肜新春:面向可预知的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肜新春 2024-05-26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肜新春:面向可预知的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方向及带来的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第一,“新”包括两方面,即新产业载体、新产业组织形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涌现、成熟、应用和扩散,形成了一系列新产业。由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整体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和重要表现。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产业组织发生嬗变,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三新”经济)和平台组织等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第二,“质”包括三方面,即“本质”“物质”“品质”。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具有“质的规定性”,在“质”上与传统生产力是不同的,新质生产力是最新一次的生产力跃迁,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的生产力跃迁。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新型生产力,是一种依靠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的物质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能够带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第三,“力”包括两方面,即“网力”“算力”。在当前技术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快速从以往热力电力到网力算力升级,成为以网力、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其中,网力表示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广义的网力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算力是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能力,广义的算力包括算力、运力、存力构成的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算力、算法、算据等构成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所以,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新”,关键在于“质”,落脚于生产力。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随着技术的变革,生产力有了大发展,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取代了人力和自然力,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了棉纺织业的劳动效率,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基础。此外,蒸汽动力还作用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衍生出火车、轮船等制造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主要标志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机器的发明与应用,以能量密度更高的石油和应用领域更广的电力作为新型能源代替蒸汽动力,由此催生出电力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结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半导体等技术为标志,大范围应用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使产业中的知识和技术要素占比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1世纪初,又被称为“智能制造革命”“工业4.0”,代表了一系列新兴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使其迈向更高效、更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侧重点不同,在美国主要是“工业互联网”,在德国是“工业4.0”,在中国则是“智能制造”。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效应、组织重塑效应、要素提升效应、补链强链效应、筑基强基效应等不断夯实和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产业要素体系、产业功能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不断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建设。当前,中国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研究尤其薄弱;二是存在“脱实向虚”现象,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现象;三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比重过低;四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质量和效率不高,亟待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五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亟须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

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我国科研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平行探索”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新型研发机构2412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5.96%,R&D人员占比64.6%。

要提升工业竞争力,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占GDP的45%。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家总量的18%以上,位居世界第二。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我们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建设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场景,开辟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有效融合。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据测算,2021年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9.7%、22.5%和43.7%,农业和工业领域数字经济渗透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数字化差距比较明显。2021年,英国、德国、韩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29.9%、24.8%和17.4%。

要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利用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与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绿色转型,进而构建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有效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压缩并消解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极度需要与深度依赖,远离依靠掠夺以积蓄前进势能的歧途,进而在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未来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等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要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是生产力的主人,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尤为关键的是人的转型,培养新型劳动者人才队伍。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拥有2.4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并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一些领域里,我们仍然面临拔尖创新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未来,我们要在发展人才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揽制度,合理使用人才,使其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

2024年4月14日至16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梅赛德斯-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等企业高管也在朔尔茨此次访华的随行之列。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西方国家的认可。大众很早就来华投资,现在又投资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大众汽车集团位于合肥的研发中心是全球除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目前研发中心人员在3000人左右。

从2015年开始,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德国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大众集团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实现企业管理模式变革。另外,大众还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内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26%的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再创新高。2023年全年产销累计分别达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幅度双双突破两位数,分别为11.6%和1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尤为抢眼,全年产销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速分别高达35.8%和37.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举跃升至31.6%。

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不到1500亿美元增长至14.7万亿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美国GDP之比从6.3%上升到70%,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8%增长到1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从3%增长至约32.4%。四十年年均实际增速为9.5%。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约为37.8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五分之二,接近中国和美国GDP之和。中国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市场占有量,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看,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1%,总资产收益率为1.15%,净资产收益率则为9.5%,三个指标都落后于《财富》世界500强平均水平。与美国公司相比,上榜124家美国公司的三个指标分别为11%、3.21%和21.9%,经营状况明显优于上榜中国企业。中国145家上榜公司平均利润约41亿美元,与自身相比有所提升。但是同期,世界500强平均利润上升至62亿美元。中国上榜企业的利润和增速都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

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国有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22年全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2.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3%。国有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较为突出。中央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牵头建立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2022年累计建成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十余年来,中央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超过全国的1/3,2022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我国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央企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国有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市场。尤其是在风险较大、回报率较低的关键技术领域,国有企业可以发挥中流砥柱的战略作用。2023年,央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国有企业也有发展短板。国有企业广泛分布在竞争性领域和产能过剩领域,在新兴产业的分布相对较少。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要加快转型和创新步伐。虽然国有资本在局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提供可能,但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

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要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使命,围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调整自身发展布局。国有企业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创新驱动的关键支撑力量,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与民营企业一起协同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性的突破,超前布局科技创新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成果全链条孵化体系,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型国企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民营经济也是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比如传音手机一度占据非洲总市场57%的份额。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民营经济也在进行有效尝试。

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动力源泉。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聚焦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转型升级的动力支持,民营企业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以微观载体的形式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锐意创新,为我国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步入新阶段,具有内生创新特质的民营企业要发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相较于开展基础研究而言,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应用场景了解和把握得比较充分,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这个角度看,民营企业具有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要充分挖掘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既有通过产业集群寻求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又由于其经营管理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成为开拓新产品、新业态的关键力量。同时,因其经营管理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民营企业也具备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潜质。很多民营企业在一些微观领域达到较高发展水平。

推动民营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发挥制度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技术的技术攻关,在创新科技研发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优惠,进一步破除准入壁垒。另外,为规避市场不确定和技术不确定的突出问题,要选取具有收益水平和条件相对成熟的科技攻关项目让民营企业参与,加大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达到148万件,同比增长17.4%;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7.5万件,同比增长19.7%。从研发投入上看,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为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三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合计约占全国总研发经费支出的近7%。全球企业排名中,三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均排在前二十位。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探索布局和规划。华为在5G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最多;腾讯专利申请数量超6.6万件,全球互联网行业中仅次于谷歌,人工智能专利数超过1万件,设有实验室专注量子计算、下一代机器人的研究等。

因此,我们要用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这两个重要力量。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可期,前途一片光明。同时,我们要认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一条新路。

( 肜新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12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