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超:立足新发展阶段 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作者:王君超 2023-12-20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王君超:立足新发展阶段 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应该怎么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第二,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聚焦如何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一、聚焦强国建设 向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要聚焦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谓顶层设计,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强国建设制定的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比如,从党的二十大后的延安考察,到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参加APEC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新征程。从近两次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到时代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表述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强国建设,要转变观念,建立“强起来”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期,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他在宁德提出了“弱鸟先飞”的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出一系列成绩。在陕北农村,习近平同志曾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同志的这些实践给人力量,激励我们奋发图强。

只有“三强”模式才能避免掉入“三个陷阱”。“三强”模式指的是,强国家、强政府、强社会。“三个陷阱”指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警惕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给出的方案是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塔西佗陷阱意在强调政府信用的重要性。美国学者特纳的《美国边疆论》展现了美国走现代化的方式。美国边疆的不断西延,铸就了美国个人主义、不断开拓和勇于创新的国民特质。美国在经历了所谓的“外援式”现代化道路后,才逐渐形成了美国精神。所以,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非常重要。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战略和国策,我们要“强起来”,就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立足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强起来”,关键词就是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针对当下的时代背景提出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战略机遇与矛盾风险纵横交织、复杂缠绕。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从产业链来看,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虽然尚处在大而不强的阶段,但至少我们将“蛋糕”做大了,未来我们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从内部看,我们逐渐具备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比如,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红利逐步转向人才红利。而且,中国市场对外资仍具有强大吸引力。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指出:“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欢迎各国工商界朋友们继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但从外部看,我国面临个别国家的“脱钩断链”和“去风险”等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产业。如果能有更多像新能源汽车那样的产业发展起来,我们就能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发展主动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进步是推动发展的关键。美国的发展正是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推动的。我们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坚持“双轮驱动”,在提高企业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软实力打造,尽快培育软硬实力兼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知道,微笑曲线和S型曲线理论。其中,微笑曲线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这几类服务行业。

S型曲线说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进入发展的拐点。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行业的更新换代属于技术创新的非连续性演化,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技术的掌握者很可能不再是行业的领先者,也就是说,整个行业面临重构。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发展,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通过区域产业体系重塑,北京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京津冀如何实现区域融合发展?一方面,北京在通州建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方面,中央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放眼京津冀,“三二一”产业格局持续稳固。数据显示,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转变为2022年的4.8∶29.6∶6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8成以上,天津占比超6成,河北提升最快,京津冀三地三产比重分别为83.8%、61.3%和49.4%,较2013年均明显提高。

冬奥会后,延庆地区以崭新的面貌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变化有利于加快人员流动,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工作方案》提出,在文化教育服务领域,研究延续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支持中国文物回流相关税收政策。支持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引进优秀境外影视作品,优化和规范对重点网络视听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将外商投资设立演出场所、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审批权下放至区级。支持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强化多部门、跨区域会商评估,强化正向引导,构建完善文化领域全流程闭环管理和综合治理体系。在专业服务领域,允许境外符合条件的个人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动态完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健全配套支持政策。依法依规探索推进京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共建合作,建立港澳专业人士来京对接服务机制。引进高品质国际会展,积极申办国际组织年会和会展活动,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建设国际会展之都。

建设北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借鉴国际大都市的成功经验。比如,纽约在评估经济发展水平时,与GDP相比,更关心的是就业人数、商业楼空置率、房地产指数、旅游人数等。这些数据都体现了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在学习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京津冀的产业协同发展与珠三角、长三角进行比较。

三、培养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共有11条,其中第3条到第9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纲要》确定了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第一,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高成效。比如,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再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共创造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世界首个高铁下穿航站楼、世界首个“双进双出”航站楼,亚洲最大机库也建在这里。

第二,中国文化要更多体现在中国的品牌上。很多国际知名品牌都有融入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借鉴。

第三,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今天,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亮点之一。

(王君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