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展模式解读

作者:胡仕胜 2019-06-24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印度发展模式解读

  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近日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后,其发展的方式及方向引起更多关注。在谈印度的发展模式之前,先给大家简单地普及一下印度的基本国情,因为任何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都是基于它的国情、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

一、中印互为镜子

  印度与中国在许多方面颇为相似。我们经常说中印互为镜子,镜中你看到我,我看到你,看印度这面镜子,就能照见中国的发展;照中国这面镜子,也可以为印度的发展提供借鉴。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其发展模式可以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探寻,提供可贵的经验参考。

  (一)中印两国既存在对立面,也存在互通面

  中印之间有很多的问题,因为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虽然整个世界的蛋糕可以越做越大,但两国都有十几亿的人口,发展竞争面是存在的,比如说,对资本市场的争夺,对商品市场的争夺,对人才的争夺,对技术的争夺,等等。

  战略上的猜疑面。由于中印两国互为比邻,邻国之间战略性的猜疑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战略猜疑面是有的。就主权争端面而言,中印之间还有边界问题,中间还涉及到12.5万领土的争端。中国周边有14个陆上邻国,与两个国家存在边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印度,中印边界有将近3000公里没有解决。

  历史负债面,指1962年甚至是1959年到1962年的边境摩擦,尤其是1962年10月20日到11月21日的边境冲突。国与国之间一旦爆发了战争,之后的伤疤是很难完全愈合的,所以叫历史负债面。现在,还有很多印度人认为中国1961年入侵了印度。所以一说起中国,印度民众的情绪表达以负面为多。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对印度的印象也不好,一说起印度,很多中国人往往透露出鄙视、轻视、瞧不起之意,所以说两国之间的民意是存在一定对立的。尽管如此,中印之间也存在着地缘互依面,地缘相互依存是因为两个国家相互比邻。邻居有时候可以搬来搬去,邻国怎么搬?只能友好相处,如果中印互斗的话,将会两败俱伤。

  发展互补面。中国和印度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发展道路不一样,从发展模式上看,中国强于硬件设施建设,印度强于软件设施建设,因此中印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互补性。而且各国的发展道路随着历史的演进,会呈现出某些差异,这种差异也提供了一种互补性。这些互补性进而构成中印发展战略的互需面。什么叫战略互需面,就是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是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经济秩序、安全秩序和政治秩序,要想使现在的国际秩序朝着一个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朝着一个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必须携起手来,包括在气候问题上的谈判、自由贸易的维护、人权的斗争等。实际上中印之间在很多方面是相互需求的,比如说两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掐头去尾中间内容几乎一样,说明两国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在整个世界秩序的认知上,是非常类似的,所以说中印存在天然的、战略的互需面。

  文化互通面。中印两国在文化上是相互沟通的。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在中印过去2200年的交往史中,友谊占到99.99%,而误解仅占0.01%。中印两国的交往史很长,数千年来,99.99%都是友好的和睦的,其中最大的成分就是文化的交流。实际上印度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人的品性、品质、思维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佛教上。中国现在有三大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基本上都是从印度来的。印度佛教文化的传播,上千年来影响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语言及思维习惯上。我们常用的很多语言其实受益于印度,主要是从印度佛教经典中翻译过来的。大师玄奘把印度佛教经典带回国内,翻译了十多年。玄奘之前是印度人就鸠摩罗什。这两位大师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丰富发挥了重要作用。看看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世界”一词实际上来自佛教经典,现在生活中涉及到的三四百个词汇都是和印度密切相关,像世界、解脱、瞬间、刹那、真谛、方便、心心相印、打坐、百尺竿头、单位、导师,甚至包括平等、打成一片、不可思议、三生有幸、有缘、尘缘、缘分、浩劫、因果、觉悟、自觉、弹指一挥间、牛鬼蛇神、群魔乱舞、大彻大悟、开山,等等。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些词汇,所以说中印之间是互为镜子,印度人心目中有个中国情结,与中国人心目有个美国情结类似,所以,研究印度非常有必要。

  中印关系从国土面积来看,印度的国土面积多少?我国的教科书上写着298万平方公里,我国的国土面积呢,960万平方公里。但是,翻开印度的教科书,则是另外一番描述。印度教科书上说,印度国土面积328万平方公里,中国只有95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承认藏南是属于中国的,印度将其称为阿鲁纳恰尔邦,阿鲁纳恰尔邦就涉及近10万平方公里,他们还认为整个克什米尔地区都是印度的,跟巴基斯坦都没关系,因此凭空增加了30万平方公里。按照印度的理解,中国与巴基斯坦是不接壤的,因为中巴接壤的地方是克什米尔地区。世界上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几个国家中,印度排在前十位。就人口规模来说,印度马上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2011年两国同时做人口普查,印度是12亿多,中国是13亿多,但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年均0.57%,印度的人口增长率年均2%,按照这种速度,到2030年印度极可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二)中印两国的发展水平及基本趋势

  印度经济要赶上中国需要多少年?按照现在这种速度发展可能要50年左右。前提条件是中国保持现有的速度,印度保持7%—8%的速度发展。两国的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水平。印度15—24岁的文盲率是20%,5个人中就有一个文盲。中国这方面的指标是1%,100人中有一个是文盲。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都是免费了,教育发展水平,中国领先印度非常多。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无外乎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政体,即政权结构形式;二是党体,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一党还是多党,是平等参政还是相互竞争;三是国体,国家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等。这方面的内容将在下文中有关印度的发展模式章节中作详细介绍。

  GDP规模。中国总体上是印度的5倍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时,印度人均GDP实际上比中国还要多,经过二三十年天翻覆地的变化,中国大踏步地迈上去了,中国现在人均GDP也好,绝对数字的GDP也好,都是印度的近5倍。但是不要小觑的是,从2015年开始,印度的发展势头超过了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印度这几年也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各大机构的评估表明,印度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外贸方面。2016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约3.6万亿美元,印度这方面的指标是6000多亿美元,这是双方发展模式不同导致的必然现象。

  外汇储备。印度的外汇储备3千多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

  在莫迪政府领导下,印度正在大规模地走中国经历的工业化道路,过去它的软件很发达,硬件如果再发展起来的话,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

  (三)中印两国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印两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两国发展都需要与国际大势相结合,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地缘环境。印度的地缘环境实际上是非常优越的,印度向南是一望无际的海洋,没有任何的阻碍;反过头来看中国,我们的地缘环境非常恶劣,可以说是龙困浅滩。美国的盟友围绕着中国,台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都是主权竞争。所以中国长期被困在第一岛链之内。现在通过海军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正不断地突破第一岛链,突破第二岛链,但那只是突破。对于印度来说,它不需要突破,直接就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印度的地形就像印度崇拜的神牛一样,一头扎在印度洋中间,而且离印度洋主航道只有10海里左右,一无阻拦。印度有这么优越的地缘环境,为什么就没有发展起来呢,这在后面将细细地解读。

  国际环境。印度还有一个优势——民主红利。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民主国家。为什么印度成为最大的民主国家,人口多,加之每一次选举都是几百个党竞争,那可不是大民主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时反复地说,要帮助印度成为世界大国。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印度和美国的政治取向是一样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印度的民主制度来自西方,是英国人给他设计的。美国的民主制度也来自于英国的宪政。所以说西方国家很看好印度,但是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有点烂泥扶不上墙,这很让西方失望。但是,莫迪就任总理之后给印度带来了一股清新、昂扬向上的风气,令西方国家非常欣慰,希望看到印度的发展。西方希望看到印度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希望一党制度取胜。一党制度跟西方所推广的普世价值观完全相悖,跟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多党制度也是完全相悖的。如果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取胜了的话,等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在推广多年后落了下风,这让他们情何以堪!所以西方国家希望看到印度通过民主制度发展起来,不然没有说服力,中国人也不会不相信。印度1947年建国,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建国时间几乎差不多,过去也都被殖民过,人口也差不多,如果印度超越了中国大踏步地往前发展,那它的发展模式就不得了,我们就要反思中国的模式哪儿出了问题。中国的政权体制在整个国际体系里属于少数,具体表现为集中资源办大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优越性。

  耕地面积。印度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别看印度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3,但是它的耕地面积比中国还要多,因为印度的领土几乎都是有效耕地面积。相反,看看中国地图,西部、中部大部分都是荒漠、戈壁、山区,有效的耕地面积非常少。尽管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中国多,但是粮食产量比中国少,粮食亩产可能只到中国的一半,甚至连一半还不到。但是印度每年大量地出口粮食,这是为什么呢?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亩产量比印度多出近一倍,人口只比印度多出近1亿,为什么我们还大量进口粮食呢?这是因为两国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印度人基本上倾向于素食,印度教徒里面90%以上是素食者,整个人口里面大概有七成不吃肉、不喝酒,是素食者。中国人吃肉、喝酒这两项就消耗了很多粮食,所以说中国需要大量地进口粮食,其中包括从印度进口小麦。

  军队。两国的军力相差比较大,但都属于第一方阵。印度有航母,有核动力潜艇,有洲际弹道导弹,现在兵力137万,军事实力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是第三,中国裁军之前兵力230万,2015年习近平主席公布裁军30万,裁军之后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减少了,但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军力总体上比印度要高一个档次。从年军费上来看,印度的军费是400多亿美元,中国至少是1400多亿美元,比它多出1000亿美元,因为中国整个GDP是印度的5倍,军费至少也是它的5倍,总量上比较大,这也是令印度非常担心的方面。中印1962年打过一仗,战争的伤疤至今没有愈合,国力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邻国之间的猜疑就会产生。从军力未来的发展态势来说,中国主要的追赶目标是美国,印度的追赶目标是中国。中美印三个国家是可以改变未来国际秩序的三大力量,也有能量改变整个地球的面貌,如果三个国家打起来的话,把地球毁了都有可能。

  2030年世界军事五强中,海军五强里除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之外还有印度,陆军五强里自然也有印度,陆军最讲究什么?人。人多,自然而然力量就大。印度空军稍微差一点,空军五强里没有印度。但是印度是航天航空大国,包括今年发射的“一箭百星”,即一枚运载火箭搭载发射了104颗卫星,尽管卫星总量加起来没多重,但是卫星升空后依次打开,摆放到不同的轨道,这种航天技术是非常了不得的。两年之前印度还进行了火星探测,中国到现在还没搞火星探测呢。

  印度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地位,处于第一方阵。在整个南亚地区,印度是一骑绝尘,一国独大。整个南亚共八个国家: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在南亚所有国家中,印度实力超群。其他七国绑在一块打印度,就跟全世界国家绑在一块打美国那种感觉。印度的领土比南亚其他七个国家国土面积的两倍还要多;印度一个国家的人口是南亚其他七国人口的三倍;印度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南亚七国经济实力的四五倍甚至六倍;军事实力更是数倍于南亚七国。南亚七国中除了巴基斯坦稍微有点力量与印度抗衡之外,其他国家根本就不在印度眼里。印度说整个克什米尔地区都属于它,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近年来一直反对中巴建设经济走廊,因为中巴经济走廊要穿越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进入中国的新疆。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几大重要的咽喉要道——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都在印度的辐射范围之内,印度只要有强大的海军,这些交通要道、能源要道基本上都可以掌控。为什么印度对中国非常有意见,因为在它势力范围之内,中国到处在搞建设,我们帮斯里兰卡修港,帮巴基斯坦修港,帮孟加拉修港,帮缅甸修港,修到最后就形成了合围之势,所以印度非常地担心。

  “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印度在海外推广时的一个广告用语。印度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印度电影业非常发达,宝莱坞每年制造电影900多部。中国电影不如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度电影很多都是英语版,直接推广出去了。

  印度的交通设施可谓不堪重负,它的制造业为什么不发达,就在于它的基础设施不行,基础设施为什么不行,和它的发展模式有关系。印度的火车确实有“挂票”,是免费出售的,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挂在火车外面,火车行驶缓慢,平均速度75公里,速度一快,挂在车上的人就被甩出去了,有时候过路口前方修了栏杆,或者经由通道时没有事先通知铁路局,结果火车一过,火车顶上的人全部刮下来了,导致交通事故。

  印度的国际机场非常现代化。孟买既有摩天大厦,也有世界上仅次于巴西的贫民窟。孟买的交通比北京拥挤多了,我们说北京是“首堵”,到了印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堵”。印度是民主社会,什么车都可以上街,从人力的到畜力的,从一轮的到两轮的、三轮的、四轮的,街上什么车都有,挤得一塌糊涂。在印度开车,简直是惊心动魄的事情,需要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方可走得通。印度是个宗教国度,中国人到印度经常要填表,说明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什么。如果写上“没有”,人家就把你当怪物看,“怎么能没有信仰呢,没有信仰你怎么能活在这个世上呢。”对印度来说没有宗教信仰简直不可思议。印度教徒崇拜象神,因为它脑袋大,充满了智慧,这说明印度是追求智慧的国家。

  过去,“印度”不是国家概念,它是一个纯文明的符号,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把印度由文明符号变成一个行政单位,变成一个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人一说到殖民统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咬牙切齿,他们对英国人没有恨,因为没有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仍然是一盘散沙。印度在1947年建国的时候,国土上仍分布着500多个土邦王国。大的土邦王国如海德拉,有法国国土面积那么大,小的土邦王国像摩洛哥一样小,有些只有几座庄园那么大。印度是一个超多元的社会,有人种博物馆、语言博物馆、宗教博物馆。中国人走在印度大街上,他们会以为你就是印度人,为什么?印度整个东北部邦都是蒙古人种,跟中国人长得一模一样。印度的语言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的纸币上印了5种语言,印度纸币印了17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上千万人口在说。世界上各种重大的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得到,很多宗教就发源于印度,如佛教、耆那教、印度教。此外,印度还有拜火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印度的穆斯林有一亿多。各种教派既共存也冲突。

  印度国内仍有阶级斗争,现在还有左派武装,叫人民战争。印度共600多个县,其中有200多个县受到左派武装的威胁。这些武装大部分在山区,参与到队伍中的主要是些非常贫苦的人。小十年之前,左派武装是印度国内安全的头号威胁。除左派武装外,印度东北部七个邦中有六个邦存在着民族分裂运动,都想独立建国。还有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主义。整个印度国内存在这三股影响国家安全的势力。

  2014年5月份大选之后,新任总理莫迪上台之后推行新政,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一个新的印度。今年3月印度北方邦选举,莫迪所在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取得大胜,这次胜利让莫迪非常振奋,他说,一个全新的印度已经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了。这个“全新的印度”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和印度的政治、文化发生密切关系。一个印度人民党一党独大的印度正在诞生,这样一个新的政治架构、政治生态会带领印度实现“印度梦”。“印度梦”跟咱们的中国梦一样,要让印度到2022年具备发达国家的条件。中国梦计划到2021年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由此看来,亚洲人很多时候思维都是相通的。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中印政治模式比较

  国家的发展需要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模式,具体表现在政体、党体、国体等方面。

  (一)中印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政体来看,印度实行的是多党议会民主制,这是西方国家或者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一种制度,多党民主制也叫代议制,典型特点是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分开,各自独立。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求议行合一,强调权力关系的同一性。民主国家的多党体制下,有些反对党就是为反对而反对,甚至是自己执政时推行的某项政策,下台以后就开始反对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这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又建立了更多的权力架构的新形式,尤其是 “两横三纵”的新形式,“两横”是指新成立的深改组、国安委,它打破了各个部委之间的利益藩篱,推动改革向前发展。“三纵”是指深改组、纪委、司法部门的垂直体系、垂直领导。深化改革小组每个省都有,各省和中央的深改组都属于上下级关系;同样,纪委、司法部门也是垂直领导体系,从上到下,一根杠子插到底,这都是深层次的改革,是为了尽量减少行政制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弊端,以更科学的姿态推动改革走向深入。

  从党体来说,印度的党体是多党制。印度从1952年到2014年一共进行了16次大选,第一次大选的时候,印度参加选举的党派是169个,这两年选举动辄有三四百个党派参与,上一届2014年选举有500多个政党同台竞技。政党之间以利益分化组合,今天是对手,明天可能是盟友。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只有在与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基础上通过政协才能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不是共同执政的关系,也不是政治对抗的关系,而是参政、议政、监督的关系。

  从国体来看,中国与印度几乎是相反的,中国是带有联邦制特点的单一制国家,印度是带有单一制特点的联邦制国家。印度宪法第一句: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它的宪法里面还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印度的联邦制非常明显,它有29个省,很多省属中央直辖区,直辖区的地方权力非常大,有点类似于我们的自治区。中国有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所有的民族自治地区除了外交、国防之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但实质上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印度各个地方是联邦的,但很多权力是归中央的,所以带有一定的单一制,比如说国防外交大权要收归中央,金融权力收归中央,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项目甚至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权力都是属于中央的,但整体上来说,印度是联邦制国家。

  任何一个制度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渐进的过程。那种通过强力进行的“改旗易帜”,往往导致“水土不服”。美国经常通过武力推动其他国家“改头换面”,反而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动荡。印度之所以形成现在这套政治体制模式,和英国的殖民统治直接相关。后来,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等方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独立建国,所以它自然和中国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世界,建立一套全新的国家机器完全不一样。印度的整个政治运行机制是英国人设计的,而且印度的政治精英基本上都有过英国求学经历,接受了英国的教育体系和政治文化体系。还有一个原因,印度历史上一直都是四分五裂的,1947年摆脱殖民统治建国时,印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有将近500多个土邦王国,英国殖民统治惯用的手段就是以夷制夷,分而治之。整个印度很少是一个统一体。即便是一个统一体的时候,它的很多土邦王国也是独立的,整个国家没有统一的文化。所以,印度的政治文化就是自治文化,每个人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独立权,这种自治的政治理念在印度精英阶层中影响深远。中国自秦始皇时候开始就有大一统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士大夫或精英阶层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信守分久必合,分得再久最终还是会走向大一统。

  中国现在这种政治体制的选择,和辛亥革命之后国家的动荡有关系。从1911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十多年间,是北洋军阀混战的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政府更替就像城头变幻大王旗一样,总统换了好几个——袁世凯、曹锟、黎元洪等。中间还有张勋复辟,袁世凯复辟。政局不断动荡,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西方民主模式不适合中国。中国也进行过选举,曹锟的总统就是通过贿选当上的。当年袁世凯已经是总统了,为什么非要搞复辟?是因为对当时的民主制度不适应。他觉得选举制度让国家更乱,他说,“共和共和实际就是不合,民主民主实际就是无主。”他还抱怨道,“总统、总理、总长,都是总字辈的,听谁的呀,国家太乱了。”于是,脑子一热,复辟,当皇帝。但是恢复皇帝是走老路,他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被推翻并且很快就去世了。

  到了1949年建国时,一个饱受战乱和殖民统治、积贫积弱的中国,想在这样的国家推行西方民主,搞选举制度,没法形成共识。再加上苏联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是很大的引导。认为苏联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当然我们没有照搬照抄,苏联是民主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有选择摆脱共和国的自决权。中国在实行民族自治的时候把“自决权”去掉了。少数民族能够依法摆脱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那怎么行?为什么中国没有走苏联的民族自决道路?深层原因还是中国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大一统思想。所以说任何一种模式的发展都是历史的积淀,都是自然的选择,强行地植入一种新的制度,极有可能导致国家动荡。

  (二)中印政治制度的绩效对比

  印度模式和中国模式到底怎么样?有几个标尺。

  第一,从政治的开放性看,政治开放性就是凡有政治抱负的,能不能有机会为其所在的政治体系贡献力量。印度的政治开放性是什么?多党民主。想参加任何一个党派都行,而且只要登记注册就可以成立一个党。在印度,只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或者有足够的钱,板球明星也可以成为政党老大,电影明星可以成为政治家,印度政坛有好多人都是曾经的电影明星。美国也是如此,比如施瓦辛格。中国的政治是不是开放的呢?也是开放的。中国政治的开放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所有其他的民主党派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合作,前提是不能反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但是可以通过参政议政,通过政协监督、督促国家权力的运行,这是一种开放方式。另外一种开放方式,是党员的大门对所有的阶层开放。过去,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现在资本家也可以入党,凡是优秀分子,只要政治价值观上信奉共产党、遵守党章,都可以加入共产党。所以,中印两国的政治开放性,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中共党员8800万,8800万党员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这8800万中共党员组成一个独立国家的话,人口数量世界排名第十二位。

  第二,从政治的稳定性看。印度的政治模式稳定性强不强?当然强,非常强。实际上印度从1952年第一次选举开始,已经形成了一种政治选举文化,在选举中输了的一方就认输。不像那种强制性的民主国家,在选举中输了却不承认,导致政党之间的流血冲突。通过选举形成非常稳定的权力更替,保证了它的整个政治接续的稳定性,印度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好。而南亚其他国家,比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经常出现军事政变,说明政治的延续性、稳定性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也是有政治稳定性的,中国共产党上台的时候把所有的其他农会、工会、学生会全部收归,这是为了保障政治的稳定性。同时,在人才的储备与晋升上,从普通干部成长为国家领导人这样的通道上,我们也是有制度的。尤其是邓小平时代形成了“七上八下,到龄即退”的制度。不管再德高望重,到了那个年龄你就得给后生让路,保证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到龄即退制度执行之后,再没出现领导人更替过程中突然断档、断层的事。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还有一个层层递进的优势。虽然历史上有过“空降”的干部,但是那些人几乎没有“成大气候”的。只有从基层干起,才能上升到国家领导人。还有一项制度保证整个政治的稳定性,即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不能一言堂。当然集体领导不能太泛滥了,搞成“集体领导集体不领导,集体负责集体不负责”也不行。到龄即退、基层递升、集体领导等制度,保持政权交接过渡、政府过渡的稳定性。中印两国的政治稳定性是有一拼的。

  第三,从政治的群众性看,印度的选举制度具有足够的群众性。每届选举,印度老百姓都非常投入,2014年的大选投票率66.38%,非常高。说明这个政治体系老百姓是积极参与的。再穷也有投票权。投票的时候,人人平等。在中国的制度安排下,党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就是群众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三位是一体的。党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了,实际上就等于把国家的事情干好了,就等于把老百姓事情干好了,这是一种超强的群众性。而且中国的干部都是从基层做起,一级一级选上来的,这种政治体系归根到底也是有群众性的。

  印度政权的群众性的负面后果,是财政赤字的超前累积。印度政坛上活跃着三四百个政党,怎么争取选民呢?“拜票”。通过出台各种补贴政策,赢得选民支持,补贴政策不断地增加就导致政府的高额负债。比如汽油补贴,30多年来,世界的油价翻天覆地涨,印度的油价一直依靠补贴维持不变。为什么政府不敢取消补贴政策?因为取消了这个福利,老百姓下次就不选你了。因此,印度的福利政策清单越来越长,财政赤字越来越大,政府不堪重负。为什么印度基础设施破败落后,因为政府没钱。政府没钱与其民主制度有关,政党热衷于通过出台补贴政策贿赂选民,一个补贴政策执行后就几乎没法取消了。基础设施建设像高铁、码头、电力系统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政府没钱,基础设施就落后。莫迪政府前两年取消了石油补贴,为什么能够把30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一举干掉了?因为国际油价突然间下跌了,从100多美元一桶一下降到三四十美元,给了莫迪机会,同时他把蛋糕做大,让大家充分地就业,在增员的基础上消除一些补贴,老百姓也是可以承受的。

  第四,从政治的制衡性来看,印度在政治制衡方面比中国强。但是,多党制衡的政治格局中,反对党经常为了反对而反对,也使得它的政治运行体系不够通畅。中国政治权力有没有制衡?有制衡。从本届政府来看,虽然集权在发展,实际上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力量也在发展,尤其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对权力尤其是对权力寻租现象进行监督。

  第五,从政治的有效性看,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这段时期,中国模式的发展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印度的多党政治模式经常被形容为功能性无政府主义,1984年到2014年30多年间,印度的中央政府基本上都是联合政府,有时候10多个党甚至20多个党组成一个政府,如果其中一个小党派提出要求说,政府的这个部长我来当,不给他,他就不干了,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政府没法决策。为什么印度经济长期像蜗牛一样,也有人形容印度的经济是大象的速度,很慢。发展慢是因为多党制导致相互扯皮,一项非常好的政策,经过左协商、右磋商,最后磨去了棱角,失去了效果。这和中国集中资源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制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197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155美元,印度是209美元;1990年,印度比我们多一美元,基本上差不多。中国1978年的农村改革,释放了数亿农民工,再加上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将大量的农民工吸引到沿海,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印度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搞改革的,起初的改革主要是电子革命,希望通过电子革命一步跨过工业化,当然了这一步迈得太大,其实没有跨过去。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创造就业机会,整个社会是没法发展的。1949年中国的铁路2.18万公里,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印度1951年铁路多少?5.4万公里。当时印度的铁路是非常发达的,英国人殖民统治期间给它建的。但是过了60年,到了2011年的时候,印度的铁路多少呢? 6.3万公里,也就是说60年期间印度只建了1万公里不到的铁路。中国这几年铁路修了10多万公里,光高铁就有2万多公里了。当然比美国还差远了,美国现在有27万公里铁路,美国人口也就3亿多,中国14亿人口,人均里程要达到美国那种程度的话,我们还要建几倍的铁路。从铁路里程及人均收入来看,我们的政治制度模式比印度的模式效果更好。当然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包括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但是政治绩效是非常明显的。

  第六,从政治的应变性看,所谓应变性就是政治改革容不容易推行,政治制度一旦形成之后容不容易改变。民主体制下,政府政策很容易发生变化,一个党派上台了,也许就不承认上一届政府的政策,而且这样做完全可以。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执政后,很多项政策都改变了。一党专政有时候政治应变性相对比较弱,但也不是说我们的政治应变性没有,中共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很多。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的重新思考,力挽狂澜,这就是一种政治改革。后来“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扩大了共产党党员的来源,凡是优秀分子,不管奋战在哪一条战线,都可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改革。这种改革叫什么?自我变革。印度多党民主的改革叫他者的变革。我们党每次的三中全会都是出台重要政策的一次全会。中国这么大国家,不改革相当于等死,改革或许能寻到一个不死的路径。所以说,我们的政治应变性虽然赶不上印度,但是我们一直在变化,任何一个改革意味着是对过去政策的一种否定、一种修正。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四、中印发展模式对比

  发展模式是由政治模式而来。印度从发展软件业开始做起,中国从修建基础设施开始做起,印度以“软”为主,中国以“硬”为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中国以制造业为重点,印度优先发展软件业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访问中国,这次破冰之旅标志着中印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拉吉夫·甘地1980年就提出电子革命,印度搞电子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试图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通过信息革命一举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是,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些阶段是没法跨越的。不过印度当时搞电子革命,发展信息产业,确实是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径。现在,印度的软件业仅次于美国,美国硅谷从高层到基层,尤其是中上高层,差不多被印度的IT人才占去半壁江山,很多大的公司,包括谷歌、脸书等,员工中有很多印度人或者和印度有血缘关系的人。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基于它的国情,印度的政治制度是多党制,多党制催生并推动了软件业的发展。软件业投资成本低,因为软件开发主要是依靠人的大脑。印度数学很发达,中国人乘法口诀通常背到9乘9,但印度人能背到19乘19,他们的逻辑思维、哲学思维能力非常强。再加上他们的母语是英语,这是他们的先天优势。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勒紧裤腰带,大干快上。为什么能这么做呢?因为中国是一党执政,没有其他反对党的掣肘,所以说,不同的政治模式导致发展模式不一样。总体来说,中国是以制造业为重点,印度是优先发展软件业。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1年访问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时表示,中印要合作,中印相当于一“软”一“硬”,相当于合作的双塔,举世无双。

  中印之间的差别,从三产——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来。印度建国没多久就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占了印度产业的一半以上。我们从建国之初就搞重工业,工业在整个GDP中占了半数以上,这都是结构性的不同。2016年,印度农业占GDP的16.5%,它仍然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占GDP的8.6%,我们正在向工业化发达国家迈进。中国工业占GDP的39.8%,印度占29.8%,他们也在往前赶,尤其是在莫迪的领导之下,正在快步赶上。中国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51%,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大约是70%。当然服务业占整个GDP的多少并不表明国家发达的程度,印度自建国以来服务业就占到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但也没见这个国家有多大发展。当前,印度的服务业占比在下降,制造业在上升,中国是制造业投资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方向,国外市场对我们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国企发展强劲,印度的国企不行。印度独立走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它是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像中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印度建国后私人经济非常发达,大的财团在国际社会上所向披靡,竞争力非常大。印度金融体系、法律体系都非常发达,因为他们承继的是英国人当初设计的司法体系。印度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100多年了,非常发达,印度中小型初创企业很容易从资本市场上募得创业经费。中国的股票市场没多少年,也非常地不成熟,我们的中小企业从金融市场募得经费非常难。因此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比印度大,因为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既然有资本需要,就有人来投资。印度利用外资的绩效比中国强,进入印度的外资主要是金融资本,投资于印度的股票市场。另外,两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一样,中国政府虽然说让市场在整个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实际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是比较大的,国企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政府的社会功能。印度政府对经济有没有干预?有。但是干预力度相比中国来说要弱得多。

  (二)“三流不畅”是导致中印发展落差不断加大的主因

  中印之间的模式不一样,发展的落差也不一样。主要原因是“三流不畅”。

  第一,物资流不畅。印度电力短缺,基础设施也不行,很多地方没有路或者路是坑坑洼洼的,运输状况差。物资流不畅,制造业就发展不起来。印度近期通过一个新的税法,叫国内统一的税制。过去,印度每个省的税率都不一样,很多的产品上面都有个明确的标签,注明此产品只适合在本省使用,出省的话价格都不一样。莫迪上台之后,大刀阔斧地改革税制,2017年新税法生效后,印度的市场开始趋于统一,市场统一对未来GDP的贡献至少增加1%,成效可谓相当的厉害。

  第二,劳动力流不畅。莫迪政府正在对此进行改革,但能不能改好还不知道。劳动力流不畅和它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与印度的《劳工法》有关,这部法律对劳工的保障到了“溺爱”的程度,规定一个企业增加到100多人之后就不能破产,不能解雇任何一个工人,解雇工人需要地方政府批准。地方政府谁愿承担容许解雇工人的职责呢,况且印度工会力量也很强大。在印度,10个人就可以成立工会,因此很多工厂为了防止工会的力量干扰,维持10人以下小作坊。几年前有项数据统计,印度87%的制造业的雇员都是受雇于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小作坊式的生产怎么能有规模效应呢,生产的产品不但质量不好,而且死贵。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虹一家彩电厂的产品,比印度所有彩电厂的产量加在一起还要多,中国有规模效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释放了数亿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这些人涌向了沿海经济特区,劳动力流通的优势凸显,印度缺失劳动力流通的条件,一部劳工法等于作茧自缚。

  另外,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种姓制度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印度有上千、上万种种姓,我们要是在印度工作的话,家里要雇保姆,因为有很多东西不能自己动手,而且要雇五六个保姆,为什么?不同的保姆来自不同的种姓,不同的工种需要不同的种姓来做,扫地的只能扫地,开门的只能开门,开车的只能开车,带孩子的、煮饭的,捉老鼠的,灭蟑螂的,都是各司其职,不能跨越界限,一越界其他种姓就认为你在抢他们的饭碗。而且不同的种姓都有自己的地域,印度很多人的名字里面都带种姓特征,一走到其他地区,当地人就会合伙将其赶走。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方面保持了社会稳定,因为没有人口的流动,社会自然而然就稳定了。但这种制度同时也导致企业要想扩大招工的话,找不到人,因为人口不流动。比如说在印度搞个经济特区什么的,很难招到人。当然,目前印度种姓的观念越来越弱。印度独立之前,农村很多低等种姓必须是太阳下山之后才能出来,而且必须住在下风处,他的影子晃到上等种姓的身上也会污染上等人,上等人也要将他置于死地。

  印度种姓的最大特点什么?一是人分三六九等;二是职业的世袭制;三是种姓内婚制。高等种姓与低等种姓不能通婚。如果高等种姓女子嫁了一个低等种姓男子,在农村地区可能就直接打死,警察都不管。这样的种姓制度导致劳动力不流通,劳动力不流通怎么发展制造业呢。

  按照印度的传统观念,种姓出处不同,从嘴巴里出来的,叫婆罗门,管天管地管神,是最高级别的;从胳肢窝出来的,叫刹帝利,孔武有力,军人国王都是刹帝利,这都是统治阶层;吠舍是从腿这儿出来的,善于脚力,是擅长跑步走路的商人,吠舍是有钱的阶层,但再有钱,也没法晋升到上面,所以说印度跟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拼,轻商。首陀罗是从脚部出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这四个种姓至少还算是正常人,还有广大的贱民,达利特人,啥种姓也不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种姓实行世袭制,每个种姓后面都对着名字。在西方国家,布莱克﹒史密斯,现在就是一个名字,但在印度不一样,名字是布莱克﹒史密斯的,现在还是铁匠。在这样种姓制度的约束之下,印度的劳动力市场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第三,土地流不畅。在印度修条路甚至动一棵花草都很费劲,因为很多地方都是私人用地,碎片状的地规划起来很麻烦,而且与土地所有者谈判也非常麻烦。

  物资流不畅,劳动力流不畅,土地流也不畅,资本就不愿意投资了。包括大财团都不愿意在印度投资。导致印度长期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就业,有增长低就业”现象。好像整个的GDP都在增长,但是没有什么就业机会。最典型的例子,2004年到2009年,印度GDP年均增长8.43%,这是相当高的增长水平了,但是只创造了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年均就业增长率只有0.8%,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业大军是1000多万。

  (三)中印都需要通过改革增加发展潜力

  印度的发展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进行改革。中国的发展模式虽然能集中资源办大事,但属于资源消耗型。而且这种模式滋生了大量的腐败,政府干预过多,必然会导致寻租现象。包括社会不公平、马太效应、贫富分化等,都是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钱,通过补贴政策加以解决的。这一点中国应该向印度政府学习。但是印度政府的补贴政策太多,物极必反,大量的钱消耗在非生产性投入上,带来了严重的产业失调,就业弹性低、没有制造业、出口不振。农业占了很大比例,就意味着印度的经济整体上是波动的。风调雨顺了,经济就表现好,一旦雨多了或者少了,经济就会遭到麻烦,政治的不稳定性增大。加上多党制极易导致政治碎片化,没法推出一个可持续性的长期的经济政策。它不像中国的政治体制,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利益三位一体。所以说,中印两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各有优劣,都需要通过改革减少劣势,增加发展潜力。

  中印的发展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现在要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的司法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要向印度学习,软件产业的发展也要向印度学习。印度也可以向中国学习,避免中国走的弯路。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时提出,中印要共同致力于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这种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正像邓小平以前说的,只有中印两个国家都发展了,亚洲的世纪才能真正到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胡仕胜)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