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作者:董振华 2019-06-03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忠诚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基本政治素养,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我们共产党员为什么需要忠诚呢?怎么才能做到忠诚呢?围绕这个主题,我给大家谈谈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要忠诚?

  忠诚就是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叫“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如烹小鲜”背后隐藏一个道理,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服从同样的道理,治国理政和烹制小鱼一样,都服从同样的规律——人类活动规律。我们把握了人类活动规律,就可以从一般到个别,运用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政党的活动规律,同样服从人类活动一般规律。全部人类活动概莫能外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另一类是改造世界。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知”和“行”。“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行合一”“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等各种不同观点,都是讨论这个问题。1937年7月,毛泽东发表《实践论》,标题全称就是《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但是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和抽象开来,研究它们的关系。认识世界不是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但是想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正确认识世界有两个问题:第一,要搞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第二,要搞清楚想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子和往哪个方向进行改造。要认识这个世界是什么,是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事实判断必须服从唯物论原则,跟我们的主观愿望、个人情绪以及爱好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事实就是事实。唯一判断依据就是你的认识符不符合事实,符合就叫真,不符合就叫假,判断的结果也就是真与假、是与非。要把世界改成什么样子,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如果说事实判断有客观标准、是外在尺度,跟主观愿望、情绪没有任何关系的话,那么价值判断更主要的是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实可能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认为好,而有人认为不好,有人认为善,而有人认为恶。判断结果就是利与弊、善与恶、好与坏。因此,认识世界得出的结论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是、非,利、弊。

  所有人类活动在行动之前都必须作出决定,大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小到我们端起杯子喝口水,都要提前作出决定。决定是根据判断作出来的,决定就是选择,选择就要舍得,有所舍才会有所得,要根据是非利弊进行选择,进行取舍。怎么舍?怎么得?古人说得很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进一步追问:“哪个是利?哪个是害?”对于不同人群而言,你觉得是利的,他可能觉得是害;你觉得是害的,他觉得是利;你觉得是大害的,他可能觉得是小害;你觉得是大利的,他觉得是小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每个人作出价值判断都是根据各自的价值标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当然对同一个事实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了。古代有一个将军天天吃肉,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吃肉,对于犯了错误的士兵,他就以吃肉作为惩罚,结果士兵们争先恐后去犯错误,希望获得这样的惩罚。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事实判断对应的是实然世界,也就是世界实际上是个什么样子。价值判断对应的是应然世界,也就是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实然世界是现实,应然世界是理想。我们每天活动,就分为这样两个方面:对现实的认识和对理想的展望。所有的理想都是基于一定现实而且是对现实的超越,所有的现实都会孕育一定的理想。同时,二者也不可能完全重叠,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保持或近或远的距离,如果完全重叠了,就无所谓理想与现实了。因此,理想和现实不可能完全割裂,必须要靠一个桥梁、一个中介连接起来。把理想和现实连接起来的中介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正是我们立足于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进行否定,最后实现理想,使理想变成了现实。而后我们以新的现实为前提,孕育新理想,再通过新的实践,再把新理想变成现实。这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全部人类活动都是如此。一个国家也一样,一个政党也是一样。因此,我们要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就得解决这两个问题: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共产党员首先要深刻认识党对历史和现实实然进行判断的总依据。这个总依据就是十八大报告所说的“三个没有变”: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就是我们共产党员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的总依据,这是我们党所有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员改造世界、进行实践的立足点,我们党、我们党员既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不能落后于这个时代。我们党所追求的应然世界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员要积极实践,大力作为,使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战略、总布局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如果我们党员的实践活动都能服从和体现这个规律,那么这就是忠诚。这就是共产党员忠诚的哲学意义。

  这里,我还要提出一对概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感性是指个人的情绪、爱好、欲望或一时冲动,理性则是经过人的反思、批判、论证而认为应该坚守的基本准则、价值和规律。工具理性就是经过检验、证明、论证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价值理性就是经过反思、判断、论证,认为应该坚守的目的和意义。我们要实现价值理性的理想,我们的行动和认识过程,都要服从规律,所采取的手段、方法、措施、路径,也都要服从工具理性。所以价值理性属于应然世界,而工具理性处于实然与应然之间。有人说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缺失,其表面含义好像说工具理性是不好的,价值理性是好的,我们应该更多地摈弃工具理性,应该坚守价值理性。实际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无所谓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一个都不能少。所有的工具理性都必须服从、服务于一定的价值理性,所有的价值理性都必须以一定的工具理性作为引领,二者一旦割裂就会出现问题。工具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就会迷失方向;价值理性离开了工具理性,就只能是空想。

  但在现实生活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会割裂,有时候可能会本末倒置。比如说“暴走族”,本来他们也明白,走路的目的是为了健身,但是走着走着他就忘了为什么要走路了,把走路本身当成了目的,今天走两万米,明天非要走三万米,最后走出关节炎,不仅不利于健康,而且以健康为代价去换取“走路”这个目的。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商人到海边度假,那天风和日丽,非常适合打鱼,他却看见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就走上去对渔夫说:“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去打鱼呢?”渔夫回答说:“因为天气好,鱼很快就打够了。”商人又问:“你为什么不趁着好天气多打点鱼呢?”渔夫答道:“我打那么多鱼干什么呀?”商人说:“你可以卖钱呀!”渔夫问:“要钱干什么呢?”商人答:“有了钱你可以买一条更大的船,可以打更多的鱼了。”渔夫说:“我要那么大的船干什么呀?那么大的船,我自己没法使用啊。”商人说:“你可以雇人帮你打鱼啊。”渔夫说:“我就是一个打鱼的,雇人帮我打鱼,那我干什么呢?”商人说:“你就可以晒太阳了嘛。”渔夫最后说:“你看,我现在不正在晒太阳吗?”现在很多人像这个故事里的商人,为了挣钱而挣钱,从来不考虑为什么要挣钱,甚至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把挣钱当成目的。实际上,挣钱本身只是手段,生命才是目的。有人为了挣钱甚至付出了生命,真是本末倒置啊!

  也许,我们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才能挣更多的钱?怎么才能提拔得更快?怎么才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功?怎么才能很快地发展起来?凡是正常人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但如果只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有问题了。因为在考虑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挣钱,为什么要提拔得更快,为什么要取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要明白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这就是价值理性。没有经过理性的论证而直接考虑怎么办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个逻辑上的缺环,就有可能最后酿成做得越多,离初衷就越远的结果。所以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要找到北斗星,不要迷失方向。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脚踏实地就是要解决现实问题,不停留于空想。仰望星空是寻找价值理性,脚踏实地是找到工具理性,一个都不能少。康德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确立了他在德国古典哲学上的不朽地位。其中《纯粹理性批判》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实践理性批判》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做什么?《判断力批判》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信仰什么?我们可以信仰什么,这就是我们根本的价值理性。把这个价值理性运用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自然哲学;运用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就是道德哲学;如果把这种价值理性推向极致,就是信仰。所以可以这么讲,一个人秉持什么样的价值理性,他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康德“三大批判”回答了三个问题,归纳起来是一个问题:人是什么。所以人不能没有信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他的信仰是什么,他秉持的根本价值理性是什么。一个人如果把金钱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那么他就会崇拜金钱而不知仁义廉耻。一个人如果把个人尊严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他会舍弃一切去维护个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一个人要立志做一个好人,他就会不怕吃亏,而以助人为乐。这就是价值理性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得考虑价值理性,根据价值理性作出判断,这就是价值判断,就是判断做一件事情的意义、好坏、利弊、善恶,然后再决定怎么去做的问题。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就是它给我们指明方向,给人生提供意义和价值。

  毛泽东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比喻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用于为我们寻找方向。没有望远镜,我们往往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识庐山真面目”,走着走着就迷了路,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但是我们不能总带着望远镜走路,否则就会看不清脚下,难免会跌跟头。显微镜用于为我们发现隐藏在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帮助我们准确地解决现实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总带着显微镜,否则就会只见眼前而不见长远,肯定会迷失方向。所以望远镜就是要找到价值理性,显微镜就是要找到工具理性,这两个方面,一个也不能少。

  有价值理性的人生,首先就是明确人生的方向,确立自己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对共产党员价值理性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要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实际上,“初心”和“定力”这两个词都来源于佛教。宗教是回答信仰问题的,虽然它的结论可能是颠倒的,但是它的范式应该服从普遍规律。“初心”来源于佛教《华严经》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信仰,就是坚守根本的价值理性,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出发时秉持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只有坚守,才能如愿修成正果。“定力”来源于佛教的三学——戒、定、慧,戒而后定,定而后慧。“戒”就是不能做的事,“八戒”就是八件不能做的事:杀生、偷盗、淫、妄语、饮酒、着香华、坐卧高广大床、非时食。“戒”是不能突破的行为底线,是根据初心、价值理性来划定的。就像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那么就不能失信,哪怕一分钱都不能赖账,否则就丢掉了初心、信仰。“定”就是不改初衷,以初心作为标准来判断,只要有违初心的事情都是过眼烟云,不为金钱、权力、地位所动,威胁、挑战再大也不怕,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有信仰,只要信仰不丢,就能底线不破,就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能保持定力,才能达到“慧”的境界。看到事物的本性,找到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价值,达到澄明境界,这就是“慧”。所以坚守根本的价值理性,上升到极致就是信仰。忠诚,就是忠诚于信仰,凡是和信仰、和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相符合的东西就要坚守,凡是不符合的就要抛弃。一个人如果没有价值理性,没有信仰,那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人。

  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也是这样。为什么每一个党员必须对党绝对忠诚呢?必须忠诚于党的信仰呢?因为我们党有8000多万党员,要完成党的政治使命,就必须坚守我们的政治信仰,其中最要警惕的事情就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就是要解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问题,必须要有“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而这“四个意识”归根结底就是忠诚。

  党章总纲主要解决心往一处想的问题,告诉党员: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举什么旗,要走什么路,要坚守什么样的基本准则,包含了共产党员核心价值理性,即我们的信仰。党章条文就是解决劲往一处使的问题,告诉党员:我们是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每个党员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样的纪律,违犯了纪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理,还有我们的党徽、党旗,都规定得非常清楚。怎样使8000多万党员劲往一处使?党章总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也就是指导思想,这里边包含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信仰。这个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价值追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对党忠诚、对组织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这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都是表达同一个含义,我们有了对党的信仰,就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也应该这样做。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什么是忠诚?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信仰,就是我们要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说,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这是指马克思主义运动和实践。我们说,青年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指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人。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必须对它进行追根溯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说,理论不彻底就不能说服人。这句话其实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的原话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说,理论只有彻底,并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才能真正地在科学基础上坚定信仰,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下面,我带大家追根溯源去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创立这个主义,我们为什么要举这个旗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才能明白共产党人坚守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我们坚守的大道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马克思是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在某些人看来,我们写任何文章都可以引用马克思的话,好像这样就有学问了,就有根据、有权威性了。其实我们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不能以断章取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几篇原著我们可以读一读,要感悟原著的精神,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第一篇原著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千余字。这是1883年3月18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的,是悼词。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使命就是以这种或者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生前从柏林到巴黎,从伦敦到布鲁塞尔,被各国政府所诅咒和驱逐。马克思为什么到处被驱逐呢?因为他是一个革命家,哪里有马克思,哪里就能读到他办的报纸,看他写的文章,他对民众说,大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起来革命吧。哪个当政者会喜欢他呢?马克思宣传革命,能不被当政者驱逐吗?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宣传革命?为什么要投身革命?为什么要做一个革命家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明白一代一代共产党人为什么能抛头颅,洒热血,投入革命洪流,才能明白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家庭背景非常好,他的父亲是著名律师,他的妻子燕妮是贵族,燕妮的哥哥是当时德国政府的内务大臣,而他本人23岁就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本来可以在大学教书,一生衣食无忧,但他选择了革命的道路。马克思的一生贫困潦倒,颠沛流离,他的几个孩子先后夭折,命运极其悲惨。他为什么放弃优越的生活,选择艰辛的革命道路呢?这是与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分不开的。虽然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经过多次转折,从黑格尔的终身信徒到青年黑格尔学派,到费尔巴哈的革命民主主义,再到共产主义,但是他的人生理想一经确立,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马克思中学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就已经基本确立了。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前写了三篇毕业论文,其中有一篇特别著名,题目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马克思的一篇专门讨论信仰问题的宗教作文,文章主题就是怎么才能够让人生更有意义,才能够使人更加崇高。在这篇作文中,他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十分崇高的理想,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被他高尚的情操所感动,被他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我每一次读这篇文章,都会热血沸腾而爱不释手,感到所有的语言都不足以形容这篇文章之美。因此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去体验一下它带给我们的震撼。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么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我们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会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洒下热泪。”一个17岁的中学生写出这样的作文,树立了这样的理想,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是什么?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一再强调的人民的立场、群众的观点,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核心价值观。

  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党的理想正式表达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人的自由,为了人的解放,为了人的平等,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我们的信仰。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的不自由、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不合理性的批判,并不是从马克思开始的。在马克思之前,有很多思想家都批判过,包括我们熟悉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甚至费尔巴哈。但是他们仅仅是批判和空想而已,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在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找到的道路,就是我们要拿起革命的武器,打破旧的世界,建设新的世界,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2万多字,既是一篇光辉的政治理论论著,还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宣言开篇就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沙皇和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警察都联合起来了。”语言多美!《共产党宣言》的每一个结论都不是强加给你的,都是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走出来的,读着读着读者自己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共产党宣言》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不是攻击和谩骂,恰恰相反,而是首先对它进行充分肯定,最后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什么逻辑?辩证法的逻辑。

  我们看看《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它在对资本主义实质及其繁荣景象作了生动描绘的同时,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正是因为它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对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它们的伟大之处,但是这个也恰恰成了它们将要灭亡的理由和原因。为什么?因为它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它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和障碍,除非消灭这种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初“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当初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就是因为封建主义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容纳新的生产力了,所以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打碎了。按照这个逻辑,现在资本主义又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的魔鬼了”。因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就会不断爆发周期性的商业危机,消除这种危机和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应该灭亡了。

  尽管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己灭亡,怎么办?在《共产党宣言》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干什么?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举行革命武装斗争。所以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他的实践是革命的实践。

  革命对于马克思是工具还是价值,是目的还是手段呢?很显然不是目的,是手段。革命的目的在哪里?《共产党宣言》说得很清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了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里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绝大多数人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这个“脉”到底在哪里?与时俱进这个不难理解:时代特征不同,理论体系也就不同,具体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对“一脉相承”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在中央党校的教学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学员问我,你老讲“是一脉相承的”,我怎么没感觉到“脉”在什么地方呢?甚至有学员说,我觉得恰恰相反,在我看来不仅不是一脉相承的,而是一个推翻一个,一个反对一个。如针对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说,当时在德国和英国没有同时爆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这叫共同胜利论。列宁说,这不对,帝国主义发展具有不平衡的规律,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环节可以突破,一个国家也可以首先取得胜利,因此有了一国胜利论,就有了列宁主义,有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列宁说,革命要以城市为中心,搞城市暴动,这叫城市中心论。毛泽东说,这不对,要农村包围城市,于是才有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于是就有了人民解放和新中国建立。毛泽东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邓小平说,这不对,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有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以及今天的中国奇迹。学员说,这不是一个推翻一个、一个反对一个吗?这个“脉”到底在哪里?就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里。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可以而且必须有不同形态,会得出不同的具体结论,但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不会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能变,变了就丢了根本,就不叫马克思主义。这就好比中医看病一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得了不同的病,医生开出的药方千差万别,但是在千差万别的背后,有一个道理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变过,这个道理就是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一样。邓小平说:“老祖宗不能丢啊!”这并不是告诫我们老祖宗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不能丢,而是说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能丢,丢了就丢了根本。邓小平又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核心的价值追求,就是人民的立场、群众的观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因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的解放。革命是为了什么?毛泽东思想的回答是: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为了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毛泽东思想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邓小平理论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因为他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改革得失的根本标准。改革是为了什么?他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他坚守了这个核心的价值追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提出要把我们党建成“三个代表”的政党,最终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期党的建设为了什么?它的回答是:为更好地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它坚守了这个核心的价值追求。

  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提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是为了什么?它的回答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它坚守了这个核心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党同志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他同样坚守了这个核心的价值追求。

  坚定信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可见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对我们共产党员提出的根本要求。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怎么做到忠诚?

  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都要体现到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上。一个人秉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理念,只有通过“听其言”和“观其行”,才是可以证实的,因为人只有通过言行才能展现其内心。同样的道理,我们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也必须听其言、观其行,必须转化为理论和行动。对党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最重要的是坚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句话意义非常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方向错误,一个是道路错误。方向错了,一错百错,全盘皆输,什么道路都不重要了,这是最根本的。道路错了也不行,也是颠覆性的,比如毛泽东路线和王明路线,虽然革命的方向都是对的,但是道路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方向和道路都是根本性问题。方向决定道路,指我们要举什么旗;道路决定命运,指我们要走什么路。举什么旗,是指坚定我们的信仰;走什么路,是指统一行动,转化为实践;这是我们践行信仰的过程。我们所举的旗,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旗,我们所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最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坚定信仰、践行忠诚所必须厘清的又一个核心概念。

  在我看来,“主义”就是核心的价值追求,坚持什么样的“主义”,就是把什么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有人一切以追求金钱为中心,谁给的钱多就替谁卖命,他就是拜金主义者。有人则把集体利益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一切以集体利益为中心,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者。有人把个人利益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就是个人主义者。把资本逐利的逻辑作为核心价值追求,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资本主义。对于资本的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得淋漓尽致:“资本一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之外,他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把资本的逻辑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是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制度理念、制度安排围绕着让资本逻辑充分涌流,为资本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把资本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根本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步,这样的文化就是资本主义文化,这样的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同样的道理,把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什么?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将制度设计、制度理念、制度安排都围绕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谋福利,并为此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无论马克思主义有多少种理论形态,但它的魂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对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而言,它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人民的需要和要求不同,它们实现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具体路径可以也必须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魂不能丢。邓小平喜欢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概念相提并论。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984年6月3日邓小平 <https://www.baidu.com/s?wd=%E9%82%93%E5%B0%8F%E5%B9%B3&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4rjm4PW63PHI-nWf3nyc4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H6dnH64Pjfz>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是又一次相提并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当人们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的时候,邓小平出来讲话力挽狂澜,他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又一次相提并论。他甚至直截了当地说,马克思主义有另一个名称,就是社会主义。我查阅《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集》和《邓小平年谱》,他至少十几次把这两个概念相提并论。邓小平为什么要把它们相提并论呢?因为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来就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个问题,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的灵魂,就是要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我们的信仰。而社会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一信仰的具体道路和路径。它们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载体;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工具;谁也离不开谁,就像一个人灵魂跟肉体不能分离一样。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就无所附依,只能还是一个幽灵;如果社会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它就要丢魂,就要走邪路。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天上,就在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中,就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共产主义,研究了一辈子,著作等身,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没有说清楚,关键是他们没有搞清楚这个核心的价值理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只能说明是苏联模式具体路径的失败。同样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并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是要让每个国家都必须照抄照搬的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只能说,每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针对自己面临的问题,依据自己的特点,可以选择而且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鞋子论”能很好说明这问题: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毫无疑问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被证明是当代中国造福人民的光明大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因为我们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我们党正是以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来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开展应对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伟大复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其核心是伟大工程。伟大工程的核心是解决忠诚问题,就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伟大复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什么?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归根结底在于人民幸福。因此,“四个伟大”归根结底是人民幸福,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逻辑:忠诚,无论是忠诚于党、忠诚于组织、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伟大事业,实际上都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根本信仰,也就是我们所坚持的根本价值理念——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董振华)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