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升:必须把集中攻坚作为最关键的工作方法

作者:郑东升 2022-12-15 来源:贵州学习平台 次阅读
郑东升:必须把集中攻坚作为最关键的工作方法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征程中的经验总结。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论战贫还是抗疫,事实证明,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有将优势兵力集中起来,才能“速决”,方可“全歼”。把集中攻坚作为最关键的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重要遵循。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在资源力量有限的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才能重点突破。必须根据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扭住统揽全局的工作重点,整合资源攻坚克难,积小胜为大胜,带动各项工作整体跃升。必须把集中攻坚作为最关键的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重要遵循。

集中攻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智慧启迪

  集中攻坚,是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智慧。这里的“集中”是手段,“攻坚”是目的。集中的对象既包括有形的力量,也包括无形的力量对比,即优势;既包括绝对优势,也包括相对优势。

  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战争克敌制胜的普遍规律。《孙子兵法》指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前者讲的就是集中对于克敌的重要性,后者的含义是作战要根据对方力量大小来权衡用兵,使兵力部署做到恰到好处。

  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战争中,集中攻坚还体现在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历史上,周朝取得天下之后,大封同姓,“枝叶扶疏,互相依傍”,所以才有了近800年的周朝。相反,六朝时期,同姓诸王相互猜忌,争权夺利,明争暗斗,所以政权统治都不长久。中国有句俗话:人心齐,泰山移。类似的民谚还有很多,如“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些都说明,集中起来,方能发挥出远超于平常的巨大力量,才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这种观念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今天强调的“集中攻坚”“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满足少数统治阶级的一己之需,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要。

集中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经验

  曾经创造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伟大民族,为何步入近代以来屡屡遭受西方列强的欺侮,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一盘散沙,人人得以欺之”。对于这种状况,孙中山无奈地说,“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李大钊也疾呼,“举国一致,众志成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华民族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是我们党重要的优良传统。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有了主心骨和领头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当时中日之间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毛泽东指出要“集中与统一全国的救国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毛泽东又提出“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为主”的策略方针,而不是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集中攻坚、组织起来的这个优良传统,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全国一盘棋,集中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办成一件又一件大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集中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生动实践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突出表现在我们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明确指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项制度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有力保障。

  新时代这十年间,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壮美篇章,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又一生动实践。

党的领导是实现集中攻坚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证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历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勠力集中攻坚,是中国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重要原因、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科学方法。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集中攻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实现集中攻坚,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科学运用集中攻坚方法,还需要多方位的体系支撑。科学理论的指导、严密的组织体系、丰富的执政经验,这些都是集中攻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基础和保障。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战胜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行百里者半九十。能否走好政策“最后一公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直接考验。客观实践告诫我们,必须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历练等多种途径方式尽快提升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急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另一方面,党的最大力量在于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力量,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集中攻坚提供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作者系贵州省委党校教授)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