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与西方文明何以走向分途?
探寻帝国、哲学与文化的悖论……
世界文明会从冲突走向融合吗?
著名历史教授史蒂文 瓦莱奇的世界文明图谱……
中国与西方的发展比较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本书适合学习世界史、中国历史、比较历史、西方文明等课程的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分水岭:1600年的中国与西方》
[美]史蒂文•瓦莱奇 著
张慧宇 译
新华出版社 2021年7月
ISBN:978-7-5166-4757-8
定价:58.60元
作者简介:
[美]史蒂文·瓦莱奇(Steven Wallech),在克莱蒙研究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多所大学或学院执教30多年,现为长滩城市学院世界史高级教授。其他著作有《世界史:简明主题分析》(两卷)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通俗历史著作。作者比较了从农业时代开始到现代社会开始的时间内的中国与西方文明,探讨了导致这两大世界文化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以及这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何为它们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奠定了基础。作者用引人入胜的叙述比较了罗马帝国和汉朝的历史,这两者在自然、地理、人口的特点上极其相似。本书还探究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西方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在近代却迅速崛起,而中国保持了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传统文化,却在拥抱现代社会时落后了。作者通过比较农业、哲学、宗教以及面对侵略和战争的处理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中国与西方的发展比较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本书适合学习世界史、中国历史、比较历史、西方文明等课程的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精彩试读:
文化悖论指的是贯穿世界历史、标识某种文明无法规避的矛盾。随着农业革命的开展,最古老的、最显著的悖论浮现了出来。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农业是一个获取食物的可靠方法,并掌握了农业生产规律。文明由此得以形成。与此同时,人类把自身陷入一个后果并不友好的循环当中。当古代农民开始耕种特定的作物、饲养特定的动物来维持他们定居的社群的时候,他们便开始从大自然中偏移出来,为人类生存创造了一个人为的环境。由于放弃了原来游牧的生活方式,开始耕种植物,早期从事农业的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物不仅喂养了自己,而且还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食物剩余,从而触发了人口的大增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安顿下来,组织并重新组织他们生产食物的方式,形成生产体系。这样一来,他们也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多,长久的定居地也不断增加,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采用定居的生活方式来生产食物的一个后果是吸引来了大量的食客,不仅仅包括昆虫,而且还有一些啮齿动物,它们希望以人类或者人类的食物为生。病原体会很容易在聚集的人群中、人类播种的植物中,或者是饲养的动物当中传播。时不时地,这些病原体会以流行病的形式毁灭当地的人口。而且,我们称之为“农业”的这种新的人为关系,开始引发“生态自杀式”的周期事件。换言之,正是早期农业社群所采用的这种生产食物的方式,最终削弱了他们生产充裕食物的能力。因为这会造成土地侵蚀、土地枯竭、森林退化等问题的单个爆发,或集体爆发。最终的后果就是由农业革命带来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个社会越能成功地生产出多余的食物,不管是在生物学意义上,还是在环境方面,其潜在的生态灾难风险也越大。
为了试图破解这个最基本的悖论,为了提高对自然世界的控制,每一个古代文明都建立了各自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行事方法,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各种各样的文化都试图把人类活动、人类的预期和农业整合到一起,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取得一个稳定的食物供给,来满足不断攀升的人口对食物不断增加的需求。但是,没有哪个早期耕种社群能够逃脱他们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后果,他们赖以生存的人为的环境把人类文明体和自然环境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中国和西方就是两个极好的例证,他们例解了各自的文明是如何同这个最基本的悖论,即人类文明和农业所带来的最基本的悖论,进行抗争的。挑选出中国社会和西方进行比较研究是有指导意义的。原因在于:两种文明在上古时代的经历惊人地相似,然后却在中世纪彻底地背道而驰了。两个社会几乎在同时走向了成熟,而且其成熟程度也差不多。两个社会在人口数量和政治统辖下的土地面积也差不多。两个社会都在古典时代末期出于差不多同样的原因,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在中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还在试图维持中央集权,恢复和保留古典的、传统制度的完整性;然而,后罗马时期的西方解体了,分裂为五花八门的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体。中世纪时期,中国进入一个传统治理的黄金时期,在亚欧文化中卓然而立,也最为
富庶。相反,从中世纪早期到鼎盛时期,直至末期(公元 500 年—公元 1500 年),西方文明不断尝试新的政治制度,新的制度一个接一个,频频转换。中国最终非常成功地维持了其传统文化,挺过了中世纪的血雨腥风,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这却让中国社会裹足不前。尽管欧洲在维持传统社会上败得一塌糊涂,却开启了动荡和剧变之程,这一过程最终带来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中国却被“甩在”了几个世纪之后,这真是颇具讽刺意味。
本书的任务是对比和比较中国和西方所蕴含的这些悖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考虑了三个重要主题:农业、哲学以及游牧民族所带来的威胁和定居农民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互动。选择农业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本书所研究的中心悖论正是来源于选择和种植特定农作物这个单一活动。选择哲学的原因不像选择农业那样明显,但哲学折射出了农业生产变迁所带来的文化悖论。与游牧民族的交往和互动是书中选择的第三个主题。游牧的生活方式要求繁殖、饲养、放牧牲畜,这需要不断地迁徙,要有追逐丰美水草而居的能力。相反,种植已经驯化了的植物要求采取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固守在一个地区,插篱修舍,维持地域边界,排除入侵者。食物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主要差异导致了农民和牧民之间公开的冲突。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在整个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历史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