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飞:化学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文明

作者:孙亚飞 2023-12-13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孙亚飞:化学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文明

大家好,我是孙亚飞,今天我非常荣幸和大家分享化学是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汽油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烃类化合物,由碳和氢两种元素构成。烃类化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对地球的污染相对较小。然而,汽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石油中含有硫、氮、磷等其他元素。这些元素在提炼过程中会残留一些硫化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随着精馏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纯化烃类化合物,但仍存在污染问题,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近亲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剧毒气体,对大多数动物有毒害作用。早期的汽车由于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碳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添加乙醇以帮助汽油更充分地燃烧。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乙醇中的水分会腐蚀汽车管道。后来,科学家米吉利发现了一种名为四乙基铅的物质,可以作为抗爆剂加入汽油中,使汽油燃烧更充分,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然而,四乙基铅是有毒的,长期使用会导致空气中的铅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无铅汽油,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含铅汽油的使用。尽管如此,空气中的铅含量仍然较高,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他替代方案,如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含氧醚类物质,以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并减少污染。

总的来说,化学在改善汽油性能和减少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健康问题。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更加环保和安全的能源解决方案。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近现代才真正奠定下来的。目前公认的世界第一位化学家是17世纪的波义耳,他与牛顿同属一个时代,并在英国皇家学院担任过牛顿的前任会长。然而,在那之后,化学并没有立即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直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18世纪末解决了许多化学问题后,化学才在19世纪初被确立为一门科学。

现代化学的许多基础,如元素定义和定量实验操作方法,是在18世纪末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确定下来的。同时,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制度量衡系统,包括米和千克等单位,也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世界度量衡中心位于巴黎的原因。这些是我们对近现代化学的基本认识。

此外,古代并非没有化学,只是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门可以成为学科的领域。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和欧洲流行的炼金术被认为是化学的前身。在中国,我们有炼丹术,并且其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然而,炼丹术真正成气候是在秦始皇时期,他统一中国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开创了用丹药养生的先河。秦始皇在位30多年间,据说服用了许多含汞的丹药,这些丹药可能是当时的方术士为他制作的。

在古代,炼丹术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而且主要是为皇宫服务。到了东晋时期,炼丹术开始有了一些理论上的建树,其中葛洪是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主要讲述丹药的制作和使用,外篇则涉及政治思想。此外,他还有一本书叫《肘后备急方》,记录了一个治疗疟疾的方子,即取青蒿挤成汁来服用。虽然学术上对当时使用的青蒿种类存在争议,但这个药方在民间一直流传着。直到1969年,在江苏省高邮地区还有人沿用这个方法来治疗疟疾。

尽管古代对于青蒿的称呼可能存在差异,但经过研究发现它确实具有治疗疟疾的作用。由于当时许多药物已导致疟原虫产生抗药性,屠呦呦等科学家利用现代化学萃取技术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进一步制成了成药蒿甲醚,成功治疗了疟疾。这一成果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非洲地区,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的传播。因此,诺贝尔奖委员会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这表明,尽管古代没有现代化学的概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知识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应用,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同时,炼丹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制作,东晋时期流行服用五石散作为麻醉剂。到了隋唐时期,炼丹术的服务对象从皇帝追求长生不老转变为更多方向,其中一种与炼金术相似,即试图从贱金属中提炼出贵金属。葛洪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一种名为石胆的物质,也称为胆汁,实际上是铜的一些可溶性盐,主要是硫酸铜,其结晶体至今仍被称为胆矾。

硫酸铜溶于水后形成的绿色液体称为胆水或胆汁。将胆水涂在铁上,铁表面会变成铜。这就是炼金术的目的之一,即从贱金属变为贵金属。虽然铜不是最贵的金属,但比铁值钱。这个反应可以用现代化学术语解释: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不同,活动性越高,越难以金属形式存在,更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如氧气或水,形成氧化物或盐。铜的金属活动性不如铁,因此铁不易以金属形式存在,而铜相对容易。当铁金属与含铜盐接触时会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铜和含铁的盐。

早在东汉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铜的短缺,出现了铁五铢这种货币。虽然铁五铢在当时并未广泛使用,但在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各个地方开始用铁制作货币以次充好,尤其在缺铁的地方,如四川等地盛行铁币。到了北宋初期,流通中的铜币严重不足,人们需要用大量的铁币购买物品,甚至一匹布就需要上百斤的铁币。这些情况在史书中都有记载。

在宋哲宗时期,上饶地区的张甲发明了一种高效的方法,让铁与硫酸铜反应并回收铜。这种方法利用了无法回收的矿尾渣,因为铜矿氧化后会产生大量硫酸铜。这种置换法使铜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由于炼铁技术的进步,有更多的铁可以用来生产铜。这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是湿法炼铜,它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并应用。宋朝时期,由于缺铜问题严重,人们开始尝试用铁和硫酸铜反应来获取铜。虽然这种方法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完全替代铜的地位,因为其他元素无法完全替代铜的功能或在市场上交易。

明朝时期,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的流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荒”问题。然而,明朝海上贸易并未持续太久,清朝时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虽然通过丝绸之路和瓷器贸易换回了一些银子,但最终还是因对外战争而输出出去。这表明改变钱币金属并不能解决货币体系的问题。

现代货币体系中,我们主要使用电子转账进行交易。在电子转账之前,纸币是主要的货币形式。与铜币相比,纸币的价值并不是基于其材料价值,而是由国家信用作为保障。铜币的钱荒问题主要是因为铜的价格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相等,如果铜价偏高,人们会将铜回收用于制作器物,导致铜的流通不畅,进而推高铜价,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货币制度难以持续。而纸币是利用国家信用作为保障,具有难以伪造的特性。古代四川地区由于缺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但由于当时防伪技术不足未能流传下来。现代有了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通过国家层面的信任解决了“铜荒”问题。

所以,化学与人类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铜元素和货币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古代人们可能还不理解化学是什么,但他们已经在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化学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夕阳学科,但其一直在为人类服务。未来元素如钛、铌、铼和钼等在材料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钼可能成为芯片的原材料,并且已经有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以二硫化钼为材料的电脑。

还有钛,它也被认为是未来元素的代表,是因为它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比如,在航空工业中,由于其比钢铁轻,常被用于制造飞机;在太空探索中,钛合金也因其性能稳定,而且在月球表面温度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形状和性能,被用于保护镜片等部位。钛合金因其防腐蚀和高强度的特性,在深海探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早期的蛟龙号还是现在的奋斗者号,它们的主要外壳都采用了钛合金材料,以抵抗海底高压和海水腐蚀的影响。

钛合金在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用于关节置换。与其他材料相比,钛合金不会引发免疫反应,从而降低了排异风险。此外,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制造出与原有关节几乎完全匹配的人造关节,使用起来非常舒适自然。这些特性使钛合金成为一种具有未来感的元素。

还有关于国家大剧院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过程长达9年,从1998年开始立项,到2007年竣工。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许多顶级设计师都参与了竞争,最终法国设计师安德鲁成功中标。他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非常高大的穹顶,内部分为三个部分。这个设计虽然在当时受到争议,但设计师考虑了保温和空间感等需求,使得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层次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过程中就采用了钛合金材料,三分之二的部分没有使用玻璃覆盖而是用金属包裹。钛合金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和抗腐蚀性,可以防止氧气进一步侵害钛合金表面。二氧化钛在钛合金表面形成薄膜,除了起保护作用外,还能使光线照射产生漫反射效果,与不锈钢不同,不会造成明显的镜面反射。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选择使用钛合金作为建筑材料,这一决定在中国掀起了钛合金热潮,许多建筑和民用品开始寻求使用钛合金作为原材料。当时中国的钛合金生产技术并不先进,许多钛合金产品需要进口。但是通过国家大剧院选择钛合金板的宣传,中国钛合金产业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在民用市场上得到应用。中国的一些地方,如宝鸡、攀枝花等地拥有钛矿或钛生产加工基础,为钛合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钛合金产业已经取得显著进步。

(孙亚飞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