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彦:以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体系和实践路径

作者:陈昭彦 2023-11-22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陈昭彦:以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体系和实践路径

一、以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一)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教育优先发展,二是科技自立自强,三是人才引领驱动。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那么,我们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支撑中国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是关键。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把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充分运用于举国体制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在资源配置上,我们可以大胆地打破现有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模式,去揭榜挂帅,去支持创新理念,为实验和创新创造科研条件。

第二,在产品协同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此体系下,企业坚持市场方向,不断提升协同力。

第三,引入现代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体系之下,对于相关知识产权主体、职务发明专利权主体,该明确产权人就明确产权人,该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就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真正把激励机制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有效克服和调整举国体制的短板和问题。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高质量发展必须瞄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断深化,必须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持续升级,必须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谋篇布局,必须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统筹发力。

同时,共同富裕发展的立足点是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在提高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为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激励和条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收入分配改革,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推动收入分配改革。

(三)市场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与民营的关系,并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和红利。

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第二,处理好国有与民营的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四)融合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科学谋划,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出一系列大手笔大方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以“江河战略”为牵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绘制出一幅联动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中国经济新版图。

同时,我们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开放,正确处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二是以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三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四是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战略;五是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以上五个方面,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支撑,是我们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选择。

(六)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

第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二、以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稳定外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那么,怎样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立足我国国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是坚持全球视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内外双循环联动效应。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们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健全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新型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三)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一是促进三产融合,使“第六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所谓第六产业,就是按“1+2+3”的思路,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赋能第一产业,形成从“田园”到“餐桌”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二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盘活农村“三块地”,实现土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农民和农村因“三块地”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会逐步增加,城乡差距也会因此得到较大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激活城市群、都市圈得以发展的动力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近2万亿美元的货物完全有可能由陆路运输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基于上述运输和贸易新版图,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新的动力源,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也就自然形成了。中国的城市群都市圈将呈现由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共同驱动形成的新格局。

(五)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六)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们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持续完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落实好碳中和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机会公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们坚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做好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和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等方面工作,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圆满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昭彦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