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借鉴了这些古代治吏经验

作者: 2019-02-01 来源:学习中国 次阅读
习近平借鉴了这些古代治吏经验

“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吏治,一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大课题。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在吏治方面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借鉴了哪些古代治吏经验?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1.png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第一,严把德才标准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选人用人重德才,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通则。古人清醒地认识到,巩固政权,谋求长治久安,需要有一支既可靠又能干的官吏队伍。《管子·立政》对国家治乱之原剖析道:“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倘若大臣的德行与地位不相称,功劳与俸禄不相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那么这个国家极可能陷入是非不明、政令不通、正道不行、祸乱不已的险境。三国时期,刘邵在《人物志》中曾提出“德才兼备,聪明平淡”的识人选人原则。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干,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干的统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中借春秋末年晋国荀瑶(时人尊称智伯)覆亡的教训,对德才关系进行了讨论。他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在他看来,“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希望主政者在用人方面,“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德才兼备,方堪重任。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习近平指出:“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危害就越大。政治品德不过关,就要一票否决。”

第二,坚持公正用人

“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历史上那些盛世治世,都同注重立公道、举贤良相关。《贞观政要》记载,房玄龄曾对唐太宗说:“臣闻理国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决策时有房谋杜断,纳谏时有魏徵、马周,用兵时有李靖、秦琼,集一时之贤能,迎来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延续太宗之风,善用良材,先后任命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诸人为相,朝局趋于稳定,成就开元盛世。清雍正四年,皇帝御书“公正持衡”四个大字作为匾额赐给吏部。“公正持衡”就是“公正公平”的意思。这说明雍正认为,作为全国官吏主管部门的吏部,最要紧的就是要做到公正公平。

用人以公,方得贤才。习近平指出:“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公正用人,公在公心。习近平指出:“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公正无私,公平对待和使用干部,不拿原则做交易,使干部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 公正用人,公在事业。习近平指出:“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就选什么样的人。”公正用人,公在风气。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把政治生态搞清明。”

第三,拓宽用人视野

“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古人求贤的最高目标是“野无遗贤”。历史上,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曾下诏广泛求贤。刘邦在总结西汉建立的成功经验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明君傍求俊乂,博访英贤,搜扬仄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李世民慧眼识马周的故事,可谓“君择贤臣,臣辅明君”,一时传为佳话。“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我国古代既有文王渭水访贤、周公吐哺礼贤、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叹。冯梦龙在《新列国志》中说:“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

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习近平指出:“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需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充分盘活干部资源,把干部队伍和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拓宽用人视野,要坚持在实践中发现干部,在实践中培养历练干部。习近平指出:“要加大遴选有这种经历干部的力度,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要注重从各个方面选拔专业化人才,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第四,激励干部积极性

“初仕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为官箴言。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要求官吏勤政,鼓励为官有为。秦朝时的《为吏之道》对官吏“五善、五失”有明确规定,突出忠、敬、善、勤四条。汉代以后,考课制度趋于成熟,其主要内容有三项,即功绩、年劳、行能。其中功绩最为朝野重视,许多官员的升迁与“积功”、“积劳”直接相关。到了唐朝,官吏考课标准已经十分完备,“四善二十七最九等”对各个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充分反映出唐朝注重官吏履职绩效的考课取向。到了宋代,宋真宗所制定的专门用于专核监督官吏的《州县三课》,也是将“公勤廉干”列为首条。

“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习近平指出:“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会有底气。习近平指出:“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会越大。我们要正确把握失误的性质和影响,坚持我讲的‘三个区分开来’,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借鉴历史上吏治形成的正确思想和有益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习近平指出:“我们总结分析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是要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和国家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