些队员产生了一些烦燥,当时我很担心,就与医疗队队长交流,问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队长跟我说:“队员已经跟我抱怨。我非但不会管他们,反而感谢他们,因为只有他们非常真诚地告诉我他们内心的真实状态,才能让我更快、更准确解决一些问题。这说明他们对我的信任。我更加要利用这种他们对我的信任,建立起我们之间的交流关系,组织好我们队伍的活动。”听他这么说,我内心感到特别踏实,觉得我们这支队伍真是无坚不摧的队伍。这支医疗队在几内亚的工作状态确实是非常出色,受到国家高层领导充分认可。这就彰显出这个队长的智慧,他在困难情境下提升团队凝聚力,共同抵抗外在所带给他们的压力感。

  还有一个是爱。这个爱不是爱情,而是人类最善良、最利他的一种人格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利他的精神,而且这种品质是不受外在影响的。我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爱的含义。一个老和尚走路看到一只蝎子掉到水里。蝎子不会游泳,在水里挣扎。老和尚就上前去捞这只蝎子,但是伸一次手,蝎子就蜇他一下,又伸一次手,蝎子又蜇他一下。旁边路人觉得很奇怪,说:“你要救这蝎子,这蝎子还蜇你,你干吗还要救他呀?”老和尚回答说:“蝎子蜇人是蝎子的本性,我救它是我的本性。我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我的本性。”老和尚的话充满智慧:这就是爱,是人们内在最稳定的、最善良、最利他的一种人格品质。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受别人影响,比如说别人骂了我一句,别人对我做了不好的事情,别人跟我发脾气,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我们随即的反应是什么?当我们随即作出反应的时候,就显现出我和别人的不一样。如果你的反应是淡定的、沉着的,依然有条不紊去做你该做的事情,那么就显现了你人格上的善良和利他,凸显出人性的高贵。如果对方对我有攻击性,我随即就是反击对方,这就显现出我失去了镇定,我成为跟对方一样的人,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当然,我这是从心理学上去理解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对待朋友,对待家人,我们应该去怎么做?要稳定地呈现出我们善良的那一面,这才叫真正的爱,这种爱才能够真正缓解我们的压力,而不受制于别人带给我们的压力。

  在人际关系层面,提高情绪管理控制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通俗地讲,就是提升情商。情商体现在一个人对情绪的觉察、识别、理解和表达上。我现在越来越发现,随着每个人智商的逐渐提高,我们的情商却越来越低了,因为我们在更多地去跟别人去谈道理、讲理性,更少跟别人谈感情、讲情绪,更少体察别人的情绪。

  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出门诊,手机突然啪啦啪啦收到四条微信,那时候刚好没病人,我就看了一下。四条微信的内容都是指责我的,但是看起来好像又不是在跟我说,但我再仔细去琢磨的时候,四条微信又啪啪开始撤,全撤回去了。我一下意识到,发给我短信这个人他发错了。他把发给别人的指责我的内容,错发到了我手机上。这个人是我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 在平时工作中对我特别和善,特别尊重。我在一开始也特别生气。因为他向别人指责和抱怨我的那些事情,根本就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而且我特别反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真的拿他是问,以这个事情去揪他,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恐怕解决不了。后来我强忍着化解自己的情绪,出完当天的问诊,我给他发微信约他见面了,开门见山地说:“你知道我让你来干嘛呢?”他说:“主任对不起,我错了。”我说:“通过你的微信,我感受到你挺委屈,你对我也是有一些抱怨的。我看了你微信以后,当然我也觉得有一些郁闷。但是我特别想知道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而且我先前对你可能做了你觉得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也感到抱歉,现在表达我的歉意。”当我说完这个话,在剩下的时间里,他就一直在哭了。这问题就得到彻底解决了。如果我跟他去讲道理,去批评指责他,实际上他并不会接受这个错,内心肯定还会有很大的怨气。我做的是什么?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我们每个人都会收到来自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的负性信息,怎么办?要多去体会对方的状态,体察对方是什么情绪体验,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才能真正有改变对方内心想法的行动和言语。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要注重对情绪的自我管理。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最后谈精神上的压力管理技巧。

  心理学界有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叫弗兰克尔,是二战时期被抓进德国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二战结束前夕,他被营救出来了,但是同他被关押在一起的大部分人都死在囚牢里了。有人问弗兰克尔,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是你身体底子好,还是你平常吃得比别人多?弗兰克尔说,我能活下来并不是因为我身体底子好,而是因为跟我一起被关押的人们认为未来永远没有光明了,只有死路一条;当他们对未来只充满悲观绝望的时候,我依然在牢笼里透过门缝看到外面斑斑点点的星光,我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生命充满了苛求,对家人充满了眷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所以我活下来了。弗兰克尔回答的他活下来的理由,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具有启发性。

  弗兰克尔本来就是心理学家,被解救出来以后,他创立了存在心理学。存在心理学所诠释的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包括生命在内都可能会被随意剥夺掉,但是有一点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即一个人你自由选择的意志。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都有自己主宰生活的能力,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能力,都会营造和建设自己的生活。我家孩子从小学拉小提琴,起初是为了给他培养一个兴趣爱好,但是过几年就变味了,我妻子常常对孩子发脾气,认为孩子小提琴拉得不好,说他不听话、不懂事、对不起父母和老师。有一天,在我妻子比较高兴的时候,我跟她谈孩子学小提琴的事情,问她怎么看。我妻子说:“你看这孩子多不懂事!我们小的时候哪有这种条件,哪有经济实力来学这个?他现在那么幸福,却不懂得珍惜。”我说:“听起来是你小的时候想学,但是没有钱学,是吗?”妻子说:“对呀。”我说:“那你现在可以学呀。”妻子生气了:“你这说的是话吗?你看上有老下有小,你还让我拉小提琴?”原来我妻子从小有一种对学小提琴的热情,但是一直没有得以实现,于是把它放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她去实现。后来我给她买了一把小提琴,她圆梦学起琴来,经常和孩子切磋技艺,互相欣赏、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理想设想,可是有时候却认为我们什么都做不到、做不了,觉得生活都是别人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需要拿出对生活的创造力。一个人对自我的创造力,对生活的创造力,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的自由意志要和责任意识整合在一起,把生活构建成为与外部世界、日常生活协调的自我体验、自我享受的本体模式。

  总而言之,我们要构建起一个健康的人生模式,就要坚持经常锻炼身体,让自己有强健的体魄,要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价值感,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不断锤炼我们的人格品质,在精神境界上获得发展与飞跃,要培养丰富的情感、建立合理的人生态度,形成成熟的应对方式,共同构建美好生活。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西英俊)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