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新丽: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作者:米新丽 2023-06-05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米新丽: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新征程的重点任务,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今天,我围绕“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这一主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法治建设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过程中,就法治建设成就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对于这些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有切身体会的。

比如,相较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们尤其是女同志在走夜路时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为什么?我国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让人民群众有较强的安全感。2022年10月19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国家移民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许甘露表示,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口的命案是0.5起。10年来,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等“五项指数”大幅下降。2021年,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达到了98.6%,较2012年提升11个百分点,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再比如,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的司法理念不断进步。举个案例,村民私自上树摘果坠亡索赔案。广州市红山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不设门票。村委会在河道旁栽种了杨梅树,为所有人,且未向村民或游客提供免费采摘杨梅的活动项目。2017年5月19日,该村村民吴某私自上树采摘杨梅,不慎跌落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吴某近亲属以村委会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为由起诉该村委会承担赔偿责任共计60余万元。

本案一审、二审认为吴某与村委会均有过错,酌定村委会承担5%的赔偿责任,判令向吴某的亲属赔偿4.5余万元。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安全保障义务内容的确定应限于管理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范围之内。村委会并未向村民或游客提供免费采摘杨梅的活动,杨梅树本身并无安全隐患,不能要求村委会对景区内的所有树木加以围蔽、设置警示标志。吴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充分预见攀爬杨梅树采摘杨梅的危险性,并自觉规避此类危险行为。吴某私自爬树采摘杨梅,不仅违反了该村村规民约中关于村民要自觉维护村集体的各项财产利益的村民行为准则,也违反了爱护公物、文明出行的社会公德,有悖公序良俗。最终,法院认为,吴某因私自爬树采摘杨梅跌落坠亡,后果令人痛惜,但行为有违村规民约和公序良俗,且村委会并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再审驳回吴某近亲属要求村委会承担赔偿责任的请求。

该案再审判决明确对吴某的不文明出行行为作出了否定性评价,改判吴某对坠亡后果自行担责,对于明确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规范人们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并在倡导社会公众遵守规则、文明出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共建共享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社会文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然,以上只是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关于法治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建设进行再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七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报告从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部署,可以说是党的二十大对法治建设的再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以法治建设为主题的中央全会。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出了180多项重大的举措,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这次全会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部署。而后在多方努力下,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于2020年颁布实施。

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并在报告中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总体部署,同时提出到2035年“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以法治建设为主题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十一个坚持”的重要要求。这“十一个坚持”也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具体包括: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2021年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至2022年党的二十大,在以上基础上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再一次重大部署,法治中国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

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高素质法治人才。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那么,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呢?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共性要求,即立德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而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其中一个领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其人才培养更要遵循立德树人这一共性要求。

第二,坚持德法兼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既要遵循教育的共性要求,也要符合其个性特点,即德法兼修。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建设提出了德法兼修的要求。这就是说,法治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把握,更要突出个人品行的培育。体现在高等教育中,就是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什么要坚持德法兼修?从公正司法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为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于公检法人员来说,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我们知道,司法不公的危害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来说明其危害性:“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如果人民群众在司法程序中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司法就丧失了应有的公信力,这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破坏了法律的尊严、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制度根基。

第三,夯实专业功底。要深刻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及其背后的逻辑,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比如,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中,民法典用的是“自然人”,而没有沿用之前民法通则的“公民”,并且将“人身关系”放到“财产关系”之前。这体现出民法典对人格权的高度重视,或者说是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表示,只有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人才有可能成为推动实现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这恰恰也体现了民法典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再看,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之前,有的人可能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作了借款担保人,甚至在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签了字。一旦借款人失联,那么担保人就要承担连带责任。而实际上,连带责任是一种加重责任,对民事主体来说往往是不能承受之重。之后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作出民事主体“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的规定。

第四,进行主动研究。要适应法治建设新要求,进行主动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深刻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立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那么,如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进行主动研究,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作了新部署。《意见》就法治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指出:到2025年,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重点领域人才短板加快补齐;到2035年,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相适应,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专家学者,持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可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我们的长期任务。

最后,让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米新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