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哲学

作者:冯晓虎 2019-10-14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文化与哲学

  今天我从中西方对比的角度和大家谈谈文化与哲学的有关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文化?

  首先看看我们中国人眼中的文化。

  著名学者易中天说:“文化没有形状,无法描述;没有范围,难以界定。文化就像是空气,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它当中,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当我们试图伸出手去‘把握’它时,却又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唯独不在我们的手里。”我觉得这个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换一句话说:我们既然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文化。

  在中国文字中,“文”的最早意思是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就是说各种纹理交织到一块叫作文。《易经》还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阴阳相互作用、变化,是大自然的“纹理”(规律),人类明晓了它并依照它行动,是人类活动的“纹理”(规律)。《论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现代文学作品中描述一个人文质彬彬,就说“这个人戴了一副眼镜,毛式服装口袋上插了一只钢笔”,实际上,文质彬彬指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在中国传统中,“文”是内在美的外在形式。《易传》说:“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就是说首先必须要有内在美,然后要把这种内在美表现出来,这种内在美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叫文。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女大学生,她读了很多书,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这就是文。我们见到红灯不横穿马路,这叫文,如果非要横穿马路,就不是文了。

  “化”字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通过观察自然运行规律,可以了解时节变化;观察人事伦理道德规律,用社会规范去教育人们,人们就会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孔子讲:“文而化之。”意思就是以人文进行教化。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讲:“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就是人文教化过依然没有改变,然后才能动用武力。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蔡元培在湖南的演讲《何为文化?》中说:“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并列举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和科学,这些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并在《中国文化史目录》中列朝代、种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宅居、考工和农事诸项为文化。所以在中国传统中,文化就是指人的文治教化。

  人的文治教化有什么重要性呢?你有了文化,就会让你自己过得更好;而如果你有钱而没有文化,只不过是你具有让别人以为你过得更好的那种手段而已。大家老是认为有钱人过得都很幸福,其实并不如此。我也认识一些有钱人,他们整天被钱烧得到处跑,因为钱是要逼着你拿它去投资的——如果不投资,它就变成死资金,就要贬值。所以人有了钱之后如果处理不当,它就会变成人生的巨大累赘。有钱人的生活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钱等于富裕,但是不等于幸福。

  总之,从中国传统上讲,文和化是两个字。文是指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质则指内在美,文质彬彬就是指外在美和内在美非常相配。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人对于人生的最高追求形式。一个人既有内在美,又有外在美,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见到过很多长得不漂亮的人,但是他们读了很多书,对世界的看法非常达观,刚开始人们当然不会注意他们,但是相处的时间长了,这些人就会焕发出文质彬彬的光彩。因此,如果一个人长得很漂亮,一定要努力读书,因为只有努力读书,他才会内外兼修,既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如果长得不漂亮,就更要努力读书了,因为除了读书没有其他途径可以使自己达到美的境界。所以,读书其实是我们这个富足社会最需要的事情。

  然后看看什么是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到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时扩展成cultura animi,意思是对灵魂的耕种,也就是对灵魂和思想的护理,后来逐渐扩展到包括建筑、耕作、居住、教育、照料、尊崇和创造等等方面。现在泛指所有经过人工创造出来的事物。只要经过人工,只要不是完全天然的事物,在西方的概念里就叫culture,就叫文化。《牛津字典》对culture的解释是the way people live,也就是梁漱溟说的“人类生活的样法”。现在大家的生活都非常有负重感,经常会觉得自己在一个单位、组织、国家里非常渺小。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因此而渺小,甚至根本连灵魂都没有,那么你怎会有灵魂的耕种?所以我们也要有西方意义上的文化,因为伟大的灵魂都是对自己抱有充分信心的。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文化是人类所有的精神产品。以著名学者霍夫斯泰德为代表的欧美文化研究界公认,文化涵盖人类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宗教、科学、文学、语言、艺术、音乐、哲学、手工业、技术、传说、历史、价值观、文明、建筑、媒体、生活方式、习俗、道德、伦理、评判标准、规则和法律、态度、基本原则、猜测,甚至包括吃饭、睡觉、居住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说到个人卫生习惯,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很伟大”的个人卫生习惯——随地吐痰。在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人们也吐痰,但是不随地。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个人习惯非常不好,因为它可能传播致命的病毒、细菌。中国传统的文化叫“文而化之”,就是告诉大家什么叫文明的生活方式,怎样养成文明的个人卫生习惯。“衣食足而知荣辱”,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逐步增加,大家都会慢慢养成文明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前人们认为,看油画展、听交响音乐会、赏芭蕾舞、弹钢琴、抽雪茄、戴礼帽,这叫有文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管是从东方的还是从西方的角度讲,文学艺术当然是文化,但是经济贸易也是文化,个人卫生习惯也是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最主要目的是,文化决定我们如何生活,决定各民族如何和平交往,决定人类如何对待环境,决定如何面对过去、展望未来。 总之,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指南针。比如在对待环境上,我们不可以认为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控制者,不可以随意处置跟我们共同生活的各种生物。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伟大的文化。弱小的民族为什么弱小?其实最终原因是它们没有文化。伟大的中华文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也就是黄河岸边的中原文化;后来周围蛮族文化不停地侵入和融入中原文化,因为这些外族发现自己的文化太低了,必须学习中原文化,最后它们就变成了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发展最主要的不是来自征服,而是文化的感召力。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文化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文化离不开研究,研究离不开大学。人类从诞生之日就开始研究,第一个是研究自己的环境,也就是我们皮肤以外的世界,第二个是研究自己,就是皮肤以内的自己。研究的动力就是人类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人类如果没有研究,就不会形成文化,人类文明就发展不到今天的高度。正如歌德所说:“如果我们做不到不懈追求,很多知识我们至今仍然会是雾里看花。”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大学就是研究文化的主战场。

  从全世界的大学来讲,德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可称独领风骚。在17世纪时,德国还是欧洲的一个落后国家。德国后来是怎么崛起的?首先体现为德国大学的崛起。1810年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创办了洪堡大学,这所大学在欧美被称为“世界现代大学之母”。为什么叫现代大学之母?就是因为洪堡首先提出大学的理想是“寓教学于研究之中”。他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是威廉·冯·洪堡对于大学发展的最大贡献。洪堡以后,所有大学才开始这样说。以前的大学都是教神学,都是讲上帝怎么存在、怎么合理。从文艺复兴开始,从洪堡之后,才开始说大学要研究人文和人文教育。洪堡大学第一任经过选举产生的校长是哲学家费希特,后来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哲学家黑格尔和物理学家普朗克,洪堡大学的历任校长都忠实地追随洪堡的大学理想。洪堡大学至今已培养出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无数的文化巨人,如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普朗克、海涅、费尔巴哈、俾斯麦和李卜克内西等,都曾经在洪堡大学学习或者工作过。1892年,一位法国学者在比较法国和德国的大学时说:“仅仅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德国在科学中的优势堪与英国的贸易和海上优势相媲美,甚至大有超越之势。”

  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比德国晚了一百多年。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式,其中有一种叫“教育救国”。如果从那个时候开始真正倾力于教育救国,中国崛起可能会提前30年。20世纪初,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北京大学最有名的校长蔡元培两次赴莱比锡大学、一次赴汉堡大学,取得了德国大学建设的真经。他回国之后,通过北京大学把洪堡的大学理想火种撒向全中国,为中国奠定了百年教育基业。

  一个具有充分文化自信心的民族,才有能力平和地接纳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中国现在其实依然缺乏文化自信心。我们中国人说一个人“没有文化”,就等于骂他是野蛮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文化,并且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不是说我们要为自己拥有学位而沾沾自喜,当然更要拒绝“故作文化人状”。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三、哲学与智慧

  一谈到哲学,很多人都觉得无聊枯燥。我们通常对哲学这样下定义,叫做“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之存在——包括物质、精神、意识。”《辞海》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这些都说得不错,也只有这样说才能界定清楚哲学的概念。可是现在学哲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首先从定义开始学起,我们一看这个定义,很多人就觉得没意思,对哲学的兴趣就消失在这些定义之中了。

  其实,哲学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和最精彩的一章。哲学本来是最具体的学问,只是由于人类历史上认识论的局限性,哲学才被迫被“抽象”化了!哲学最早来自神话,来自人类对大千世界和浩瀚宇宙的无限惊叹和衷心崇拜。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神话,比如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或者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宙斯、雅典娜等等,觉得它们都超级精彩,实际上,它们讲的就是哲学。

  哲学这个词是从日本来的。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许多重要的学术概念直接来自于日文译名,尤其是日文中的汉字词。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实这是不幸的弯路,因为日语中的汉字词大多并不具有承担本源问题与原创性思想经验的功能。比如日语中的汉字词“手纸”,其实是中文中的“信”。这种从日文中直接拿过来译名,扭曲了中文词语的原创意义。而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都是古希腊人在回答世界本源问题时提出的,都承载着原创性思想经验与事物的原创意义。我们认为,过去对很多原创性概念的翻译其实是有问题的,有学者就认为philosophy应该翻译成“形而上学”或“大学”,不应该翻译为“哲学”。

  “哲学”一词来自于英文philosophy,德文叫Philosophie,希腊文原文则为φιλοσοφ?α,古希腊语写作jilosojia,其中jilos(Philos)意思为情人、热爱或朋友,而sojia(Sophia)意思是智慧。有人开玩笑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智慧的情人,当然不应该这么翻译,而应该翻译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意思。philosophia就是追求智慧。欧洲有很多女孩叫Sophia,就是因为她的父母希望她不光要漂亮,而且更要智慧。漂亮就是外在美,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智慧就是内在美,就是我们所说的质。父亲希望女儿既长得漂亮,又有智慧,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文质彬彬,所以Philosophy是人类追求智慧的精神活动,它通过追问智慧的本源让我们能够享受幸福美丽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叫智慧。中国过去科举考八股,那算不算知识?当然算知识。要是破不了题,解不了题,不会背四书五经,那就考不上。但是当考八股考上了状元、榜眼,中进士当了官,他们还学八股吗?不学了。因为八股没有什么用,没有实际运用的空间。所以八股就叫知识,不能说会写八股文的人就有智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会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当然算知识,但那是智慧吗?为什么中国在近现代的两百多年中总是走下坡路、被列强欺侮?就是追求这种知识的人太多了,追求学以致用——智慧的人太少了。现在中国学生最被诟病的地方就是高分低能。高分低能当然是不对的,虽然考高分也算是一种本事,但是我们不能光有知识,更要会运用知识。

  苏格拉底说:“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光有知识,我们还是无法赢得幸福的人生。苏格拉底还说:“我不屑于碌碌无为的生活。世上趋之若鹜者莫若敛财聚宝、安家置业、显赫于文武高位或者此地时兴的其他活动,如政治迁升、密结帮会及朋党相携,对此我兴味索然。倘若我真的卷入这些营生,以我律已准则之严,势难苟且。反思自我、观察他人,此天之所最厚我者,故此,无反思的人生乃虚妄的人生。”在柏拉图《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哲学是最伟大的一种音乐。”柏拉图原来是音乐家,后来因为听了苏格拉底的演讲,觉得苏格拉底太伟大了,就改投到苏格拉底门下而成为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吾知吾无知”,这句话被刻在古希腊一座神庙的门檐上。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啥都知道,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是专家。其实最能知道的人是知道自己啥都不知道的人。苏格拉底是一个在古希腊哲学上把爱智慧发展到最极致的人,他说:“哲学应该超越一切世俗生活,只以求知识为最高目的。”以求知识为唯一目标的生命,是“爱智慧”,就可以称为Philosophy或哲学家。

  怎么样才能叫“爱智慧”?首先就是要排除肉体对自己的要求。整个欧洲哲学其实只有一条线——灵与肉的斗争,灵魂与肉体的对决。从苏格拉底开始,欧洲的哲学家就仇恨肉体。苏格拉底说:“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肉体生命的消灭就是幸福,我们应该心向往之。”世界上所有哲学和绝大多数宗教的核心都是这句话。我们当然不必信教,但可以想想它们为什么都这么说。其实,这个道理特别简单:我们可以每天总结一下,我今天开心不开心?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都是不开心的。我们再总结一下:为什么不开心?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让我们不开心的都是我们的肉体,比如今天房租到期了而我却交不起房租,或者说房东想占我的便宜。说到底,最后就是因为我的肉体需要住这样一个房子。我年轻的时候不理解这句话,觉得没肉体怎会有精神呢?要是不吃饭,人就死了嘛;人死了还能思考什么呀?没有思想了,怎么能叫做有精神呢?肉体的消灭就是精神的消灭嘛!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肉体早就不存在了,曹雪芹、六祖慧能的肉体早就不存在了,但这些人的思想、精神消灭了吗?没有。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人类文化中的精华。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我也主张仇恨肉体,而是说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肉体是人类不幸福的根源,因为所谓的不幸福,主要是肉体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很多人认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其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看看孔子、老子所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他们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礼崩乐坏、物欲横流。从古到今的社会上的人永远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这是正常的经济驱动。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点哲学,学习一点哲学,就可以发现其实肉体上的要求满足不是那么多,自己也可以很幸福。比如我二十几岁上大学时,每星期只可以吃两次肉,那个时候觉得吃上肉就是莫大的幸福,吃一顿肉能高兴四五天。现在我们天天都能吃上肉,很多人吃成了“三高”,却很少有人觉得有多么幸福。可见肉体欲望的满足只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幸福感,当这种满足变成常规之后,人们就不再感到幸福了。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们中国儒家的生活智慧。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少年丧父时便开始思考人的使命、人为什么活着、人该怎样活、灵魂是否能够永存等这些问题。我给学生上课,有时候我也这样反思自己。其实我天天也是在名利的漩涡中打滚,做不到每天都会回想自己应该怎么活着。我说这些,并不是贬低大多数人,因为我跟大家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一点哲学,就可以明白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活法。这另外一种活法是什么?就是要在名利之外,把握人的生命本质。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质的总结是非常多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伟大文明,我们有无数的宝藏可供开掘、借鉴和参悟。比如,明代大才子杨慎所作《二十一史·说秦汉》弹词开场词《临江仙》(也是《三国演义》开篇词)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秦汉三国时代豪杰辈出、英雄争夺天下,尚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现在我们若为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打得头破血流,其实连笑谈都不是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大家应该啥都不要争,因为现代商业社会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竞争,只是我们争的时候要有理有度,不要成为负能量。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四、什么是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古希腊人认为,智慧的首要问题就是追问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追寻变动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心灵的根据地。现在有许多年轻人自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自己内心的根据地,当遇到重大打击,无处可去。哲学是干什么的?哲学就是让人们拥有一个内心的根据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经受得苦难,也能享受得幸福。人们经常讲“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为什么?就是因为享受不得幸福。什么是世界的本源?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影响整个世界的大事,是人类心灵世界第一道照亮宇宙的智慧闪电,它让人类看见了人类与世上万世万物之间那道明确的界限,唤醒了人类对自身的无穷追问: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人?人如何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安身立命?

  全世界上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非常多,但是只有古希腊民族、印度民族、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真正的哲学。其中印度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哲学其实已经变成了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所以,世界上真正具有独立哲学的民族,其实只有古希腊民族和中华民族而已。国外有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实是不对的,任何古老文明都必然有自己的哲学——形式简单还是复杂另说。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在于西方哲学有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确实不够发达。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泉,而中国哲学是东亚文明的源泉。因为近现代的两百年欧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洲,后来欧洲人又移民到了北美,美国接着更加强盛起来,所以大家发现好像是古希腊哲学引领了世界潮流两百年。在这两百年里,西方往上走,中国往下走,所以大家(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哲学在精神上足以和古希腊哲学相媲美,二者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精神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今天欧洲和北美越来越多的主流意见都认为,中国又开始要引领全世界了。新千年开始之前,中国也曾有一些舆论领袖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现在21世纪刚刚过了17年,中国已经俨然走在引领世界的路上了。

  那么,学哲学有啥好处呢?从物质和实用的角度说,什么好处都没有。比如在挣钱、当官、出国、娶美女这些方面,学哲学给不了你什么帮助。因为哲学不是生活技能,甚至不是知识。哲学是人类精神的甘泉,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要告诉你: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人年轻时有很多实际的问题——要挣钱、要买大一点的房子、要结婚、要生孩子、孩子要上幼儿园,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要钱的。其实,年轻人也要问,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的地球居民其实很少。

  哲学要解决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要有我?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这三个问题并不好回答。爱因斯坦说:“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哲学能给我们不畏艰难、克服挫折、击破虚幻并坚定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力量。”

  我们不用人人变成哲学家,但是要懂一点哲学。学哲学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可以让我们更加有尊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现在有很多德国人其实并不比我们有钱,物质生活没有我们好,但是他们依然普遍富于自信和尊严,他们每个人都觉得人来这个世界上是有理由的,并且有理由幸福地生活下去。相比之下,中国普通老百姓则经常会说,我就是芸芸众生,我啥都不是,我就是特别渺小的一个人。如果是出于谦虚才这么说,那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在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在精神上也是这么认为的,确实认为自己是特别渺小的存在。那些在名利场上不惜一切手段争斗而打得头破血流的人,通常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按中国传统说法他们叫“行尸走肉”,现在更多人称他们为“衣冠禽兽”。

  从生物学意义上说,人与兽在很多方面是类似的,无论是从起源上还是生理上。人与兽的主要区别就是文化。“衣冠禽兽”中的衣冠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我们没听说哪个伟大的文明是没有文化的。哲学是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我们也没有听说哪个伟大的文化是没有哲学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哲学,也就是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自己存在的意义。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基本哲学道理,有很多烦恼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因为我们是人,而且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人!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完全没有理由学习哲学了。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一文中说:“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来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命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天让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我们既然是万物的观光者,我们就要知道宇宙中一定有比我们更伟大的事物,只是这些事物还在等待着我们前往观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冯晓虎)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