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智:发展航天技术 建设航天强国

作者:李成智 2023-11-23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李成智:发展航天技术 建设航天强国

一、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可以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航天强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航天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指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当时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发来贺电。贺电指出,“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精心做好后续各项工作,确保实现既定任务目标,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为什么我国十分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第一,航天事业在军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航天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卫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卫星技术涉及的领域众多,包括通信、导航、气象、遥感等,其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比如,车载导航、智能手机导航都是通过卫星的导航功能来实现的。第三,航天技术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之一。航天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宇宙的结构和运行,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第四,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环,它代表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勇气,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敢。

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到2023年已经走过67个春秋。我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这四个精神也已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阶段:1956年,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这一阶段,中国航天事业形成了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决策体系,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国航天进入了全面追赶阶段。我们可以发射低、高不同地球轨道的运载火箭。同时,卫星种类也多了起来,比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等。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中国航天发展进入了与世界航天大国并跑的阶段,诸多关键领域的技术已经可以和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看齐。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中国进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当前,我们正处在第四阶段——超越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向世界航天强国进军的阶段。

(一)我国航天事业在四个阶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第一阶段

1956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点火升空。1966年,“东风三号”导弹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取得了基本成功。1970年,我国“东风四号”中远程弹道导弹在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随后命中预定目标,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该导弹的研制成功,对我国掌握多级火箭技术,发展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东风四号”导弹基础上,中国航天人在原有箭体上继续加级,将其升级为三级火箭,箭体顶部的导弹弹头则被卫星取代,并由整流罩加以保护,避免遭受高速气流的冲击,中国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就此诞生。同年4月,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1971年,“东风五号”点火发射,飞行试验获得基本成功。经过不断改进,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各项性能得到了全面验证。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国于1970年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1971年,我国第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一号”发射成功。1981年,我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1984年,“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

2.第二阶段

“863计划”是中国科教兴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中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863计划”包括七大领域,其中一个领域就是载人航天。这一阶段,我国的通信、气象卫星不断更新换代,应用能力不断增强;遥感卫星品种更加齐全,并在国防、科研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开始与国际航天组织开展广泛合作。1992年,中国“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澳大利亚“澳赛特B1”通信卫星。此次澳大利亚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卫星发射进入国际市场。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新的时期。另外,我国的“探月”“探火”深空探测也开始起步。同时,中国的空间科学也进入了全新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自主研究卫星导航系统,意在摆脱对美国GPS等导航系统的依赖。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正式立项。

3.第三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在多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2000年,中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升空,拉开了北斗一号组网的序幕。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出发,踏上了首次飞天圆梦的征程,在浩瀚太空留下了第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足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7年,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被成功送入太空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成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4.第四阶段

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

嫦娥系列探月卫星。自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至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平安归来,我国圆满完成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地高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和“嫦娥五号”共6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六战六捷”,获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其中,“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在火箭方面,2016年,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点火升空。“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

在卫星领域,202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方红五号”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

在空间站的建设方面,2021年,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接开了帷幕。2022年7月,我国空间站的首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被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同年10月,“梦天实验舱”被成功发射。在后续太空任务中,这两个实验舱和我国空间站的核心舱进行对接,构成了一个大型的三舱段空间站。2022年,“神舟十五号”飞船承载三名航天员发射成功。之后,“神舟十五号”的三名航天员与我国空间站中的三名航天员“胜利会师”。

在火星探测方面,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2021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始探测,“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火星预选着陆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比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技术突破,各类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气象等)产品的丰富,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我国航天科研单位的成长与发展

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的决议。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1999年,我国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三、  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航天强国,首先要考虑什么是航天强国。建设航天强国不是航天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强大,而是航天事业的全面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空间站建造、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开启了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

什么是航天大国?一是能独立发射应用卫星和探测器;二是能独立研制运载火箭和航天器;三是能独自管理卫星。什么是全面的航天大国?我认为是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现在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能称为全面的航天大国。满足以上条件,并且在航天各个领域都全面领先的国家可以称为航天强国。

按照中国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的内容来看,航天活动包括:第一,发展空间技术与系统。空间技术与系统包括七个方面: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发射场与测控、新技术试验、空间环境治理。第二,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空间应用产业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党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比如,卫星通信是产业,通过遥感卫星寻找矿产也是产业;另外,月球资源开采更是空间应用产业的一部分。近几年,一些国家还在探讨、论证在月球建立发电站的可行性。第三,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比如,空间的微重力实验,这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第四,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这部分包括持续提升航天创新能力、强化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发展空间应用产业、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积极推进法治航天建设、建设高水平航天人才队伍、大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建设。在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方面,我国一直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目前,国内活跃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有上百家。在建设高水平航天人才队伍方面,我们要加快建设航天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壮大人才队伍规模,加强航天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培养航天后备人才队伍。第五,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

现阶段,我们在空间技术与系统方面是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还有要进步的地方。第一,卫星用户数量。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内用户数量多于GPS。但是,在北美和西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户数量小于GPS。第二,运载火箭。我们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但是和美国的“土星5号”相比还有距离。第三,我们在小行星和系外行星探测方面也与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比如,美国在很早之前就发射了木星和土星探测器。在深空探测领域,美国的旅行者号探测器飞出了太阳系的边缘,进入了星际空间。第四,在空间天文观测方面,我们也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差距。第五,在月球探测领域,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第六,在太空望远镜方面,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韦伯太空望远镜已经传回了许多宇宙观测成果。我们的太空望远镜按计划也将在近年发射。第七,在商业航天和航天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美国的优势相当明显。第八,我们的航天材料、元器件、操作系统在技术水平上,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差距。虽然我国在一些航天领域还与世界领先水平有差距,但是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我们的航天事业,就能在将来形成赶超。比如,中国的重型火箭正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研究。在月球探测方面,目前,我国探月四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在“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七号”实现月球南极原位科学与资源探测后,“嫦娥八号”任务将初步构建起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并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另外,我们在火星探测方面也有计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在与航天事业发展有关的体制机制上不断完善发展。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坚定道路自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正在阔步前行。我们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在进步,别的国家也在进步,所以,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必定也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我们有信心,中国航天将在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方面当好“排头兵”,将以航天梦来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李成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