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作者:彭林 2019-12-18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近代一百年以来,最让中国人感到纠结的问题就是文化选择。我们究竟是跟着西欧走还是跟着东欧走?由此而引起的局面则是全盘西化或全盘苏化。在这种纠结状态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没有地位,始终挺立不起来。习近平同志主政之后提出实现“中国梦”,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土壤、当作源泉,中国终于在文化问题上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植根于自己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行不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意义究竟何在?这个问题如果不想清楚,我们就是一个不清醒的民族。习近平同志提出,“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很可能上演历史悲剧。”“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应该尽可能地往远推,推到人类文明发轫的阶段,其中涉及到三个概念。

  (一)人种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最早的古人类遗骸,是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东非的肯尼亚发现的编号为1470的头骨,它的测年距离现在大概160万年。经过长期的极其缓慢的发展,一直到距离现在四万年左右,人类开始分化成为三大人种。所谓人种是依据他的肤色、发型、眼珠的颜色等方面的特征,而划分的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老百姓称为黑人、白人、黄种人三大人种,从学名上看,黑色人种叫尼格罗人种,白色人种叫欧罗巴人种,黄种人称为蒙古利亚人种。人为了生存下去,体质上必须要适应所在地区的环境,三大人种的形成主要是由其生存环境造成的。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那里常年高温多雨、紫外线直射。黑人兄弟的皮肤里面有大量的黑蛋白,能够帮助他们抵御紫外线的强射。我们去那里几乎受不了,皮肤要晒爆的;由于闷热、高温,人体要作出的首要反应是把体内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所以黑人兄弟的鼻孔都比较大,头发带卷,头发之间形成空隙,这些特征都便于散热。白色人种生活的地区纬度很高,天气寒冷,所以那里的人们希望保温,白色皮肤、鼻孔很小甚至带鹰勾,这样能防止体内的热量过快地散发。蒙古利亚人种生存的地方自古以来都有沙尘暴,风沙一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要闭眼,所以眼睛都比较小,单眼皮特别多。

  这三大人种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讲,身上体毛越多的种族进化得越差,从这点上来说,白种人是进化较差的,黄种人是进化较好的。就皮肤而言,黑色人种的皮肤细腻、光滑,是最好的。黄种人在这方面不比白种人差。白种人宣传白色人种是高等人种,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到现在为止所发掘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骸几乎都在非洲,当前中国也发现了很多。

  (二)民族的概念

  一种人种可以分为很多个民族。黄色人种里有很多民族,其中我国就有56个民族。什么叫民族?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学术界对于民族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不是今天能够迅速解决的问题。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沿用的民族概念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心理,中国人喜欢红颜色、喜欢双数。西方人不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有些中国人也跟着起哄,广州有一些楼的13层用另外的数字代替,有些楼的4层也用其他数字标注,其实“4”和“13”在中国是非常美好的数字,中国成语里有“四海升平、四通八达、四大皆空”等,而且13在中国也是个吉利的数字,宝塔有13层,儒家经典“十三经”。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必要事事都跟着外国人起舞。

  (三)文化的概念

  什么叫文化?我同样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学术界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想用一言以蔽之的方式对文化下个定义,但是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同。因此我只能用描述的方法来谈文化的含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只要是人创造的,都叫文化。换言之,宠物创造不了文化。家里的猫穿一件衣服,是人加在它身上的,它自己不会创造出文化。为什么人有文化,宠物没有文化?我举一个例子:人跟动物都会遇到吃什么的问题,但是一个东西拿来之后怎么吃,是煮着吃还是炸着吃,是炒着吃还是炖着吃,怎么给它起一个好听的菜名,怎么做出色香味来,还要有营养,这就叫文化。这一点只有人能做到,动物面对吃的东西不可能想出这么多花样。

  文化这个概念非常大,为了叙述和研究的方便,通常把它分成三块: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人要仰赖于物质才能生存,我们一刻也离不开物质。物质文化也可以说成是凝固了的物化了的文化。比如,故宫博物院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央电视台在播报这条消息时说:“故宫的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是一句极有水平的话,故宫的一砖一石负载的都是文化,走进故宫去看看,哪有不是文化的东西,它是凝固了的文化。

  思想文化。人是万物的灵长,并非吃饱了喝足了睡一觉,然后起来溜达着度过一生。人有精神家园,有复杂的思维活动,人类还创造了思想文化。大学里面的人文类课程95%以上属于思想文化,儒家、法家、道家、楚辞、诗经、宋词等,都是思想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既不是物质的,又不是思想的,或者说它既是物质的又是思想的,是介于物质与思想之间的一类文化。人要靠制度才能组织起来,才能进步。小到一个居委会,大到一个国家乃至联合国,都要靠制度来维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我到欧洲去,老外一看我是黑头发、黄皮肤。“日本人吗?”“不是”“韩国人吗?”“不,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认同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文化超越地位、超越财富、超越地区,它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只要是中国人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你再有钱,过的也是这些节日;你再没钱,过的还是这些节日。一个人属于哪个民族就在于他认同哪个民族。有一个美国人叫洪博培,他长得就是中国人的样子,可是他不是中国人,因为他认同的是美国文化。

  我到云南去,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辨出这是傣族、这是苗族、这是傈僳族、这是布依族,为什么?因为他们身上负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语言不同、居住的形式不同、穿的衣服不同、过的节不同,这一切就成为他们彼此认同或彼此区别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越强,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凝聚力一旦消逝,这个民族必然要消亡。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

  中国人的口音,据语音学家研究先秦两汉时期的上古音、唐宋时期的中古音、再往后直至近代的口音,跟我们现在相差仍然很大。比如孔子有一句话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那时候这句话是念成“知(di)之(di)为知(di)之(di),不知(di)为不知(di)”,现在听起来有点“大舌头”。到了唐宋就是中古音了,唐诗用现在的普通话念,好多都不押韵,不押韵怎么叫诗歌呢?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同一个韵有规律地出现,念起来有节奏感。“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些古文用普通话读很生硬,用广东话念就押韵,什么原因呢?中原战乱时,很多大家族举家迁到岭南住下来了,因此这一地区居民的口语现在还保留着先秦的发音。战乱时期,中原一会儿蒙古人来了,一会儿满族人来了,所以北方的语言在变。因此很多古文用普通话读,就失去了韵味。

  20世纪60年代,我初中时所在的学校,每个年级六个班,三个班学英文,三个班学俄文,我当时学了三年的俄文。第一堂课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用俄文写了“Китай(契丹-中国)”这个词,用教杆指着带我们读,我嘴上读着,心里觉得太滑稽。为什么叫中国“Китай”,下了课我兴冲冲地问俄语老师,没想到把老师问住了,他把脸一板说,不要什么东西都问为什么,世界上好多事情没有为什么好讲,比方说茶杯为什么叫茶杯呢?就叫茶杯,没有道理。两句话把我噎回来了,可是我的疑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后来上了大学了,念的书多了,终于弄明白了。

  俄罗斯为什么把中国叫“Китай”,很简单,当时俄罗斯跟汉人之间横梗着一个强大的民族契丹,契丹是很强大的民族,建立了辽,现在辽宁、辽河的称谓都与它有关。俄罗斯那个时候看到距离他们最近的是契丹人,就认为这后面的都是契丹,所以俄语中契丹的意思是中国。契丹族没有了,俄罗斯还把中国叫契丹,这是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

  契丹这个民族到哪儿去了,大家想过吗?现在推测无非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被周边的另一个强大的民族实施了种族屠杀,杀光了。汉族当时没有这种能力,看看历史就知道,那个时候汉族跟辽打仗都很被动,屠杀根本就谈不上。第二种可能是这个民族可能遭遇了一种病毒,类似于黑死病毒,让他们都死绝了。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因为这种病毒我们至今也没有发现过,而且与之相邻的中国那段时期的历史根本没有瘟疫的记载,除非这种病毒是智能型的,一看到契丹人就传染,一看到汉族人就不传染。没有屠杀,没有瘟疫,这个民族到哪里去了?我可以告诉大家,契丹人的后裔就在我们14亿中国人当中,就生活在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信,大家可以在身上抽一点血,与辽宁、内蒙那边考古出土的契丹墓主人的DNA比对,会发现很多人身上带有契丹人的血统。

  契丹人当年剽悍骁勇,怎么会衰落到如此地步?说到底,是他们当年跟周边民族交往时,没有保留自己的本位文化,他跟别人学习,却没有将学来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老拿别人的东西来置换自己的,今天置换一点,明天置换一点,不知道哪一天把自己的文化置换光了。所以现在谁也说不出契丹族是哪一天没有了。契丹族消亡,归根到底是因为把自己的文化血脉割断了,当最后一点民族文化流失殆尽的时候,民族消亡的过程就完成了,契丹族就是这样走出历史舞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派工作组到全国各地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及数量,一调查就是56个。调查过程中,有几个人找到工作组,说他们是契丹族,工作组大喜过望,“讲几句契丹话听听”“不会”;考古发掘出来的契丹文给他们看,“不认识”,“你们过什么节呀?”“跟你们一样的。”“你们的民族服装呢?”“跟你们一样的。”无论问什么,他们都说不出能把自己跟周边民族区分开来的文化因子。工作组非常遗憾,契丹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种族,已经永远消亡了。这样的民族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契丹族只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走向衰亡的民族或种族不在少数。世界文明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有人建议研究文明古国应加上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但是,埃及文明很早就被波斯帝国即后来的罗马帝国消灭了,巴比伦文明也被波斯帝国终结了。印度文明也很灿烂,后来被雅利安人消灭了。所以我们今天再提这些文明古国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上“古”字,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今天的埃及文化跟古埃及文化已经接不起来了,埃及古文字被法国的一个古文字学家破译,今天的埃及人完全看不懂,古代埃及文明是一个断裂的文明。中国代表团到埃及去访问,埃及人听说中国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非常吃惊。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裂、直到现在还传承着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我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课叫“学生学甲骨文”,一个礼拜两节课90分钟,学习15周之后,我的学生可以到博物馆当导游,将那里展示的甲骨文一篇一篇地讲给大家听。第一堂课,我把一篇甲骨文打在屏幕上,学生说:“这是天书,哪看得懂。”我告诉他们,慢慢地看。“哎,这个字认识,这个字也认识……”逐步发现甲骨文中有很多字与我们今天的字一模一样,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们讲解,很快就通了。所以,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可能有人会讲,中国很幸运,位居东亚,不像其他文明古国周围有波斯、有罗马打他们,所以中国保留到现在,实际上并非如此。两千多年来,中国内忧外患不断,有很多次差一点文化就灭亡了,我们这个民族了不起之处在哪里呢?眼看着灭顶之灾要来了,可是它又顽强地挺了过去。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比如魏晋以后中国差一点成为佛教国家,是韩愈等人站了出来,质疑政治流弊。中国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有自己的道统,为什么要用引进的外来文化来替代自己的文化。韩愈后来并没有做官,做了一辈子的老师,致力于传道,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宋明理学这些人的文化自尊意识非常强。

  明清之际,我们的文化又面临灭顶之灾。清军入关,满族人的文化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入关以后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去面对一个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汉族。一开始他们强迫汉人认同他们的文化。清军入关以后,军队后面都跟着剃头的挑子,路上抓到一个人就问,你认不认同满族的文化,不认同把头砍了,这是代价。不认同就得死,有的人嘴上说认同。你认同了,就得留下文化标志,在两耳中间划一条线,之上的头发全部刮掉,后面留一个辫子,这叫“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野蛮的文化镇压政策,引起了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抗。反抗最激烈的是苏南(江苏南部的简称),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文化最发达,人的文化自尊意识最强。

  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很多人觉得剃满族头就没有脸面再活在这世上。所以,那时很多村头的大树几乎每一个树杈上都曾吊死过人,很多人以死殉自己的文化。还有人把头发全部剃光了到山上当和尚。王夫之为了不剃满族头,在山上躲了30年,再苦再难也要保全气节。这里面最惨烈的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我小时候看过一出戏叫《碧血扬州》,剧情是清军打到南京之后,转而往东打扬州,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殊死抵抗,城被攻破后,清军下令见人就杀,无论是男女老少,杀到手软,刽子手连刀都举不起来。清军后来打到江阴,江阴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全城只有17万人,没有一个人投降,有的人在自杀之前,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下血书,表明自己殉国。清军打到嘉定,三次屠城。苏南是水乡,史书记载船在河里,竹篙都插下不去,因为河里都是死人。

  明清之际有“三先生”: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都是有气节的人。其中顾炎武在学术上非常了不起,整个清朝的读书人没有谁没念过顾炎武的书,他的代表作叫《日知录》。其中一篇文章讲到,中国古往今来改朝换代非常多,改朝换代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天子变了,原来宝座上坐着姓张的,现在变成姓李的,这叫亡国,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民间没有变化,老百姓还是照样,这亡国的责任是谁?是士大夫。拿着朝廷的俸禄不好好干,把国弄亡了。还有一种情况,国亡了,文化也亡了,就像古代埃及、古代印度,这叫亡国灭种,国亡了,文化上的种也被灭了,亡国灭种叫亡天下,亡天下的责任谁来负,顾炎武讲:“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社会里面最底层的人都有责任。后来梁启超将其变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点上讲,如果中国文化将来出了差错,我们都难辞其咎,文化靠大家来维护。

  央视曾做过东北民歌手郭颂的访谈节目,在郭颂很小的时候,日本人把东三省占了。他在沈阳上国高时,学校每天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学日本历史、说日本语,郭颂当时习以为常,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他哥哥有一天抓着郭颂走到角落里说,我们不是日本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被日本人占领了。此后,郭颂开始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日本人的文化征服是很厉害的。前两年我有机会到京都大学做客座,去了琉球博物馆,琉球原来是中国的附属国,当时谁当国君要经过我们批准。日本人占领琉球后将其改名叫冲绳,并要求琉球人认同日本文化,所有的琉球人都要改日本姓。现在博物馆里还有文化征服的例证:一根绳子圈着个木牌,上面写着骂人的话。当初日本人强迫琉球人带着这个木牌上街,街上的人看一次或念一遍就相当于羞辱他一番。经过这么多年,日本人把琉球居民的民族文化都变成了日本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琉球岛之战,琉球岛死了大约20多万人,被美国变成殖民地,最后琉球要求独立,但非常遗憾,独立不是要做中国人,他们还是日本人。人的文化属性太厉害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无科技不足以强国。一百年来我们被别人打,不是因为我们文化差。我们很文明,但是我们打不过强盗,所以现在需要国防科技让我们国家强大。但是仅仅有科技也不行,科技发展起来了,如果中国的所有文化都变成了美国文化,那中华民族的种就亡了。有次在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好哭,风吹草动她都要落泪,于是就有人担心:你的眼泪怎经得住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你的眼泪会不会流干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同样的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在流失,而且是以加速度的态势在流失。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会不会流失殆尽?不好说。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一种谁都不愿意见到的情况,那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悲剧。因为其他文明古国是被波斯人、被雅利安人灭掉的,我们是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干掉了。把文化丢了,就是把民族丢了。

  中国近代以来被西方人侵略奴役,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人强大的坚船利炮面前,对自己本位文化的信心彻底崩溃,把中国被动挨打归罪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当时很多所谓知识精英的论断,今天看后让人目瞪口呆,那个时候中国人自卑到什么程度?法国有一个业余的史学家造出了一个谬论,说巴比伦被灭后巴比伦人就往亚洲去了,还说中国所在地原来只有一些土著,盘古、黄帝、尧舜都是巴比伦人。被称作国学大师的章太炎竟然在其书中说,巴比伦有个人叫帕克(音),帕克就是盘古,号称国学大师的人,对于我们的人种都没有信心。

  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相当于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被八个不请自来的强盗暴打一顿,打得遍体鳞伤,尤其恶毒的是强盗把他的眼睛打瞎了,当这个秀才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他不知道往哪边走,因为他看不见方向了。这个时候,强盗拿了一根绳子递给他,说你接着我的绳子跟我走,就可以看到光明了。绳子上写着四个字:西方文明。中国竟然有人死心塌地要去接这根绳子,要跟着它去寻找光明。那个时候的形势就是康有为说的“四千年之变局”,我们面临灭顶之灾。

  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变革和思想先导。当时中山大学校长陈序经站出来给中国人民指路,他斩钉截铁地说了四个字:“全盘西化。”当时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给教育部上书,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在汉字,汉字不除,中国必亡。这简直是莫名其妙。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字是我们能够逃离地狱的钥匙,只要紧紧握住了它,我们就能从失败走向胜利。消灭汉字,是当时的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的“知识精英”却认为汉字误国,要求所有的学校开英文课或者法文课。

  但是,这时仍有人起来宣扬本位文化,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梁启超。梁启超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是一个浑身血液都在沸腾的人。梁启超原来很西化的,主张君主立宪,公车上书失败后跑到日本。巴黎和会期间,梁启超到巴黎考察,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讲道德的种种情形。之后他去欧洲考察,目睹了列强由于分赃不均所引起的世界大战给欧洲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写了一本书叫《欧游心影录》,认为中国再也不能学欧美国家的制度,不能像日本那样把自己学成了帝国主义,然后再去侵略他国。所以梁启超回国以后,宣扬本位文化。

  我向大家推荐梁启超的一本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大家一个晚上就可以读完。梁启超很清醒,他把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按历史时期一段一段地对比:希腊文明相当于我们的先秦文化,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老子、庄子、韩非子、公孙龙子、荀子。很显然,我们并不差,梁启超说:“安能及我先秦诸子。”再往后比较,西方的罗马帝国时期相当于我们的汉王朝,一比较,我们仍然不比西方差。按照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比较之后,梁启超说,比到最后,我们就有一段不如西方,这一百年不如西方。梁启超说,还没完呢。“安见此伟大国民,不能恢复乃祖乃宗所处最高尚、最荣誉之位置。”我们能够复兴的。“更执牛耳于全世界之学术思想界者”。他说,我的热血如火如焰,我的希望如海如潮,我不知道我的气焰怎么如此地奔涌,我手舞足蹈,呜呼,吾爱吾祖国,吾爱吾同胞之国民。他还说感谢上苍,让自己成为如此伟大国家的一份子。他要三熏三沐来感谢让他成为中国人。

  梁启超说到的比不过西方的“这一百年”,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近代史。1900年庚子赔款,我们赔偿白银四万万五千万两,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分38年还,加上利息,再加上地方赔款,总计达到十亿两白银,还要求我们拿海关、铁路做抵押,这等于把中国的命脉完全控制了。期间还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赔偿给美国的白银数额是美国人告诉清政府的,结果美国人虚报了将近一倍,后来这件事被一个叫梁晨的人知道了,他马上电告政府陈述实情,表明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让美国把多拿的钱退回来。经过交涉美国人同意退还多拿的银两,但是有个条件,退回的钱只能用于办留美预备学校,这是当时美国的战略考虑。

  当时的清华是全国唯一一所不属于教育部而属于外交部的学校,任务是培养留美学徒,那时招的学生都是十一二岁或十二三岁的孩子。当时,学校是按照美国学校的章程制定的,学校的课程是按照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的。清华老校区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四个近代大学之一,老校址的布局也等同于美国的大学:学校大礼堂旁边是科学馆、小礼堂,后面是图书馆、操场、体操馆,完全是按照欧美的图纸设计的。校长讲话是用英文,老师讲课也是用英文,学生演话剧还是用英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初清华办学的款项是美国庚子赔款的退款。一些先进的清华教师每天看到这种景象,心在滴血,这帮孩子还没有出国就已经被洋化了,将来他们能报效这个国家吗?当时学校上下涌动着一种情绪,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民族精神是不可以从西方引进。有人提出清华不能一辈子办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是清华大学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那年清华变成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基本上还是理工科,为留美学生做准备,但是学校里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而且不提倡学生十一二岁就出国,学生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清华没有能力继续培养了再留学,之前这段年龄的学生要学传统文化,把根扎在民族文化中。这样做从各个方面来比较都比之前的好。

  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有什么效果?这点很值得研究。清华早期的学生宿舍叫斋,有明斋、新斋、善斋。有一年我去岳麓书院讲课,发现这所古代书院的宿舍也叫斋,我就问带我参观的小姑娘,这里的宿舍怎么叫斋?她被我问住了,是不是吃斋的地方呢?不是,斋是修心的地方。中国人讲修身进德,宿舍名称里还要带有慎独、修身等提示。清华大学的明斋、新斋、善斋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人认为人最根本的是有光明德性,有德性才叫人。“斋”作宿舍名,是提示学生做有道德的人。独善其身就行了吗?不行,还要新民,这个“新”是个动词。知识精英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新民,要宣传我们正能量的东西。而且新民的任务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要一直做下去,到什么时候可以止呢?达到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停止了。当然,这不是几代人能达到的,需要世世代代努力。现在的宿舍都是用数字编号区分,“你住哪里?”“25宿舍,你呢?”“38宿舍。”简单,但是没有文化。学生在教室里听课,一回到宿舍有些人就光膀子、赤脚甚至撒野,试想,最初的清华人在教室里上课之后,回到宿舍一抬头,明斋,就会扪心自问,我今天“明明德”了吗?新斋,我“新民”了吗?善斋,我朝着“至善”的方向进步了吗?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与这些修身明德思想相契合的。

  清华大学注重人格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非常强,造就了许多伟大人物。

  例如,物理学“三钱”中的钱伟长,他考清华时在清华校史上留下一段佳话。那年的作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你没来过清华,你梦想中的清华园是什么样?钱伟长写了460字,汉赋的韵律格式。判卷子的老师一看,完美。但作文是不能满分的,鸡蛋里挑骨头,要挑掉他一分,但实在挑不出来,换老师挑毛病都挑不出来,满分。历史考卷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多少卷,谁作的注,很多人考二三十分,钱伟长一百分。他来清华报到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危亡,怎么办?科学救国,学物理最快。钱伟长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我要转系。”“转系?入学的时候数理化考了多少分?”“老师,三门加起来不到20分。”“外语怎么样?”“26个字母认不全。”吴有训说,我这个系是谁想来就可以来的吗?不理他。结果他缠了一个礼拜,最后吴先生说,你来随堂听课,学期结束时,与本系学生同一张卷子考试,考过了留下人,考不过回历史系去。

  钱伟长对于国家有强大的情怀。转系后第二天早晨6点,他就到教室去读书,结果他进去时有一个人已经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华罗庚。第一学期考试,钱伟长考了70多分,留下来了。

  华罗庚到清华读书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他发表了一篇论文,被清华数学系的系主任看中了,就动员他来清华,因为当时华罗庚学历极低,系主任就动员他先到资料室工作,工作量不大,有一份薪水,还可以一边听课、一边深造。华罗庚到清华后读书非常刻苦,被派往英国留学,学完以后,坚决要求回国。有人说,现在国内抗战烽火连天,你回去干什么?他说,此时此刻我必须回到我的祖国,跟我的同胞共赴国难。

  有一年,清华派20个留学生赴美学习,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转到欧洲去留学,由一位英国籍讲师带队。在黄浦江边上,带队讲师把护照发给大家并说,船的第一站是日本的横滨,要在那里停三天,诸位可以上岸观光休闲购物。结果清华的学生听了以后,全部吼起来了,中日正在交战,此时此刻我们怎么能跑到敌国的领土上去休闲购物,学生把护照撕了扔入黄浦江,转身回清华。那位讲师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一幕,清华学子对于自己祖国的情感,让他毕生难忘。

  1949年,学校派钱伟长去美国留学。去美国留学要经过谈话程序,美国人问钱伟长:“中美一旦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钱伟长完全知道“yes”和“no”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但他毫不犹豫地把材料一收,“No”,站起来就走。我曾问过身边的学生,你们跟钱伟长相比有什么差距?“没有,他1938年入学,我2008年入学,如此而已。”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血性”,我说你们跟他最大的差距是你们没有这个。

  再举一个例子,邓稼先、杨振宁都曾就读于清华附中,两个人是非常好的朋友,到美国读书时还在一起,但学成后邓稼先选择了回国,以后成了“两弹一星”元勋。1965年杨振宁回国时,周恩来问他,除了要见杜聿明、你的岳父、亲人之外还想见谁,杨振宁说我要见稼先。与邓稼先吃饭时杨振宁问,“你们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你们没有报,美国测到了,是不是?”这是国家最高机密,邓稼先不敢回答。之后邓稼先请示周恩来,“他问了这问题,我要不要告诉他?”周恩来说,“你可以告诉他。”此时杨振宁已经到了上海,邓稼先专程到上海找到杨振宁,“你上次问的问题,是的,我们成功了。”杨振宁听后忽地站起来,到洗手间去,哭了,他知道这个民族为了不再受西方列强的欺负,为了民族强大,科学家付出了怎样沉重的代价。

  邓稼先是不朽的。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待遇回到中国,结婚30多年,分开的时间比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邓稼先属于后者。

  梁启超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当时要他做一个讲演,题目叫《君子》。他在讲演中说,因为我们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所以英美教育精神我们要学。学什么呢?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你进这所学校,你的人格不具备,或者是残缺的,那么你从学校出去,你的人格就应该完美。清华是干什么的?要培养国家人才。“莽莽神州,需用君人,於今益极。”梁启超当时讲清华就是要培养君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到这两条,“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君子是宇宙中一个强大的存在。中国人自古代开始就经常观望宇宙,宇宙为什么永恒?人怎么才能永恒?把宇宙精神变成人的精神。天,了不起在哪里?它刚健。太阳运行不息,强大的动力来自于其内部。大地宽厚博大,承载万物,同样了不起。于是就有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校训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清华学子。梁启超这种教育的大义,今天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现在提倡国学进校园,我看到的却是京戏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中草药进校园。我觉得最要进校园的是人格教育。

  1925年秋天,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校长曹云祥在会上讲话时说,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那么,我们不沿袭西方应该怎么样,要谋自动,怎么自动?必须本着中国文化精神,根据本国的需要、本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的宿舍——明斋、新斋、善斋,都是中国文化精神。另外还要细心研究,清华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希望能从中寻出中国之国魂,希望学生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这就抓到根上去了。如果仅仅是昆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忽视人格培养,实际上是舍本逐末了。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西方人的文化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互不来往。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在两大阵营的中间横梗着一道巨大的铁幕。到20世纪60年代,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开始说要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决定各自在对方的首都办场展览。苏联那个时候的宇航技术超过美国,因此苏联人到美国办了一场炫耀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一看苏联人把十几吨重的东西发射到太空,而且能遥控它,就感到头上悬了一把剑。所以把苏联看作是有威胁的国家,要求政府加大投资,在航空航天上要超过它。美国人聪明,到苏联去办了一场厨房展览,苏联人看了美国的厨房以后,恍然大悟,生活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感觉自己白活了,苏联人对美国的好感度一下起来了,“我什么时候能到这个国家,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这叫“厨房革命”。

  苏联人写的《你到底要什么》,不知道诸位看过没有,看完以后你就知道美国的文化侵略多厉害。美国人一直主张民间交流,美国从事民间交流的人每次到苏联去都带上口香糖、丝光袜子、一次性打火机等,这些东西成本很低,但杀伤力极大。美国人所到之处,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当时的苏联人拿到口香糖、丝光袜子舍不得用、到处炫耀——美国货。后来美国人又在苏联宣扬,“你们的生活这么单调,我们美国人到周末要开party,跳舞。”久而久之,苏联人对舞厅及那些奢侈的场合趋之若鹜。一个国家就这么变了。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高的策略。大家想想看,苏联解体的时候,他们造了那么多的洲际导弹、宇宙飞船,用到了一件没有?一件都没用,就被人家搞垮了,怎么垮掉的,在文化上。

  美国的文化侵略同样针对中国。当年它把多拿的庚子赔款退回中国办了清华大学,时任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斯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位校长认为美国动手晚了,如果30年前就把中国的学生潮流引到美国,让它继续扩大,那么美国就能用最完满、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美国人所谓的最完满、最巧妙的方式,即从知识上、精神上支配一国领导人,进而控制这一国家,并拿这个国家的钱为美国办大事。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阎学通,是一个资深的外交学者,他把美国威胁论的代表人物请到北京,作了一个谈话节目,内容已经全文登出来了。谈话中美国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你看看我们美国的历史,独立的时候只有13个州,独立之后的70年内,我们得到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大量领土,跟墨西哥打,又得到了墨西哥的大片领土,然后打加拿大、加勒比海。20世纪以后美国曾经面临四个潜在的对手:德意志第二帝国、大日本帝国、纳粹德国、苏联,最后这四个对手全垮了,美国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对于那些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国家,美国零容忍。二次大战后美国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对竞争对手毫不留情,他会花大力气限制中国的实力增长,会像阻止前面那四个国家一样阻止中国强大,如果不是这样,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目的何在?

  美国白宫经常说,我们欢迎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这是典型的美国式语言,实际上是处处有战略。大家可以看看,现在我们的文化被冲击到什么程度。

  先从价值观上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它的核心都是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好的。我们首先肯定人自身的价值,主张人要修身进德做君子,实现自我价值。人从出生到终老一直要坚持这样一个价值目标,再往高处发展是把个人价值最大化,为天下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天下放在最高的位置。西方的价值观认同“人都是自私的,人都希望把个人利益最大化”。这跟我们是相反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重大义,守气节,为民族、国家利益,血战到底或慷慨赴死者比比皆是。

  南宋末年,蒙古人打过长江,朝中君臣一直逃到今天广东新会的崖山,身后是大海,前面是追兵,大臣陈秀夫背着8岁的儿皇帝,一步步走进海里,以死殉国。文天祥被敌军俘获后,有很多人来劝他投降,皇帝都没有了,但是他的理想信念还在,忽必烈觉得文天祥是个人才,想为己所用。但久劝不降,留着又是个麻烦,于是忽必烈下令:送文丞相升天,并且为此罢朝三日。今天读读他的《正气歌》,浩气凛然,令人起敬。

  明朝东林党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影响深远。前些年有个大学生把这句话改成: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还说什么我现在只求包装,不闻内在。有这种语言和做派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很是让人纠结、担忧。有次我在清华参加推荐面试时,一个精心打扮的学生进来就介绍自己: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我听着有些懵,因为我们这些在座的老师都达不到这种程度。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那才是真正的可耻,现在有些人说话或做事不讲分寸,有时会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再看看现在的建筑,北京的建筑又有多少北京的特征呢?看一眼现在的城市建设就可以知道现代人在追求什么。上海多年前曾经请外国人规划“一城九镇”,要把上海变成欧陆风情,马来西亚的游客到上海一看,吓了一跳,以为是在曼哈顿。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窗口,现在我们都过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有一年我在北京一所大学兼课,一天晚上我去上课,一位女同学跑来说,“老师,全校选修课,我们班的同学今天请假,课不上了。”“什么事情?”“今天是平安夜,我们团支部有活动。”我马上把脸板起来了,“那是宗教节日,你团支部是无神论的,起什么哄你们。”学生吓得不敢吭气。

  前些年我去山西太原,有人对我说,“你到平安夜来看看,比春节还热闹。”很多人对我们自己民族的节日没兴趣,认为太土,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大概十年之前,报上登了一则消息:南京一所小学,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干什么的吗?”“吃粽子的。”“不对,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香港歌星。”端午节的内涵没有了。我们以前过生日吃寿桃、吃面条,多绿色,现在一过生日就买蛋糕,唱的歌也是国外的,庆祝生日要唱外国歌——全世界只有我们这样做。更糟糕的是我们五千年的衣冠,现在大部分成了文物,现在大家穿的衣服都西化了。我有一次收到的会议邀请函中,特别标明“请穿正装”,打电话问“什么叫正装?”“西装。”岂有此理?难道中国五千年穿的都是“斜装”?现在博士毕业穿的博士服,实际上取自基督教的道袍,我是拒绝穿的,我们不是宗教国家,学校也不是教会学校。孙中山当年发动辛亥革命把满洲推翻后,不穿满人的衣服,一开始大家都穿从西方进口的衣服,后来发现进口服装花费高,几千万的白银流走了。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觉得一个人口这么多的民族,服饰上不能没有文化表征,就发明了中山装: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口袋的盖子像笔架——尊重知识,五粒扣子——五族共和,背面的衣料是完整的一块——山河一统,毛主席、周恩来出国都穿这个衣服,外国人把这衣服叫毛制服,实际上是中山服。

  近代以来,西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殖民,但是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始终没有实现。再看看东亚文化圈里面的几个邻居,日本、韩国原来都是汉文化圈,我们到韩国去,读它古代的书一点困难都没有,跟我们的一模一样,但韩国人读不懂。这是怎么回事?韩国人曾遭遇国难,做了日本人38年的亡国奴。曾有韩国人把亡国归结于“看线装书看的”,但是后来他们很快觉醒了。现在韩国人公开说他们的国教是孔子的儒学,文化上开始回归。日本是亚洲西化最厉害的国家,它有一位思想家叫福泽谕吉,日元里有一张的头像就是他,这个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宣称:“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日本所奉行的主义只有两个字:脱亚,不承认自己是亚洲民族,他们有个词叫脱亚入欧,要让日本变成欧洲型的国家。日本学西方一开始很过瘾,但后来遇到麻烦了。日本人为了批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派了一个代表团,坐着自己的小火轮到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去,当时福泽谕吉这些人都去了。到美国以后,日本人看到了美国的发达景象,美国舞会上女人穿的舞裙——露背,底端用箍撑开,日本人对此感到很新奇,回到国内要全盘西化。结果之后的一件事让他们醒了过来。一位日本的大学校长到美国去,美国人给他安排了一个讲演,希望他讲讲日本的文化,校长直发懵——我们的文化全是学美国的。当时有一个叫新渡户稻造的人在美国养病,听说一位大学教授为讲日本的独特文化为难,他就想:武士道是日本的,虽然里面的零件都是中国的,但是我们把它组合了,组合了以后中国也没有,只有日本才有。后来日本将聪明一休、樱桃小丸子等动漫形象推向全世界,打造文化强国。日本的茶道世界闻名,前两年,日本叫里千家的茶道传人邀请我到日本一个茶道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去做主旨发言,我也有机会看了他们最权威的茶道表演。回过头来想想,中国现在表演的只能算茶艺,其中没有“道”,这点很遗憾。

  韩国学者提出了一个理论:“在未来的世纪里面”,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实际上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文化影响划分的民族”。你的文化影响力有多大,你的市场就有多大,你的实际国土就有多大。韩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当年的电视剧《大长今》,中国的各省市电视台都有播出,而且风靡香港、日本、台湾,赚得一塌糊涂。之后,大长今用过的伞,大长今用过的针灸,进入各地市场,第二波又来吸金。

  中国的影视剧怎么样呢?中央电视台拍一个片子叫《秦始皇》,顾问中有我。他们写脚本时找到我,“彭老师,秦始皇有没有相好的?”我不喜欢秦始皇,但这事确实没有。但是这帮人硬是凭着野史一星半点的记录,给秦始皇按上一个相好,这个脚本被我们推翻了好几次,整个剧组等了一年,我们这些顾问又不好意思了,就放手了。最后拍出来的片子,我一看20分钟的片花中,不是在被窝里,就是在澡盆里。我说,“你这不行,让我做顾问,最后拍出来是这个东西。”“彭老师,我们要收回成本的。”我非常生气。中国现在的影视不要看它挣了多少钱,而要看它挣的是什么钱。《大长今》,我每一集都看过,里面讲爱情,干干净净的。反观我们的导演,不知道都在想些什么。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四、21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

  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世界各国政要、思想家、文化学家都在预测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比较集中的意见是: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冲突、汇通,并会借助于强大的媒体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

  在我看来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看中国能不能向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难道中国还要跟着美国走吗?现在美国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它的文化已经出问题了。

  说到民族文化,我特别推崇著名史学家、史学界泰斗钱穆,他是钱伟长先生的叔叔,靠自学学出来的。清末民初,西方人把中国当作一个西瓜切开来分,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要亡国了,梁启超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告诉大家:中国不会亡。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文化不会亡,文化不亡,人心还有凝聚起来的可能,这篇文章影响了成千上万的青年,有的人就从这里找到了信心,从政、从军去救国,钱穆决心要从文化上去寻求救国之路。为什么中国文化不会亡?钱穆先生90岁时回忆说,我一生都是为了这一件事在做研究,抗战的时候,觉得自己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历史去唤起大众抗日救亡的热情,因此以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国史大纲》,这书现在仍能买到。

  在《国史大纲》写作过程中,清华、北大都往西南迁,有时在屋里写得好好的,突然有人喊,日本人的飞机要过来了,就躲到树林里写,警报解除了再回家接着写。钱先生在《国史大纲》扉页上注明,“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接着说了四条,一条比一条深入、递进。我们这些从事史学工作的人都能背出来。

  第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第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第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第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本国历史没有一点是有价值的,五千年历史中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他满意,把全盘西化当作“文化进化论”。钱先生讲这是一种浅薄的狂妄的进化观;还有人把历史庸俗化,认为现在的人一定比历史中的人高明。我是学历史的,试问现在史学界谁写得出《史记》《汉书》;哲学系的人谁写得出《老子》五千言;中国有那么多的军事学院,谁还写得出《孙子兵法》。

  德国有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这600年间,在北纬30度附近无论东方、西方都有巨星级的伟人,印度出了释迦牟尼,中国出了孔子、老子,古希腊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后来再也没有过,他把这个时代叫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创作成果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西方科技高度发达,但是西方人经常谦卑地说:“我的智慧不够,我要回到轴心时代向先贤们学习,寻找智慧。”

  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却认为自己已经站到了历史最高的顶点,甚至有人说被动挨打都是因为孔子。话能这么说吗?非洲有孔子吗?印度有孔子吗?伊斯兰世界有孔子吗?怎么都被打了呢?中国被侵略是因为世界上有罪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他们攻破中国的国门,不是要帮我们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要把这里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掠夺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如果连这个都看不清楚,甚至还在鼓吹西方、主张西化,一百年的苦头都白吃了。

  我举一个例子,当年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追求民族独立,全国有一场讨论:把英国人赶走之后,印度靠什么管理?有人认为把英国人赶走,还要用英国人的思想制度来管理印度。有人说如果是这样为何把他们赶走,让他们直接管理不挺好吗?如果民族独立了还沿用殖民者的管理方式,则表明自身的文化在殖民统治中已经逐步地萎缩和消灭,相当于殖民者不用军队,通过思想文化控制了一个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应该是自身文化的转变和发光。找回自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才能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朽的。

  当年钱穆先生在文化“举世向西”的潮流当中,认为砥柱中流、依然向东,虽然当时受到嘲笑、打击、排挤,甚至钱先生到台湾后还受到胡适等人的压制。但是,现在台湾、美国等地认同钱先生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美国匹兹堡大学华人史学家许倬云的观点是大洋航道开通,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方现代文明发展到现在五百年,他们的民主制度、工业革命、科学研究,成为人类历史的主导,他们把他们的文化推广到了各处,构成了所谓的现代文明,他们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时期地奴役着其他地区的人类……经过剧烈发展之后,西方文明的内在弊病已经逐渐显露。

  近二百年来,我们屈服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力量。现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已经承认:中国是曾经和西方文明并行发展的另外一个文明系统。下一步呢?我们会看见怎样的世界,我们是否也应该讨论一下作为一个曾经独立西方以外的文化系统,应该怎么办?

  以前汉学研究在世界史研究里地位很低,甚至有人对此很是不屑,认为中华文明都是受西方影响出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中国文明起源于本土,是寻着自己的独立路径成长起来的。这么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完全可以和其他古文明相提并论。和以往不同,在重建和阐释中国文明演进的过程当中,我们开始摆脱西方历史模式的笼罩,现在台湾、美国的中国史学者都把精力放到寻找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个重点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一系列发言,让学术界感到非常鼓舞,我们终于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把美国当镜子,按照它的样子来改造我们自己了。中国史的重建,也不能依照西方的模式进行。中国的文化传统要在自身的内在动力驱使之下发扬光大。我们要致力于揭示中国历史变动的独特过程和独特方式,我们要告诉全世界五千年没有灭亡的中华文明是怎么走过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民族文化未来怎样走,要交出我们的答卷。

  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跟日本、韩国大致在一个水平线上,可能比他们还要强。后来中国由于文革动乱,发展停了下来,韩日发展成亚洲“四小龙”成员。有一年一位韩国教授跟我们吃饭,我的同事说,“你们好厉害,家家都有汽车,有些家庭还有两辆汽车,我们这辈子是不可能过上这种日子了。”没想到这位韩国教授说,“这个不难,我们韩国创造汉江奇迹,用了20年就完成了,你们在我们后面,你们用不了20年,一定能达到。”

  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难的是文化,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是不是伟大,看它的文化,看它有没有经典。他说,“中国不得了,经典你们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历史有‘二十四史’,文学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唐诗宋词。我们韩国搞了这么多年,没有一部自己的经典,韩国人到今天读的都是中国经典,我不知道韩国要多少年才能涌现你们那样的经典。中国经济现在没有韩国好,但是很多韩国人涌到中国去学汉语、学中国文化,这是你们最了不起的地方。”前些时候韩国在萨德问题上挖苦我们是三流国家,《环球时报》马上评论说:我们是三流,你是几流。说老实话,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全面超过了韩国,在文化上,我甚至可以说韩国永远也赶不上我们。

  多年以前,中国的电视机出口到英国,有记者问撒切尔首相,中国电视机都卖到我们这里来了?撒切尔笑着说,让他们卖,他们没有思想,他们的思想输出不到我们这里来。虽然是冷讽,但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努力学习自己的文化。中国不仅科技要发展,人的思想、思维也要发展,我们要把五千年的文明继承下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是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彭林)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