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化自信 建文化强国

作者:郭万超 2019-05-20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树文化自信  建文化强国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表明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命题,并且将它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称为“四个自信”,表明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之一。我国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财富积累非常可观,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相称,在世界文化综合实力国家排名上,中国还比较落后。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Portland)公布的2016年度“软实力”(文化和公民价值观影响力,非金钱与武器)国家排名中,美国、英国、德国位居前三,中国名列第28位。事实上,如果没有文化发展,我们的经济和财富将可能建立在沙漠之上。

一、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的定义

  自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率先提出“文化”定义以来,到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达260多个,众说纷纭。对这些定义取最大公约数,得到的共识就是:凡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均属文化范畴。广义的文化概念几乎无所不包,就是人化,就是人类通过思考所创造的一切,凡是区别于自然的就是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基本上是指精神财富,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科技、文艺、风尚等方面。

  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态度。世界文化有两大源流或派别——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从文化的核心层面看,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西方文化是解构分析式思维,东方文化是整体辩证思维;艺术上,西方文化注重写实,中国文化倾向于写意;生活态度上,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东方文化注重家庭观念、世代同堂。

  (二)文化的分类

  文化的分类方法很多。从内容上分,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有三种: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器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像建筑或者玉器等等;制度文化,就是社会规则,比如过去我国有科举制度,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观念文化,就是文化的核心层面,比如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表现形态上分,有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静态文化包括历史文物和古代艺术品等,它们都是静态的。动态文化就是人们每天的活动,以生活方式体现出来。

  从文化建设发展主体性质分,则有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公共文化主要由政府来做,具有非竞争性、非市场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包括学校教育、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需要由政府来做。文化产业是由市场企业来做的,比如影视出版等。

  从时间角度上,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上,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民族看,可以分为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等;从不同的宗教影响看,可分为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分为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能上,可分为礼仪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从流行的人群,可以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从流行的时效,可以分为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

  (三)动态文化:生活方式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她认为:“文化其实体现了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她这样描述:“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我们现在讲文化,就是因为出于对当下生活方式的焦虑,对于我们的文化产生了危机感。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带来了财富,但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其实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他还写了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主张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唯利是图、唯金钱是从,相反,他认为进入市场的人应该是讲诚信、有道德的人。所以什么都指责市场经济是我们认识上的偏颇,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必然带来潘多拉盒子里的东西。

  (四)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

  从文化建设主体分类,文化包括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

  公共文化属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畴,其特点是公共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因此这部分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与承担。这部分文化并不能产业化,主要包括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理念;还有一些非常高雅的艺术。能做成产业的文化基本上是浅层次文化、大众消费文化,也就是吃喝玩乐、娱乐休闲产业。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因为文化产业中也渗透着公共文化的价值观。比如电影是有价值观的,西方电影体现的都是西方价值观,电影公映,必须由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审查把关。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两部分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满足社会文化需要。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文化崛起才是真正的国家崛起

  (一)文化是当代国家最终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并列的一种力量。文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

  第一,文化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文化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涂上浓重的个性色彩。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而塑造人的却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的历史积累,它能够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并为经济和政治生活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虽然文化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发挥作用,但它的影响是更深层次的、更广泛的、更持久的。

  当代中国发展成功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来源于我们30多年的改革开放,来源于我们60多年的探索,来源于对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民族发展历程,来源于我们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在文化上,我们要独立自主,探索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因为不仅文化差异的鸿沟是一时难以填平的,而且东西方文化也没有优劣之分。

  文化是影响社会风气好坏、个人生活幸福度的最终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些话语的背后,都是说我们现在急需文化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文化曾经高度发展。西汉、唐朝、宋代,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文化尤其昌盛,当时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也很高,生活态度包容宽厚,审美情趣和谐优雅,儒释道精神共同发展。我们现在绘画画不过宋朝,写诗写不过唐人,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国家繁荣最终体现为了时代巅峰文化。

  举一个小事例,北京798艺术区一位画廊总经理说,有一天画展后,外面匆匆忙忙进来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说是要见画廊负责人。什么情况呢?原来小孩在看画展的过程中不小心对画有一点损害,小孩子很害怕,没敢跟他妈妈说,但回家时走到半路,小孩忍不住跟他妈说了,妈妈就带着孩子回到画廊找总经理说明情况。这件事让这位总经理很感动,因为它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提升。如果我们国家的国民文化素养都能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我们民族的精气神,怎么不让世界再度充满敬仰?所以说,“中国梦”不是一句习惯性的口号,而在于我们从点点滴滴开始去做。

  第二,人类进入文化经济时代。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欧高敦认为:“文化工程师的超白金时代到来了……,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科技做到极致,会发现人文才是它最终的目的地——文化工程师开始登场。”这些都说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在世界各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产业。让我们看看世界产业的层级:中东、巴西、俄罗斯是世界能源中心,是最基础层;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居于能源中心层之上;德国和日本是世界技术中心,又居于制造中心层之上;美国是世界资金中心,居于技术中心层之上;而金字塔尖是世界文化中心。在这五个层级中,越往上层级利润率越高。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高端产业是什么?文化产业,或者叫文化创意产业。

  让我们看看现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干什么。英国是老牌发达国家,在全球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1997年,英国政府就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把文化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聚焦点。目前文化产业是英国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年产值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对英国GDP贡献率达8%。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产业占全国GDP比重为3.97%。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5%,所以差距还是明显的。2016年3月,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发布了文化白皮书,阐述了英国政府未来几年将如何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家繁荣,使英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领先地位。

  美国是世界文化产业头号强国,它对文化产业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很早就发出了“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的呼声。美国把文化产业称为版权产业。美国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美国经济中最大的、最富有活力的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是多少呢?我看过几个数据,最高的说27%,也有人说25%,也有人说18%。我们说美国强大,其科技强、经济强、军事强,其实它最强的是文化。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特别是美国的影视产业,我们的体会都是非常深的:我国每年要进口多少美国大片,一部美国大片能达到多少票房啊!前几年仅《阿凡达》一部电影,就创下17亿美元票房。每年全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的收费电视收入、55%的电影票房都来自美国。

  让我们再看看世界大都市都在发展什么,各具怎样的产业特色。因为现在城市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都市占据一个国家经济的很大体量。世界城市是在长期产业发展和升级中形成的。一般说来,城市最早的形态是商业城市,在港口,在河边,由集市贸易商业活动发展而来;第二种形态的城市就是工业城市,也就是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大批工业城市;现在有生命力的城市都是文化城市。原来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城市,如果没有进化为文化城市,它们就要衰落,像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底特律。现在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有四个: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它们都是文化城市。纽约被称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它的各种艺术品和表演艺术都是世界闻名的。巴黎就不用说了,其富含创意的奢侈品行业包括高级服装、香水、皮革等产品,以及其表演艺术都名闻天下。伦敦的出版、广告、广播电视、音乐产业实力极强。东京的文化产业也很发达,尤其是动漫产业独领风骚。

  中国紧随世界发展大趋势。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且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建设非常多的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特别是从政府资金支持上来说,财政部设有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规模都是很大的。各地各级政府也有大量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现状

  反观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

  一方面,我们现在的对外文化交流处于严重“入超”状态,存在着惊人的“文化逆差”,即我们的文化进口远远大于出口。个别文化大国、传播大国取得了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权,而中国则处于文化传播弱国地位。如果不引起重视,中国就只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输出、文化殖民的对象。这样的判断,源于“文化竞争”“文化战争”概念。199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过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他在书中说,当中国人最终不再信仰自己的文化,不再信仰自己的历史传统的时候,美国就不战而胜了;这其实就是美国的文化侵略战略。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文化出口的内容相当单调,主要集中在器物工艺层面,虽然有个别戏剧、杂技内容输出,向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有一些电视剧输出,但是涉及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内容还是比较少。因此,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应该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尤其应该注重中国核心思想层面上的文化输出。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文化自信是深沉持久的力量

  (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2014年3月7日,在参加两会贵州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强文化自信。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了“四个自信”论断。

  这些论述,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及正确认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二)打破西方中心主义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孟德卫指出:“至少到18世纪末,欧洲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视中国文化为更优越的文化,且乐意向中国借鉴”。

  西方文化大约在1850年开始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西方文化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方面,这在当时明显优于传统的儒家文明。不可否认,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国力衰微,文化自卑情结也曾萦绕在一部分国人心间。一些人对自己的文化只看到其落后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具有现代积极意义的东西。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分界点,中华民族可以说由盛转衰,在将近170多年曲折的岁月里,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动摇甚至破坏,对中国文化有过三次比较大的冲击。第一次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进步,但是它也存在着全盘反传统和全盘西化的问题,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胡适当年反对中国文化甚至反对中医,他得病了不看中医只看西医。有一次胡适得了重病,西医看了很长时间,去了好多家医院,结果就是治不好。无奈之下,他听从别人建议看中医,中医很容易就给他治好了。从此之后,他对中国文化态度有了转变,不再完全反对传统文化了。第二次就是“文化大革命”,对我国传统文化伤害极大。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西方的普世价值、民主宪政、新闻自由、经济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不利影响,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好,必须抛弃过去向西方学习,这种思想甚至曾经一度占据很大优势。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现代文明起源于西方,西方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上取得了优势。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都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或欧洲化,他们把人类各民族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二战之后东亚国家兴起,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都是东方文化圈,尤其是中国开创的发展道路,无疑对西方世界提出了新挑战。现在,西方人也认为中国不是按照西方常规路径发展的,中国人有一套他们不熟悉的独特处事方式、思维习惯。近40年以来,西方学者、媒体、政要一直唱衰中国,总说“中国要崩溃了”“中国要衰落了”,但是中国恰恰一路风景独好。中国的崛起证明了中国文化对现代文明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很适合现代文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树立文化自信。虽然我们过去出现过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但是中国文化的文脉是一直存在的,一直根深蒂固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一生致力于人类文明研究,写出了巨著《历史研究》。他说人类历史上一共出现过26种文明,这些文明曾经都很繁荣,但几乎全部中断了,像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全都销声匿迹了;与这些文明不同,中国是唯一保持其历史连续性的国家,长期保持了其文化的独特性,作为其象征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5000年未曾中断;这种连续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毛泽东说,在世界上,一个民族能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其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曾经在哈佛大学执教的人类学家亨廷顿(不是研究国际政治并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塞缪尔·亨廷顿)在研究中华民族的族群个案时得出一个结论:汉族是上天选择的优良一族。

  世界上具有原创文明的古国有四个,即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在这四大文明古国里,从历史起源的古老程度看,古代中国文明可能只是排第四,但是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古埃及文明只剩下金字塔、神庙和木乃伊等死的东西,它的文字没有了,典籍没有了,人种也没有繁衍下来,现在住在埃及的人不是古埃及人的后裔。古巴比伦文明,也就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地域,现在是伊拉克、伊朗所在,当年的文明已经荡然无存。古代印度文明也是中断了的,而且印度人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不像中国历朝历代写下了《二十四史》,完整地把我们的文化、文明保存下来,印度人不写历史,研究印度历史,反而要依靠中国典籍寻找线索。

  中国现在在世界上为什么能够再次崛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近代170年的衰落,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世界最强的国家——而且不是之一,几千年都是。比如讲世界大城市,唐代长安人口以百万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最大都市以前一直在中国,直到1850年才转移到伦敦。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也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其实最科学——对世俗的信仰,其主要立论就是说中国人的一个家谱就解决了人生的终极问题。西方哲学研究人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人用家谱就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中国古代家谱都是很完整的,现在很多家族还保存有完整的家谱。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姓氏和名字是有来源的,所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名是一个人特有的终身符号,是不能乱起的,它有历史、血统、辈分、希望等多重含义,有了姓名,就知道你是谁,在整个家族脉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姓氏,而西方欧美国家到1500年前才有姓氏,朝鲜、越南则1000年前才有,最晚的是日本,到公元1870年才有。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翻开族谱,你就可以发现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沿着世系图,穿越时空,一个个往上找,最后可以查到最先的根源在哪,如中国人目前查到的最先的祖宗是黄帝和炎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一个祖宗下来的,有血缘关系,是亲戚,所以叫同胞。第三个问题“我到哪里去?”看看坟山图,就知道你死后的归宿,只要你有子孙,你的葬礼会很隆重,会帮你找个牛眠佳城,找个贯气的坟山,可以保佑子孙繁荣昌盛。每年的清明、你的生日忌日等,你的子孙后代会带着珍馐鲜果到坟前来祭拜你,会把你和你祖宗的精神价值一代代传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肉身可灭,精神不死,薪尽火传,光照万代。

  祖宗崇拜是中国人独特的文明,实实在在,大部分是唯物主义的,好理解,也好应用,有名有实,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没有宗教那么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祖宗观念的建立使人有了精神信仰和人生责任,凡事要对得起祖宗,不给祖宗丢脸,要光宗耀祖。祖宗崇拜也使人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首先要让血脉延续下去,不要让祖宗的坟墓无人打理而成为孤魂野鬼,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白了婚姻的作用,婚姻不是追求所谓的爱情,性生活的目的不是作乐,而是敦伦,敦伦就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就是续香火,要做到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万岁灯,断子绝孙是最不孝的事!要不断开枝散叶,才能让祖宗含笑九泉,如果有了这份历史责任感,你在婚姻方面就主动了,你在生育方面就积极了,你在性生活方面就检点了。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早就解决了西方人所不能穷尽的哲学问题。

  虽然中国曾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也没有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身份认同危机。中国人非常明白中国文化的含义,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美国汉学家白鲁恂说:“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是文化、种族、文明等意识,而不是将整个民族归结为一个国家的身份。”今天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自信不只来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更来自文化软实力,来自历经磨难而弥深、千锤百炼更坚强的中国精神。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成功扭转了当初的衰落颓势。在文化方面,中国虽然以开放的胸襟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但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事实上,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源泉和宝贵精神资源。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如果要概括地说,中国文化有那些独特优势呢?

  第一,中华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西方文明是一种竞争性、排他性文明,自希腊、罗马时代的独立城邦,到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诸侯,直至近代的民族国家,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竞争构成了西方世界体系的基本模式。“力量所及,则尽力扩张”,国家“以实力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国家战略的核心是在相互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如何使用国家权力以实现国家目标和扩张国家利益。而从历史传统看,中国基本是一个战略内向型国家,国家命运的焦点是天下秩序的崩溃与重建,即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国家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护道德价值观不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分责任。突出的天下情怀与鲜明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国战略文化的核心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以掠夺其他国家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征伐。我们再看一个实例。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是中华文化具有“和”的内在精神最好证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如此壮观的长城,而且从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修建长城。是什么支撑中国人不停修建这么浩大的工程?是一种追求和平的精神,是一种不与人争的“和”的精神。而西方文化从古希腊以来它就充斥着对外的扩张历史,古罗马帝国的征伐达到100多年,后来的十字军东征达200年多年,14世纪以来西方对外扩张的历史就达到600多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家史,也都是血腥的历史,英国当年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部开发无不充满了掠夺、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是西方国家发动起来的。

  第二,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不仅表现在考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方面,而且在工程、建筑、医学、艺术等社会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出整体思维的魅力。人类思维的进步、升华,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更需要整体的把握,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中华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对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对后现代化社会的思维方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

  第三,中国的人学思想最丰富。中华文化强调人的自我修为、自我提升,注重人的道德的自律与自觉,明“人伦”、讲“中和”,求“致和”,蕴含着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的深刻思想。欧美式现代化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夫妻离异、家庭崩溃、人情冷漠等社会现象。随着西方宗教的社会功能下降,更加凸显中国人学思想的价值。

  第四,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但“和为贵”。中华文化可以将各种类型文明的优秀因子加以粘合,其他文化的种子如佛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在中华文化的母体内找到自己发展的土壤。保罗·柯文认为,西方文明是最狭隘的文明,西方人从不把其他民族的观点放在眼里。而且,西方人为了留存自己的文化,往往强迫别人放弃自己的观点。在未来的日子里,西方必须了解其他国家并向他们学习,不再假定自己拥有根本的优越性。如果西方不能改变自负心态,这将成为其衰落的最终原因。

  第五,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天人合一、爱国主义、君子文化、礼仪文化、尚贤文化、忠孝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这其中有啮雪苦节的苏武,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演化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2006年3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记者说:“要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必须了解中国人对古代文明的那种自豪感,这是激励现代人去振兴民族的历史动力。”“中国的发展变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动的。”从孙中山先生到当今领导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信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四、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

  (一)增强文化敬畏,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通过举办文化展等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全世界最丰富的,但是再丰富也经不起破坏和流失。近40年来,我们对文物破坏太厉害了。有一位研究文物的北京政协委员说,北京原来有历史名人故居790处,现在只剩下几十处了。有人说,你要我保存优秀文化,但是我分不清什么是优秀、什么是糟粕呀。其实,不管是优秀还是糟粕,你先保存下来——这是历史学者给我们的建议。你可能今天觉得这个文物不好,过了多少年却发现这个文物原来也是精华呀,所以得先保护起来。现在国家对此非常重视。

  举一个例子。现在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是二流三流国家,但仍然很受西方重视。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人重视文化,对文化充满敬畏感。我有个朋友去俄罗斯旅行,导游带他到了一个庄园,庄园前主人好像是帕斯捷尔纳克,那个写《日瓦戈医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导游把游客带到庄园的二层小楼上,说当年作家就是坐在这个二层的阳台上,看着远山,写出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所以这个庄园就被保护起来了。后来有开发商想在这个庄园附近修建一个高层建筑,但是新建筑会遮挡庄园小楼视线,坐在二层阳台上就看不见远山了。当地民众就起来极力反对,政府听从民众意见,取消了新建筑项目。这虽然一件小事,却体现了俄罗斯人对文化、对文化名人的尊重。俄罗斯出了那么多文化名家,人们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尊重,是文化名家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大拆大建太多了,多少历史文物、多少名人故居都被拆散不见了。

  有人说,这些历史文物、名人故居破烂不堪,为什么要保护?对此北京大学历史学家李零提出“历史现场感”概念。他说,研究古代历史,就一定要去历史发生的现场看一看,比如去一些古城遗迹,也许那里就只剩下一些城墙了,但是亲临其境就能寻找到历史现场感,历史现场感不是光看书本、光看资料文献就能得来的,一定要到现场去看,寻找到了历史现场感,研究就有灵感了。这是一种真实的历史价值。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极力反对拆除北京城城墙、城门,建议国家保留北京城历史原貌。如果采纳他的意见,今天北京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伟大建筑博物馆、一个真正世界奇迹。这就是说,我们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认识,确实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二)遵循文化发展创新规律

  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就是必须通过传承,让文化活起来,让文化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对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保护。而对那些具有适应现实生活意义要素的文化,就要使它现代化、时尚化,有的还可以进行产业化,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要。现在我经常做一些传统文化项目评审工作,看到有些人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提取,比如说这个少数名族绣品的文化含义,它是哪个民族的,是怎么传承的,把这些要素提取出来,供现代设计师使用。这是很有价值的。在建筑设计上,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致力于传统建筑文化要素的提取,把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时尚化,为现代生活提供深层的传统文化滋养。传统文化产业化怎么做呢?现在故宫博物院在做艺术衍生品,如仿制乾隆皇帝御用器物,也做一些衍生的小工艺品,销量非常大,年销售额据说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故宫这么一做,很多博物馆也都跟着做起来了,包括国家博物馆。其实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不是新鲜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台北故宫都做很多的衍生品,做得非常精美。这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三)遵循文化发展传承规律

  这就是说在文化传承和现代化过程中,不能以创新的名义,破坏文化。前几年,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西施》,演出阵容非常强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都是国内一流的,但是做出来的效果却不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西施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物形象,中国人眼中的西施,其表现形式只适合用中国艺术形式——京剧或各种剧种来表现,甚至话剧也行。而歌剧是纯西方的,中国西施在台上唱女高音,中国观众能适应吗?还有中国西施跳西方舞蹈,让中国观众觉得不伦不类!所以,文化传承创新一定得遵循文化的内在规律,因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现象,而文化心理的隔阂是很深的。虽然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在交融很深,但要让它们融合到彼此不分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现在很多古镇都在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很多人根本不按照文物本身的面貌去开发,不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比如:西湖苏堤、白堤都修成柏油马路了;宁波著名的藏书阁天一阁——《四库全书》撰修的很多书籍都是从那儿来的,并且成为《四库全书》收藏书楼,虽然现在保护得还行,但是里面的中式石碑上篆刻有英文、韩文等外文,很多欧美游客认为这是败笔,破坏了天一阁的原有真实;南京古城保存完好,但是古城墙上竟然挂了一个现代的时钟。

  也有一些做得好的案例。比如北京故宫附近有个智珠寺,一个比利时人来中国投资,把智珠寺改成了一个文化气息特别浓厚的酒店,虽然改成酒店了,但是文物被全面保护起来了,该不动的地方一律不动,实在必须动的地方,如柱子腐朽了,撑不起来了,他也要把这个柱子标上号,记录这个柱子原来是在哪儿的,然后把这根朽柱子收藏进仓库里,以使复原时还有迹可寻。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五、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一)文化创新在创新领域中处于基础地位

  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中,文化创新处于基础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个新论断。有研究认为,文化创新力每提升1%,科技创新绩效就会提高0.987%。这就是说文化创新对其他创新具有带动性,文化创新成就了发达国家的强势地位,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也涵化为发达国家的内在特质。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些发展难题或困境,比如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国家都把文化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纷纷制定行动计划。除了前面说过的英国,韩国也早就提出文化立国国策,成立了国家文化振兴院,出台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大力发展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城市病”非常严重,出路在哪里?北京也必须把文化城市和创意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现在我们正在疏导北京“非首都功能”,而北京的首都功能是什么?就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功能基本上都属于大文化的概念。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创新是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中国文化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创新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意能力还比较弱。不管是我国的公共文化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创意或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创意不能得到激活,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必然受到极大抑制,也就只能停留在传统文化产业的水准,不能实现现代文化产业应有的高收益,也无法确立其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为什么我国文化创新创意能力比较弱?原因很复杂,包括从历史、文化到体制和社会结构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其中的一些差异使我国文化企业“创新”不够,少有“颠覆性”产品出现。比如中国教育崇尚求同思维,凡事讲求标准答案,存在思维定式,而西方教育重视求异思维,积极鼓励创新。所以,中国文化创新力不足,需要从基础教育等各方面入手,全面加以改进,包括为文化创意创新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

  (三)培育核心价值观与传播国家形象

  文化创新存在于各个领域,尤其用于传播国家形象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怎么培育才有效呢?让我们看看西方是怎么做的。西方的价值观培育一般都是潜移默化的,由学者和政治家共同推动。美国早期的一些著名学者的著作,类似《联邦党人文集》,还有像富兰克林那样的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美国的价值观,在美国建国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常用常新。一方面学者们经常提,另一方面政治家们使劲推,尤其是美国总统竞选演讲、就职演讲,无不是在倡导他们的价值观。外国人要加入美国国籍,都要参加一个很正式的对美国国旗的宣誓仪式,宣誓者右手捂着心口,跟着领誓人宣誓:“我绝对地、完全地公开断绝、发誓放弃对我目前是臣民或公民的任何美国以外的王室、当权者、国家或任何主权的所有效忠和忠诚;面对所有的敌人,不论是外国的还是国内的,我将支持和保卫美国的宪法和法律;我将对美国带着真诚的信念和忠贞;我将在法律要求的时候为美国拿起武器;我将在法律要求的时候为美国军队从事非战斗性的服务;我将在法律要求的时候在文官的领导下担当国家的重任;而且我将自由的履行我的义务和职责,而不带任何思想的保留和故意逃避;上帝啊,帮助我吧。”而后是签名确认誓言。这就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宣传,做得很到位。我觉得这些形式,都是值得学习参考的。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美国价值观宣传不像中国停留于口号式宣传上,而是渗透在艺术作品里,尤其是在电影中,可以说美国的电影大部分都在宣传美国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引进和观看美国大片,人们受美国价值观的影响很深。价值观怎样才能深入人心,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只有人们感受到的东西、触动人们心灵的东西,才能被人们接受,尤其是让人们觉得愉悦的东西,人们才乐于接受。直白的口号宣传,作用是有限的。中宣部为宣传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小街道、社区墙壁上都张贴上系列宣传画,这是一个形式创新,但是有些画还不够漂亮,可以做得更精美和时尚化一些,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再举一个例子,是电视剧《勇者无敌》里的情节。国共重庆谈判期间,一个国民党警卫官在门口站岗,谈判结束后,蒋介石和周恩来从会议室先后出来,这时站岗的警卫官不小心摔倒了。蒋介石视而不见地走了,周恩来则赶快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这个军官后来说,他当时心里很震撼,从此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是有前途的政党,他就成为我们的地下党了。这就是说行胜于言,口号宣传远不如实际行动有力量。

  怎样做好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比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是一种宣传国家形象的好形式。《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在全球转播的音乐电视节目,外国观众很多。当国际观众看到现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中国人的形象,看到80后、90后中国人有梦想、有追求、有活力,他们就会认同:中国人原来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的国际交流也很多,但是能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毕竟是少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过去,比如我们文革时候流行过的蓝色中山装和绿色军装,其实中国已经完全不是那样了。通过《中国好声音》,全球都能看到中国人当下的形象,这就是很好的国家形象传播。我们需要拓展思路,多一些类似的节目,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和时尚鲜活的中国文化。

  (四)文化及创意产业如何创新

  第一,提高市民的文化创意水平和享受文化创意的意识。

  市民的文化创意生活是城市创新精神的沃土。英国政府对此特别重视,早在2000年就提出十年计划,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开放更多的博物馆及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接触机会,使他们可以发展创意、享受创意生活,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美国纽约作为世界艺术之都,其面对面交流的活力机制部分依赖于环境建设:随处是可信步而至的酒吧、俱乐部、餐厅和社区。设计大师吉尔斯对此评论道:“纽约的这种创意氛围在依赖于汽车代步的城市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比如华盛顿,甚至洛杉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国际经验。我们还要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间,比如机场、火车站、公园,在这些地方进行设计展示展览,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接触设计艺术;要创造更好的创意社交条件,比如成立设计师协会、举办时装周等活动;要提供社交网络(本地的和全球的),适度鼓励夜生活等社交网络的建设;要引进更多与国际同步、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创意活动,创造更多机会让国际一流文化创意人才与中国同行交流。

  第二,发挥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没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引领,任何社会都是不会进步的。想到文艺复兴,人们自然就会想起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莎士比亚这些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名字,是他们引领了当时科学、社会和政治领域思想的变革。因为艺术反映社会,彰显城市个性。艺术可以唤醒人们,激发新思维,赋予人们信心,带给人们一种动力。中国要想提高创新力,开发出富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和设计,就必须依赖于不安于现状、有才能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属于创意阶层。2000年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出版了《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特别强调现代社会中创意阶层的作用,他认为创意阶层是“那些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的人,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性格外向,不喜欢听从组织和机构的指挥,抵制传统的集体规范,崇尚多样性与包容性,希望凭借工作上的优秀表现获得成功”,“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往往重于对薪酬的要求。”我们也要注重培育中国的创意阶层,激活文化创意的活力。

  第三,把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到战略高度。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创造力的保护。发达国家都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到了极高的位置,特别重视对创新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美国是这方面的典范,独立后即在其宪法中明文规定发明人、作者的创作成果应当享有知识产权,并于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和《版权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规定最详尽的法律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进行知识产权改革,重新界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对外,则谋求美国知识产权权利人在全球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署。日本近几年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如《IT基本法》建立知识产权基本发展联盟。而在这方面,我国才刚起步。政府要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必须加快出台相关法规,对创新产品(如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版权等)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当然,这几年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成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对网络数字版权保护出台了法规政策,包括网络音乐视频的付费使用规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  郭万超)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