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玉: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谱写首都文化新篇章

作者:陈红玉 2023-10-09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陈红玉: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谱写首都文化新篇章

一、北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建城史和建都史的城市、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承载和积淀着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文化中心,在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一)北京在新中国文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

北京是国家文化政策的孕育和发布之地,作为中央宣传文化机关和文化单位所在地,集中了大量的文化机构,建设了众多公共文化设施,高校、研究机构林立。在文化产品和内容供给方面,首都期刊类杂志丰富多样。在文化保护方面,建立了专业的文物保护机构和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北京陆续改建和新建了一大批高等院校,成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最集中的教育中心城市;荟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人才、科研机构,成为全国拥有最雄厚的科研力量的科研中心城市;荟萃了全国第一流的宣传文化人才、宣传文化机构(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乐、戏剧等方面的机构或团体),成为全国最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不仅如此,北京还完成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天文馆、鲁迅博物馆等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首都北京大胆探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路径,开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在全国做出表率。

首先,北京是新思想、新观念的策源地,是思想解放的风向标。其次,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全国数量最为庞大的国有文化单位和机构,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也由此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发地。再次,北京一直是文化创新的发源地,在全国文化内容生产中起着标杆作用。比如,798艺术区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启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先河。最后,北京成立文化研究智库,率先探索文化治理。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于1997年经市编办成立,立足北京,致力于首都与国家文化战略与实践研究。这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先行探索。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分别就国家高端智库和社会智库的发展,发布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对国家高端智库和社会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给予了指导和规范。

(二)在新时代更加彰显首都引领示范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地

北京作为首都,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想的发端地、各种观点思潮激荡的交汇地。我们要牢牢抓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目标,以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重点,以做强主流舆论为保障,以提升理论素养和理论自信为基础,把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凝聚在新时代的思想旗帜下。

2.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首次用“四个重要”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这样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和重大关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3.增强首都文化功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部署,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服务保障功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北京文化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北京文化发展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

从国际来看,世界并不太平,文化交流、交锋与碰撞日趋激烈和复杂,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与价值认同尤为迫切。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地缘冲突等问题使世界文明与共识走向分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秩序正在加快调整与重构。

从国内来看,在经济、科技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化供需环境、内容和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顺应时代趋势推动文化发展提质增效更显迫切。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内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经济新趋向。

同时,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突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文化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数字经济领域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战场。并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数字网络的普及以及“80后”“Z世代”人群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文化消费业态、模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消费加速向品质化、多元化、体验化、数智化升级。在此形势下,加快改革创新,促进供需适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

从城市自身来看,北京扎实推进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发挥好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作用更显迫切。文化产业作为快速崛起并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和疏解减量背景下,已成为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期,北京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抓前沿、聚高端、促高效,不断涵育出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向更有品质和效能的新阶段迈进,进一步巩固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建设。

从当前全市文化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进步,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立足全球视野,相较于伦敦、纽约、巴黎等世界级文化名城,北京文化产业在发展水平、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既缺少如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具有国际感召力的文化标志区,也缺少如迪士尼、华纳兄弟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旗舰型文化企业;国际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还有待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迈出坚实步伐。进入新时代,北京市按照“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书写了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明确了“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城市文明风尚日益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中轴线申遗保护进入快车道,“三条文化带”建设成绩斐然,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力作迭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着新的时代光彩。

(陈红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