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大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3-07-06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解决“三大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当前,中国仍然存在“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缩小这“三大差距”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

一、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方面的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最终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大量政策支持,未来几年,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在农村地区的支出,将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投向农村。土地出让收益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以前土地出让收益大多用于城市建设,今后将着重用于加快农村发展。

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后,要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虽然这些年农村道路得以改善,但有些质量较差,要进一步通路、扩路、修建机耕道,为未来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推动农村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发展乡村旅游。这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方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农旅结合产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更多人不仅可以留在农村,还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大力建设流通设施。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鲜活农产品低温处理和产后减损。通过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大幅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财政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赖财政,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品创新,让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资本更好对接农村资金需求。贷款难,是农村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土地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采用私有制,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所以无法将土地作为贷款的抵押品。我们需要在价值链中创造金融信贷机会。因全球气候变暖,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中是否存在农业发展的空间。创新服务方式,基于农村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可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此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这些可以创新的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通力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提供坚实的土地支持政策。任何建设都需要大量土地,很长时间以来建设用地主要用来支持城市的发展,现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需要出台更多利于农村发展的土地政策。在农村,有很多处于荒废状态的宅基地,可以寻求合适的方式以合理的价格入市交易。未来需要推出合适的政策,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发展。

除上述政策支持以外,农村产业发展还需要依靠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现在农村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比如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其他龙头企业等。一方面我们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引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提供其在农村创业的条件。但同时,也要注意支持能人大户的方式,不能因政策支持人为地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大量资源堆积到能人大户身上,应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到政策支持带来的成果。第一,直接生产带动。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不同的发展模式让农民加入生产发展链条中,增加其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发展动力,增加产业发展收入。第二,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发展起来后,用工需求就会增加,从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未来农村里的多数人会与城市一样,以就业来获得收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有助于加快低收入群体的发展进度。这也是脱贫攻坚期间产生的机制,让能人大户带动低收入群体更快发展。第三,资产收益带动。企业可以通过让农户以土地、房产、资金等方式入股,增加农户的资产收益。在产业发展、农村收入总体增加的过程中,我们要提前考虑到如何让更多人共享到增长的财富。

发展农村社会组织。以养老为例,现在农村老年人很多,农村养老问题越发紧迫,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其也能共享到发展成果,是我们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老人的意愿也不同,所以不能只采用一种养老方式。对于“五保户”的老人来说,集中养老可能是最优选择。但对于普通家庭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或许更为合适。居家养老的成本更低,住房和生活设施都不需要额外支出,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实际困难,比如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无法自己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未来需要考虑“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的模式,让老人既能在家里养老,又能得到较好照料。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机构。由家庭、社会服务组织、政府三方合作,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前制定发展规划时,城市只负责城市,乡村只负责乡村,未来城市和乡村要同步考虑。比如供水,以前城市的自来水都是统一处理的,而农村则是自己解决供水,未来则要一体规划。交通、教育、医疗等都是未来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未来要加快全国低保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推动缩小城乡差距。

二、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完善区域性开发相关政策,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重点是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对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的扶贫政策。现在乡村振兴主要的难点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未来我们要重点支持中西部的农村地区。2021年我国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未来我国还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

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脱贫攻坚时就特别强调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比如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平整的土地,很难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且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时候就要发展特色产业,让每一亩土地创造更高的价值。

在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金融等方面加大投入,补足中西部地区的短板,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发展特色产业需要引入能人大户,只有把这些都改善以后,生产成本才会降低,效率才会提高,才能增加中西部地区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

合理安排西部地区未来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是只有看得见的产品才是产品,碳交易也是今后重要的创收方式,西部地区恰恰在这一方面有足够的优势。比如,利用新能源节省碳排放,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和发展碳交易市场创收。

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脱贫攻坚期间,五年内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达到1000万人。总体来说,成果相当突出。未来,西部地区发展城镇化,可以借鉴易地搬迁的经验。

三、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构建针对弱势群体精准施策的帮扶措施。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大病患者、儿童和城镇中工作不稳定的流动人口。针对老年人,重点探索“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的模式,比如有些农村开设爱心食堂,方便那些做饭有困难的老人,今后也可针对距离较远的老人拓展送饭上门的服务。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采取综合照料的模式,形成政府支持一部分、家庭负担一部分的机制。前段时间,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行针对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险。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大部分农村设立了卫生室,但大多质量不高。未来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方面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生到农村去,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采用远程医疗的方式,方便城里的医院服务农村。教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探索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同步课堂让城里优秀的老师能同步教导农村学生。

实施发展型低收入群体救助政策。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老年人,尽可能多地为其创造就业机会。比如,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将就业岗位放在农村,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并通过一些机制,让企业优先聘用这些弱势群体。针对不同群体需采用不同方式,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就要考虑如何帮助其充分发挥能力。除建立扶贫车间以外,我们还创造了很多方式,如扶贫工厂、扶贫微工厂等,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放到农村,把就业机会优先提供给这些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让他们有收入。在扶贫车间里面干活的有80多岁的老人,因为按件结算,既可以在车间干活,也可以拿回家干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虽然一天挣得并不多,但是老人家也愿意。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通过不断调整低保政策,使其也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但是不能只有收入,还需持续提供社会服务,要为其将来长久考虑。所以,要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出台不同的针对性的政策,使弱势群体也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促进共同富裕一定要关注重点群体:城市和农村比,重点关注农村;东中西部相比,重点关注西部及部分中部地区;人与人之间相比,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只有让这些重点群体发展得更快更好,才能够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格外关注重点群体,促进我国实现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全面现代化。

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我们要充分利用三次分配机制,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更快地改善和提高。初次分配要发挥好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注重保护相对收入较低的群体的合法权益。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但在低收入群体合法权益受到破坏时政府就要行使好监管职能,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

完善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缴费,降低低收入人口的税收和社保负担。二次分配主要依靠政府调节,要建立完善的税收体系,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分配机制的设计,可以参考日本的做法。日本医保的缴纳费用依据收入水平,按比例缴纳,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缴纳的费用就越高,但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则没有太大差别。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标准,避免老年人口因收入较低导致的生活困难。现在农村的养老保险金太低了,有的地方一个月只有100元,所以需要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

规范低保、“五保”和其他社会救助标准,提高转移支付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低保和其他救助在农村执行时应该更加精准,有时候覆盖面太宽,因为有些家庭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低保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家庭的总收入低到一定程度,才能享受低保。

鼓励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完善三次分配机制。一个国家越发达,三次分配也就越重要,三次分配主要依靠慈善组织发挥作用。我们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监管。慈善事业发展得好,监管到位,有助于缩小差距。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三大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希望到2050年时农村和城市之间没有根本性生活质量的差距,东中西部差距大幅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大幅度缩小。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汪三贵《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讲稿摘编整理)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