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中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视域下的民生建设

作者:邱中慧 2022-12-15 来源:贵州学习平台 次阅读
邱中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视域下的民生建设

党的二十大充分肯定了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给予全方位的解读。民生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又是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得以实现的保障。

一、我国民生建设的现实逻辑

  1、民生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经从解放民生到发展民生再到民生水平和民生质量提升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民生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了攻坚战总体部署和战略擘画,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中,将民生建设贯穿其中,在第九部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新部署。因此,民生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织部分。

  2、民生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逻辑必然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是要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关键是要看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程度,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满意程度。这就要求在民生建设方面,提升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能够有效响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且能高质量回应民生需求。这就涉及到广大人民的收入、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生命健康、养老服务、社会治理、环境等诸多民生领域建设问题。因此,民生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回应程度。

  3、民生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将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指标贯穿于“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五大重大原则之一,强调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并在分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健康、环境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可见,民生建设水平和质量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指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在民生建设上取得历史性成就。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 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当前,我国民生建设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对我国民生建设的整体质效提升形成掣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 在新的征程上,为了适应民生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着力提升民生建设效能。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现代化视域下的民生建设。

  1、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既有民生建设成果的取得无不得益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得益于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治优势的充分发挥。中国的民生建设能从民生解放和发展到民生改善再到走向民生高质量发展,是因为党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围绕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中国民生发展事业由生存型民生到温饱型民生再到普惠型民生的飞跃。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对民生建设目标进行了科学规划。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既鼓舞人心又科学可行,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切表达,是民生建设的行动指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

  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避免“泛福利主义”养懒汉导致社会活力不足,又要避免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民生建设的规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使民生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既要根据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的实际确定民生保障水平,又要根据“十四五”规划科学制定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按照二十大报告部署的民生新举措,实现人民生活新图景

  在收入方面,完善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就业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人民健康方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一老一小”方面,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在教育方面,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在住房上,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制度;在环境上,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等。这些民生建设新举措既注重人民的社会福利,又注重人民的社会权利,将不断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