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的日本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

作者:张季风 2019-04-15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近五年来的日本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

  近五年来日本政治社会比较动荡,但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战后日本自民党一直处于执政地位,但在2009年日本民主党实现了改朝换代的变革,开始执掌国家政权,一直到2012年底自民党夺回政权,重新执政。所以,近五年来的日本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以2012年底安倍上台之前为分水岭,此前是民主党执政,其间提出了很多的经济政策;从2012年底到现在是自民党执政,也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安倍经济学”。这些政策对日本经济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对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简要回顾

  为了加深对近五年来日本经济政策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总体状况作简要回顾。因为经济政策是有连续性的,前边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果不梳理一下,就很难对近五年来的经济政策有深刻的理解。

  (一)战后恢复时期(1945-1955年)

  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从战后经济恢复开始的,为期大概是10年。这期间日本主要进行了以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经济民主改革,在制度上完成了从战时统治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战争刚刚结束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00%甚至400%,所以,除了三大经济改革以外,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日本首先实施的是治理通胀的政策。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实施了倾斜式生产方式。当时煤炭和钢铁两个产业直接制约了经济的恢复,经济学家有泽广巳提出了倾斜式生产方式,具体做法是首先生产煤炭,将生产出来的煤炭供应给钢铁部门,钢铁部门增产以后,把生产出来的钢铁再用于煤炭工业。两者相互支持的结果,使这两个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解决了战后经济复兴时期的煤炭和钢铁不足的问题。战后日本较著名的另一项经济政策,是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方针,也称为“贸易立国论”。

  此外在签署《旧金山媾和条约》以后,日本开始回归国际社会,加入了关税总同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由于实施了以上经济政策,1955年日本经济得以全面恢复。

  (二)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

  从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包括经济计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其中经济计划在整个经济政策中是比较突出的。

  1.经济计划

  日本是混合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主,也包括经济计划,而且许多经济政策是通过经济计划来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比较大。日本的经济计划包括综合经济计划、国土开发规划和各个中央部委具体的建设计划。

  第一,综合经济计划。日本的综合经济计划有很多种,主要是中长期的经济计划,一般为三年计划、五年计划,也有十年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是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这些经济计划的推动之下,日本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到2000年11月小渊惠三内阁推出《谋求日本新生的政策方针》为止,日本一共发表了14个综合经济计划。

  第二,国土开发规划。从1962年发布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到1999年发布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一共制订和发布了七次全国国土开发规划。

  第三,各中央部委具体的建设计划。比如说公路等社会基础设施五年计划、七年计划等。1964年在公路建设计划的推动下,日本的高速公路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除了各部委的计划以外,还有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随着预算走的,基本上就是实施计划。

  2.产业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行政指导。政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保护幼稚产业,比如汽车产业、计算机产业等;二是实现产业合理化的政策,如实现节能、省力、提高效率等。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日本不断地明确产业结构方向,并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当然这种升级主要还是靠技术创新。

  3.财政政策

  这一时期实施的基本上是比较稳健的财政政策。1965年之前不允许发行赤字国债,要求实现均衡财政;1965年以后开始发行少量赤字国债。从金融政策来看,主要是以传统货币政策为主,但是也有一些特点,比如说人为的低利率。另外,当时日本实行固定汇率政策,1美元兑360日元这样固定的低汇率,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社会政策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就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全社会。

  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进步,解决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期或70年代中期左右,日本的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行业间差距都是世界上最低的,社会收入的平均程度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当时日本有一句话叫做“一亿总中流”,就是一亿人口的日本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已经占了全社会的绝大多数,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

  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破坏、公害泛滥、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均衡等。这些问题在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进行了调整。

  (三)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4年)

  从1973年到1984年,日本经济稳定增长。这一阶段的日本经济状况和中国现在的情况十分相似,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期。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巨大冲击,日本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增长,也就是换挡期。经济结构也开始从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后来的集约型。

  稳定增长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把重厚长大的结构调整为轻薄短小的结构,从附加价值比较小的大量生产转为多样化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同时淘汰高能耗产业;二是治理公害,保护环境政策;三是鼓励节能政策;四是减量经营政策。这些政策实施后,日本用了12年的时间,人均GDP从3000美元达到10,000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世界最富国行列,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四)泡沫经济时期(1985-1991年)

  1985年到1991年是日本经济政策出现失误最多的时期。如果要说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的话,这一段是最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失误导致了泡沫的生成;二是政策的失误导致泡沫的崩溃,使得经济硬着陆,硬着陆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1.政策失误导致经济泡沫生成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以后,日元开始升值。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可能造成的经济衰退,日本开始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具体做法就是连续降息,利率从5.5%急剧降至2.5%。低利率实施一年左右,1987年日本经济有明显的恢复。实际上这个时候应该去调整利率——提息,但是日本从1987年10月到1989年10月一直沿用2.5%的低利率,持续三年多。

  在不断降息的背景下,日本又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鼓励修建度假村等楼堂馆所;推行扩大内需政策,在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对公路的建设、桥梁的建设以及各种市民馆的建设都有大规模扩张,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最后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生成。日本股指从15000点一直上升到38000点,地价平均上涨了60%,东京等大城市的地价上涨了1.2倍,这么大幅度的上涨在日本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政策失误导致泡沫崩溃

  经济出现了泡沫状态,政府本应该采取软着陆的政策,使经济慢慢过渡。但是非常遗憾,日本政府这时推出的经济政策是急刹车,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1989年本来应该投放的一些财政,即财政方面的公共投资都削减掉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提高利率,利率不是骤然提高的话,可能也不会出大的问题,但是日本央行在1989年的半年之内就把利率从2.5%一下子提高到6%。除此以外在贷款方面,对房地产的贷款,实行了总量控制政策,而且压缩的很低,投放的很少。这几项政策叠加的结果,使得股市和地价暴跌。地价从1991年开始持续下降,股市从38000点断崖式地降到15000点,最终导致泡沫崩溃,使经济硬着陆,经济回落到战后以来空前的低迷状态。虽然从1991年到2011年当中日本经济也出现过一些小阳春,但是总体来看是处于低迷状态的。这种低迷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五)经济低迷时期(1991-2011年)

  从1991年到2011年,日本曾出台过紧缩政策,但基本以凯恩斯主义政策为主,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出台了20多次紧急经济对策,财政投资总额超过200万亿日元,从而留下了巨大的财政亏空,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达234%,这在全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当中都是最差的。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推行宽松的或者说叫做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从1999年开始实行零利率,在这之前是低利率,2001年以后又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日本政局混乱,首相更迭频繁,除小泉内阁外几乎都是短命政权,使得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

  盘点1991年至2011年日本经济政策,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维持了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虽然处于低迷状态,但没有出现社会的混乱,社会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二是使日本度过了亚洲金融风暴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以后抗震救灾的目标,把当时国际国内事件对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冲击降到了最小限度。三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低迷,通货依然紧缩,增长率低、物价低、杠杆高即主权债务率高的“两低一高”的经济病并没有变化。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近五年来日本经济政策分析

  近五年来,日本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9年日本民主党取代自民党建立了新的政权,实施了一套与自民党完全不同的经济政策,一直持续到2012年底。2012年底自民党重新夺回政权,安倍晋三担任首相,他上台伊始就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即“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在相当多的方面,继承了自民党原来的经济政策,而且也参考和使用了民主党时期的经济政策。“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总体来看有一些效果,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民主党政权的经济政策

  2009年9月民主党新政权诞生以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其中既有短期性政策,也有长期性政策。从短期政策来看,民主党的经济政策更注重“民生”,更注重“社会福祉”,特色比较浓厚。民主党执政三年期间,换了三个首相。2010年6月,因美军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鸠山由纪夫在执政9个月后被迫辞职。后任首相菅直人由于对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救灾不力,特别是在处理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出现重大失误,为此也在其执政一年零两个月后的2011年8月辞职。菅直人内阁并没有提出更新的经济政策。其后,野田佳彦担任首相。所以我们只介绍鸠山内阁和野田内阁的经济政策。

  1.鸠山内阁的主要经济政策

  第一,教育与育儿政策。一是教育补助政策,从2010年开始向每个中学以下的儿童每月提供2.6万日元的补助;取消全国公立高中的学费,向在私立中学就学的学生每年提供12万日元的补助;扩充大学奖学金制度,实现凡是申请者都能得到奖学金的目标。二是增加妇女分娩补贴金,从之前的30万日元提高到55万日元;恢复生活保护中的“母子加算制度”(资助给单亲母亲家庭的生活保障金,到2006年,一个孩子的单亲家庭每月能得到约2万3千日元的“母子加算”),对单亲父子家庭也进行适当补贴。三是充分利用中小学的剩余校舍、教室,增设法定保育院的分院,以满足更多等待入托儿童的需求。

  第二,扩大就业与劳动制度改革政策。就业保险适用于所有的劳动者,保险费用国家承担1/4,之前这项费用几乎100%是由企业承担的;对于失业人员,政府设立求职人员援助制度,向接受职业培训的求职者支付最高每月10万日元的补贴。原则禁止通过劳务公司向制造业派遣长期临时工的制度,同时考虑设立新的专业技术岗位招聘制度;禁止两个月以下的劳动力的派遣,原则禁止“日派遣”和“场所派遣”,确立派遣劳动者与现场正式员工同等待遇原则。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把每小时最低工资从700日元设定到800日元,争取实现全国平均最低工资1000日元的目标。

  第三,振兴区域经济与刺激消费政策。废止汽油税暂定税,免税规模达到2.5万亿日元,因为日本开车的人多,所以废止汽油税暂定税涉及的面非常广。原则上实行地方高速公路免费化,2010年决定实现占高速公路总长度18%的干线以外支线高速公路的免费化,以振兴地方经济。追加对农业人口的援助,实行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户收入补偿制度”, 以缩小农民与城市职员的差距,振兴农业生产。原来的补贴是按照作物或者按照其他方面进行的,不是很明细,现在直接补偿到农户,政策非常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把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从原来的18%调低到11%,使中小企业直接得到实惠。制定《禁止歧视中小企业法》,禁止大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压低收购中小企业产品或加价将产品强卖给中小企业的行为。恢复可以灵活运用的“特别信用担保”制度;同时实施“中小企业延期偿还到期贷款”的制度,中小企业欠了钱,还可以延期偿还,法律上给予保障。通过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制度等综合政策,支援中小企业创业,争取实现“创办100家模范中小企业”的目标。

  第五,社会保障政策。找回丢失的养老金记录,将其作为国家项目,在两年内集中完成。日本有5000万人的养老保险金记录丢失了,这是2005年以前出现的问题,2009年民主党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丢失的养老金记录找回来。创设“所得比例养老金”制度,相同收入者要负担同样数额的保险金,以缴纳的保险金为基础计算付给额。创设以消费税为财源的“最低保障养老金”制度,使退休人员每月可以领到至少7万日元以上的保险金。过去拿国民养老金的人,有的每月能拿到5万日元,有的只能拿到3万日元,但是民主党上台以后,规定退休人员工资不低于7万日元。废止“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撤销“每年削减社会保障费2200亿日元的方针”,增加医师、护士及其他医护人员数量,提高医疗机构的诊疗报酬,要将老人护理人员工资每月提高4万日元。

  后期高龄者是指75岁以上的老人。在小泉执政时期提出要给后期高龄者的医疗费增加10%的自付额,这个法律是由小泉内阁制定并且在国会通过,但是其实施是在第一届安倍内阁也就是2006年开始的,导致了老年人纷纷上街游行抗议。这也是当时安倍下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六,财政税制改革政策。一是实行预算甄别,即逐项甄别预算费用中哪些是必要的支出,哪些可以省掉,实际上是对国家预算进行重新规划和消除行政浪费。民主党承诺四年内不提高消费税,通过预算甄别来解决财源。二是实行各种减税措施,除前面提到的将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从18%调低到11%、废除汽油税的暂定税率外,还要将汽油税、轻油交易税统一为“地球温暖化对策税”,同时废除汽车所得税,这对买车者或者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措施。三是进行财政制度改革,实行复年度财政预算,以解决年终突击花钱的问题。比如说两年做一个预算,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到年底的时候,都去突击花钱了。将政策决策体系和政府税制调查会一体化,实行纳税和社会保障共同的番号。检查租税特别措施的效果,有些要废除,有些将转为“恒久措施”,减轻依靠养老金生活人员的税负担,从相对有利于高收入者的税收制度转向有利于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制度。四是扩充捐赠税制,进行继承税与赠与税改革,使之成为社会保障财源,使酒税、烟草税用于健康目的。

  第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推进应对地球温暖化的国际合作,提出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年与1990年相比削减25%,到2050年削减60%的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技术和资金援助的“鸠山倡议”,但是这个目标最后并没有实现,因为他一共执政了三年。实施全量购买可再生能源的“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促进高效率的智能电网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对购买住宅用太阳能光伏、环保型汽车以及节能家电进行补贴。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是什么呢?日本的九大电力公司基本上垄断着日本全国的电力产业,这项制度规定九大电力公司要以固定的就是比较高的价格来收购民间的企业,甚至包括家庭的太阳能发电,以及一些企业的风力发电。这个法律已经于2012年6月开始实施了。到2020年,将一次能源总量中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从现在的6%提高到10%左右,促进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实用化,维持和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项政策也是从2012年6月开始实施的。

  第八,反通缩政策。2008年9月以来,日本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再次陷入负增长,不包括能源在内的核心CPI更是处于长期慢性下降。2009年10月,核心CPI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2%。为此日本政府在11月,时隔3年零5个月再次宣布陷入通缩状态。为了应对通缩,民主党政权提出了规模为7.2万亿美元的2009年度第二次补充预算。日本银行也在2009年12月1日召开临时会议,提出了克服通缩的新的金融宽松政策,其内容是进一步下调主要利率,实施更广范围的宽松金融政策。

  第九,对外经济政策。在对外关系上,日本民主党表现出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宣称不会盲从美国,主张奉行“自主外交”,与美国构筑“对等的伙伴关系”,重视亚洲等;明确提出构筑“东亚共同体”构想和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等主张;在《新增长战略》中也明确提出了亚洲战略。非常遗憾的是,“安倍经济学”把民主党的许多经济政策原封未动地吸收了,但是把重视亚洲这最重要的一块舍弃掉了。

  2.野田内阁的主要经济政策

  野田佳彦2012年上台后,日本正好面临克服金融危机和抗震救灾这一内忧外困的严峻局面,其经济政策归纳起来就是优先解决“灾后重建”“增长战略”“财政重建”三大课题。野田佳彦多次强调了三大课题之间的关系,即受灾地区不复兴,日本经济就不能再生,而日本经济不再生,受灾地区也不能有真正的复兴,“经济增长和财政重建两个轮子必须同时推进”。其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决定参加跨太平洋经济战略合作伙伴(TPP)谈判。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安倍积极地推动了这一谈判,实际上2011年11月11日野田内阁已经决定参加谈判。

  第二,推动灾后重建进入实质性阶段。

  第三,在国会通过提高消费税相关法案。提高消费税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件得罪选民的事情。从近30年的历史来看,竹下登首相、桥本龙太郎首相都是因为提高消费税而“翻船”。牢记前车之鉴的鸠山由纪夫在其“政权公约”中明确表示,四年之内不提高消费税。在此之前的小泉内阁也表示在他任内不提高消费税。菅直人上台以后,由于财政状况恶化,不得不再次提及提高消费税问题,结果是2010年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野田佳彦在担任首相之前长期担任财务大臣,对日本长期债务问题有切肤之痛,每次去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来自国际社会敦促日本进行财政改革的压力,他不得不再次考虑提高消费税的问题。在他的强力推动下,2012年6月26日,该法案在众议院得到通过。但是自此以后,日本的政坛就不再平静了。首先是民主党内有一部分人反对提高消费税,最终导致民主党分裂。2012年11月16日宣布解散众议院,提前进行大选,大选的结果是民主党惨败,自民党重新上台执政。

  3.民主党政权的长期经济政策与经济战略

  民主党政权的经济政策,除上面谈到的短期政策外,还有长期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新经济增长战略》中,具体提出了七大战略:通过绿色创新实施环境能源大国战略;通过生活创新实施健康大国战略;亚洲经济战略;观光立国和促进地方活力战略;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就业和人才培养战略;金融战略。

  《新经济增长战略》确定了未来10年,即到2020年的经济发展基本方向和框架。一是经济目标,到202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9年的473万亿日元提高到650万亿日元,分别实现名义GDP为3%、实际GDP为2%的增长。二是创造新增就业岗位476万个,失业率要低于3%。三是结束通货紧缩,使物价指数保持在1%的水平。四是提高国民的幸福感和满足度。五是最终实现日本强经济、强财政、强社保的“三强”目标。

  4.震后日本政府经济增长战略的选择

  2010年地震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时也确定了重点产业及产业发展目标。2012年日本政府发布的《经济社会远景》和《日本再生战略》,阐述了医疗保健、能源环保、文化创意等日本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及产业发展目标。在能源政策方面,经历了从“挺核”到“废核”“零核”,再到“拥核”的过程。“挺核”是大地震之前,期待到2030年把核电站电力的比重从当时的1/3提高到53%;大地震以后,菅直人内阁提出“废核”“零核”;到野田内阁的时候,又提出有条件地发展核电站。

  5.民主党和自民党在经济政策上的“同”与“不同”

  第一,共同点。民主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的政策与自民党时期的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日本经济迅速走出谷底的实践证明,自民党时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即扩大公共事业投资政策和降息、数量宽松的金融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因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彻底消除,新上台的民主党政权也不得不继续实行与自民党政权相同或相似的应对政策。

  第二,不同点。综观民主党提出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投国民之所好并以“反自民党”为出发点的短期对策性政策,大众迎合性很强。其与自民党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民党实施增长型的经济政策,注重供给方面,重视发展大企业并以大企业带动整个日本经济。自民党主张首先实现财富增长,然后再将财富返还于民。而民主党的经济政策则重视需求方面,采取分配型经济政策,主张首先进行财富再分配,让百姓得到实惠,安心生活,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两党的经济政策各有千秋,但是民主党的政策更得人心。因为日本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国民的“生活不安”,进而导致消费疲软和发展动力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党突出“民生主义”“友爱社会”,从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入手,来达到实现民需主导型经济复苏的目标。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讲,其出发点是正确的。

  6.对民主党经济政策的评价

  由于民主党的执政时间太短,所以一些政策没有办法用实践去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主党的经济政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政策出台初期缺乏长期战略和战略定位,后来确定了经济增长率目标,即实现年平均名义增长率3%、实际增长率2%以上的增长,以及到2020年度名义GDP总量达到650万亿日元,即达到提出时的1.3倍。很显然,这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民主党的经济政策与刺激经济复苏关联淡薄,政策自身利弊交织且实施要受到政府财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民主党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赢得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成就,还完成了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的应急抢险与经济恢复工作。在国内国外形势都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日本社会没有出现混乱和动荡,而且实现了比较高的增长率。2009年9月日本经济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触底,在整个发达国家当中是最先触底的。再从实际GDP增长率来看,2010年财政年度是3.5%,2011年财政年度是0.4%,2012年的财政年度是1.0%。

  (二)自民党安倍政权的经济政策

  1.2013年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

  安倍是在2012年12月26日正式上台的。2013年4月就出台了“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加在一块打组合拳。其基本内容包括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吸引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政策目标主要是摆脱通缩,刺激经济增长。安倍提出了三个指标,一是两年内实现通胀率也就是使物价提高2%;二是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实现年均实际GDP增长率2%,名义GDP增长率3%;三是到2020年基础财政收支实现盈余。

  “安倍经济学”的短期效应明显。2013年,实现了2%的GDP增长率。股市迅速回升,而且股市回升导致资产效应增大,使得消费也有所扩大。再有就是日元贬值,“安倍经济学”实施以来,日元贬值了30%多,股市回升了差不多20%。日元贬值意味着出口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比如说日元贬值1日元,丰田公司就可以增加400亿日元的收益。

  “安倍经济学”短期效果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提振了国民自信,并提高了预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经济循环周期的作用,2012年底正好是日本第十五次经济循环的谷底,到2013年开始进入第十六次经济循环的高涨期。另一个原因就是提高消费税,野田佳彦政权为了提高消费税率,牺牲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换来了该法案在国会上的通过。这一法案的实施是在安倍执政时期,消费税从2014年4月1日开始由原来的5%提高到8%。由于要提高消费税率,人们开始提前消费,扎堆消费集中在2013年的第四季度或者是2014年的第一季度。如果按照财年算,日本的财年是从4月1号开始算起的,所以导致2013财年出现较大的增长。

  2.2014年经济政策

  2014年日本政府继续推行“安倍经济学”,有一个事件就是提高消费税率。提高消费税率导致日本经济出现了大起大落,2014年的第二季度,也就是2014年财政年度的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如果换算为年率是下降了6.7%,下一季度又继续下降了1.9%。2014年财政年度全年的实际GDP是-0.9%,以后又修正为0.0%。2014年全年的负增长对“安倍经济学”打击沉重,士气严重下挫。所以安倍政权不得不在年底推迟了再次提高消费税的时间,即原来设定的从2014年10月消费税从8%提高到10%,被延期了两年半,到2017年4月实行。

  3.2015年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



  2015年9月以后,“安倍经济学”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实际上就是他提出了新的三支箭。首先是实现强大的经济,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600万亿的GDP总量。其次是改善年轻人的待遇和稳定就业,充实育儿措施,目标是达到理想生育率1.8的目标。生育率1.8是指女性生产孩子的目标数量是1.8个。正常来说,如果要维持人口正常的平衡,这个数据是2.1最合适,也就是说平均一位女性要生两个多一点的孩子。但当时日本出生率是1.43,现在稍微有点回升,是1.47,所以到2020年达到出生率1.8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再次是延长健康寿命,完善养老看护环境,目标是护理离职率为零。护理离职率是指因为护理生病的老人而离职的指标,日本现在因为护理父母不得不离职的人大概有十几万。安倍提出在2020年前后,或者是再往后一点,要把这个指标降为零。

  “安倍经济学”第二阶段的主要思路有两点。一是创造优质的需求,同时增强供给侧的供应能力,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使得名义GDP持续增长。名义GDP持续增长就会使税收增加,这样财政重建就有希望。二是名义GDP增长以后,从对国民的影响来看,就是能够实现“1亿国民总活跃”,国民分配实现合理化,占比大的中产阶级得以恢复或得以扩大,最后能够实现国民信心的恢复。

  2015年日本经济仍未出现大的起色,总的特点是高开低走,波动起伏。实际GDP的增长率第一季度是4.2%,第二季度为-1.7%,第三季度回升为1.6%,但第四季度又下降到-1.7%。2016年第一季度为1.7%。2015年财年GDP实际增长率为0.8%,以后修正为0.5%,远低于原来预期的1.2%。2015年安倍还提出了农业改革目标,包括农协改革以及其他方面,但是进展并不是很大。这一年安倍不遗余力推动TPP谈判,终于在10月与12个国家达成了基本框架协议。

  4.2016年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势

  2016年安倍政府出台了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政策。

  在货币政策上,主要是推行负利率政策,从2016年2月底开始实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降为-0.1%。负利率实施以后市场的反应并不好,股市大跌,日元升值。货币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是10月21日日本央行推出了短期及长期利率控制政策,也把它称为国债利益曲线的控制政策。负利率政策会使企业和家庭的利息负担减轻,能够刺激投资和消费,但它加大了金融机构、金融体系的负荷,存在着引发货币贬值竞争、房地产市场过热等弊端。

  在财政政策上,2016年初安倍政府就决定扩大积极财政政策,事业总规模28万亿日元。政府出资3.6万亿日元,是2016年度的补充预算。关于28万亿政府刺激措施的成效,日本有关的智库做了一些计算,认为能够拉动GDP增长1.12%左右,但事实上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越来越低,真正能够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拉动很难计算。为什么提出这么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呢?是因为量化宽松、质量宽松、负利率三位一体的货币政策,没有实现通胀2%的目标,经济状况总体不好,而且货币政策失灵,所以只好从注重货币政策再重新转回到积极的财政政策,重新走凯恩斯主义的老路。

  在劳动和就业政策上,安倍提出劳动方式改革的政策,主张正式工和临时工同工同酬,男女同工同酬。实际上这一目标是非常难实现的,原因主要是非正式雇佣人员的增加。非正式雇佣人员工资低,只有正式工的60%左右,女性工资基本上是男性工资的60%到70%。为扭转这种局面,安倍政权提出了劳动方式改革的措施。

  2016年日本提出的复兴战略中,有十大官民合作项目值得关注,分别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健康立国、克服环境能源的制约与扩大投资、使体育成为增长产业、盘活现有的住房流通和改造市场、提高服务产业的生产率、中型和小微企业的创新、开展进攻型的农民产业和增强出口能力、旅游观光立国、官民合作提振消费。这十大合作项目都有相应的指标和日程表,至于其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还有待实践检验。

  2016年日本的总体经济形势,从实际GDP的增长率来看,第一季度是2.1%,第二季度是0.7%,第三季度是2.2%。第四季度环比年率上升1.0%,较前季度增长0.2%。前面提到2015年度计算的时候,2016年第一季度是1.7%,此处的2.1%是修正后的数字。2016年的财政年度全年估计可能达到0.8%左右。这是对近五年来日本的经济政策所作的基本的梳理。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对“安倍经济学”的基本评价

  “安倍经济学”是近五年来日本经济政策最主要的部分,人们对它毁誉参半。日本主流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僚因为考虑到政治利益,说它是成功的,但是国民并不认账。大企业认为它是成功的,但是中小企业认为它没给中小企业带来利益。中国的媒体和学者对其也有不同的意见。

  (一)判断“安倍经济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判断“安倍经济学”成功与否,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或者是能否实现;二是在外部环境未发生巨变的条件下,经济形势是不是好转了;三是若干短期效果和经济指标的好转是否全是由“安倍经济学”带来的;四是政策的代价和成果相比较是怎么样的,比如说已经使尽洪荒之力了,但是取得的成就可能是比较微小的;五是要看百姓是否认可;六是实施经济政策给今后留下的隐患和风险。综合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主要政策目标未实现,经济形势并未好转

  从第一项标准来看,主要的政策目标并没有实现,旧“三支箭”的目标是两年内实现2%的物价上涨,但实际上是负增长。第二项标准即年平均实际GDP增长率2%、名义GDP增长率3%的目标也没有实现,2013年到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是0.6%,此前2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0.9%,显然它低于这个数据。第三项财政重建的目标是2020年实现盈余,2015年比2010年减半。经过内阁府和日本财务省的计算,即使完全按照每年2%的实际增长率、3%的名义增长率,即假定改革比较成功的情况下,到2020年基础财政收支仍然是-1.1%。所以这个目标也难以实现。第四项指标是设备投资三年内从65万亿日元上升至75万亿日元,现在确实有所上升,但是基本上是在72万亿日元左右。第五项私人消费大幅度增加的指标也不能实现,因为实际情况是基本处于徘徊和低迷的状态。第六项指标,人均国民收入10年内增加150万,从350万提升到500万,目前看来也很难实现。

  (三)“安倍经济学”的“成效”剖析

  “安倍经济学”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说股市上扬,日元贬值,失业率下降,企业收益上升,工资有所上升等。但50%以上的百姓不认可,70%以上的百姓没感受到安倍经济学带来的好处。那么这些亮点怎么去理解呢?首先要明确这些效果未必完全源自安倍经济学,对这些指标需要做一些详细的分析。

  第一,关于股市上扬。股市的上扬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首先,“安倍经济学”提振了市场的信心,由于他是长期政权,市场相应的效应也是比较明显的。其次,世界经济基本平稳,美国经济强劲,这无疑为日本股市上扬提供了外部动力。再次,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托市的举措。日本央行购买股票和基金,对市场有所拉动,同时日本养老公积金基金(GPIF)直接从其总额140万亿日元中拿出23.35%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内股票。有这么多托市的手段,股市肯定会上扬的。但是23%的养老金公积金投入股市是有风险的,老百姓的养老钱一旦出现差错,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关于日元贬值。日元贬值主要原因是日本央行大量放水,另一原因是美国经济稳定,美元本身在升值。再加上美国出于政治需要,对日本容忍、让步,以此换取日本对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支持。这些原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日元贬值。日元贬值是双刃剑,对日本的出口很有意义,但是对进口企业的打击也不小。

  第三,关于就业形势的好转。日本失业率由4.5%下降至3.4%,就业形势好转,不过这也是事出有因的。一是老龄化的迅速进展。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26.7%,这使得日本的劳动力本身处于萎缩的状态,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失业率的上升,而是将来很可能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非正规就业即临时工的增加。安倍上台之前,非正式工人占日本整个雇佣劳动力的33%,现在已经占到39%~40%左右。临时工的增加,使得失业率大大地下降。但是由于临时工的工资比较低,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增加。

  第四,企业收益上升。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收益的上升,并不全是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创新提高它的技术含量、提高它的效率获得的利益,有一部分是通过日元贬值获得的利益,本质上没有财富性的大量增长。

  第五,工资上涨。名义工资有所上升,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工资在下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资料,实际工资下降幅度:2013年下降0.7%,2014年下降6.2%,2015年下降0.9%。

  (四)“安倍经济学”为什么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简单地说,“安倍经济学”在政策内容上没有新意,治标不治本。在理论上存有缺陷,基本上还是凯恩斯主义的那些。另外,安倍上台以后,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人称为“中国特区”,“中国特区”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2003年至2008年日本经济的繁荣期。中日贸易差不多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0%。安倍自2012年执政以来,中日贸易一直处于负增长,有些年份降到-10%至-8%左右。如果是10%或是8%的话,对日本经济带来的正向效益就非常大了。即使是中日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2015年到日本去旅游的中国游客仍达到500万人,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的刺激效应。

  按目前的预测,“安倍经济学”的风险大于利益。一方面,“第一支箭”即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风险已经清晰可见,目前基础货币高达400万亿日元以上,购买国债超过30%,财政预算中有1/4要用于国债还本付息。日本终有一天会像美国一样退出宽松政策,结束非传统金融政策。然而随着日本央行持有的长期国债余额的增加,加上“负利率政策”的出台,将使退出机制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或许会招致更大的风险。究竟什么时候能够退出,现在一点都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旧“第二支箭”财政政策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推迟提高消费税,降低企业所得税,每年新增国债近40万亿日元,长期债务累计越来越多,债务风险越来越大。这个财政债务负担就像挂在日本经济上的一颗炸弹,一旦长期利率上升,就存在崩盘的可能。虽然暂时是安全的,但崩盘恐怕只是时间问题。而且,通过补充预算维持虚假繁荣,将钱直接发给选民,大有利用公权实行贿选之嫌。再加上安倍的减税政策导致实际税收小于预期,不能实现承诺目标,这对日本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四、日本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实力雄厚,不论有没有“安倍经济学”,它都会依靠市场的力量,保持一种平稳的发展。

  (一)TPP破产对日本经济的冲击

  由于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已经公开宣布要废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将对日本的经济政策造成很大的冲击,因为日本针对这一协定的各种国内补贴,已经开始发下去了。如果协定不能够如期进行,日本可能考虑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或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也可能采取其他经济合作形态。总之,今后一段时期,日本的经济政策会做很多的调整。

  (二)日本经济的走势

  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日本能不能实现再度辉煌?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主要是经济潜在增长率十分有限。按照日本内阁府和中央银行的测算,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仅仅是0.3%到0.5%左右。所以从长期来看,日本经济能够维持1%左右的增长,就已经是很乐观的估计了。

  从中长期来看,“安倍经济学”的量化宽松、质量宽松、负利率政策以及长期利率控制的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实施,但是风险较大。另外世界经济状况总体下行压力比较大,加之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市场萎缩,提高消费税率的时间一推再推,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已成定局。

  在东京奥运会的拉动之下,日本经济2018年、2019年可能会稍好一点,但是2020年或者2021年以后可能出现后奥运萧条,也就是说有可能是负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以经济低迷和高杠杆即政府长期债务负担不断加重、通缩为主要特征的日本病可能还将长期持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经济研究所经济室主任 研究员  张季风)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