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梦想,我们都不陌生。个人有个人的梦,民族有民族的梦,国家有国家的梦,政党也有政党的梦。梦想是我们的追求和抱负,对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梦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个人的梦想追求对于成长的影响。
美国的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人生理想对于个人成长影响”的问卷,之后进行了常年的跟踪调查。问卷把参与调查的人分成四类:没有目标;目标模糊;有清晰短期目标;有清晰长期目标。若干年之后再次回访时,发现目标层次不同的人,成长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整个调查人群中,没有目标的人达到了27%,这说明生活中有些人没有目标并不影响他吃饭穿衣,照样能活着;第二个层次即目标模糊的人占60%,他们有目标但是目标不是那么清晰,也不是长期的,而是模模糊糊走一步算一步,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第三类即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概占10%,这些人最后成长为社会精英或者社会中受人尊重的专业人士,像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第四类就是有着清晰长期目标的人,为数非常少,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的顶尖人士。中国古人讲,不要常立志,而应立长志,长志是指有清晰的长期目标支撑个人成长。
一、“中国梦”的提出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这就回到了今天的主题“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而且他用了三句诗形象生动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展望和概括。他说,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他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明确表达了新一代党中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谈到“中国梦”。
2013 年3 月1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重申“中国梦”,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中国梦”,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一个目标。他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指出了一条现实的路径。
“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是相通的。
“中国梦”一经提出,在国内社会各界及海内外华人中引起强烈共鸣,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他出版的《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认为欧洲梦所强调的和平、共享、适度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他对“中国梦”的评价是“‘中国梦’的提出必将对整个人类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梦”一词非常具有文学色彩,饱含着政治智慧。中国和梦两个词的联合在今天这样一个时空背景下竟然能够激发如此之大的政治能量,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就现在来看,“中国梦”所蕴含的能量并未完全释放出来。“中国梦”本身就是老百姓的话语体系。谈“中国梦”,老百姓并不陌生,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小追求、有自己的大梦想,“中国梦”这种话语本身就是喜闻乐见的,老百姓很容易记住它。“中国梦”对内来讲,接了老百姓话语的地气;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梦”也纳入了实现世界梦的话语体系。在“中国梦”提出之前,美国有美国梦,欧洲有欧洲梦,法国有法国梦……我们经过政治话语的转换,实际上和世界各国的政治话语接轨了,所以“中国梦”对内接了老百姓的话语地气,同时也顺应了世界逐梦的话语潮流。“中国梦”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传播的一个睿智并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这种话语对于描绘一个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
二、如何完整科学地理解“中国梦”
(一)“中国梦”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梦”提出的时代背景,如果往大里说,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从国际上来看,顺应了世界逐梦的潮流。从国内来看,我们所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在这种背景下,靠什么凝聚人心、干好中国的事情?中国梦。今天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矛盾、问题非常突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包括资源、环境、人口、廉政建设、法制、民族团结、社会公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等。在这样一个任务艰巨的背景下提出“中国梦”,就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什么时候这些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我们的“中国梦”就实现了。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提出之后,很多人说它是周公解梦之“梦”、南柯一梦之“梦”,这是把“中国梦”的“梦”望文生义,理解偏了。实际上,“中国梦”的“梦”跟心理学、生理学意义上的梦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指一种梦想、一种追求、一种抱负。如果用一句话来替换它,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的具体内涵怎么理解呢?我概括为几个数字,供大家参考。
1.一个核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两个层次,它既是人民的梦,也是国家、民族的梦。从整体上看,它是国家强盛之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从个体上来看,“中国梦”是让每一个人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中国梦”的提出,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梦想打通了。
3.三重含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强国之梦。强国不仅仅是经济指标一个层面的,应该从“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个角度来理解,包含着“五个中国”的统一: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从大国走向强国,教育领域提出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才大国走向人才强国;文化领域提出要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另外还包括从生态大国走向生态强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等等。
“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中华民族曾经繁荣发达过,所以才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古代中国的盛世有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一是疆域版图辽阔,今天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唐代版图达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元代达到1500多万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版图辽阔是大国盛世的重要指标。指标二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大,有一组数据:16世纪以前,世界上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3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有一半是中国人的发明;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即GDP总量、经济发展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当时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只有10个,而中国就有6个。今天我们谈复兴,主要是在第二个层面,就是对人类文明贡献要大,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中国梦”是个人幸福之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国家、民族和个人成长的关系。“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没有人民的幸福,“中国梦”就不算完成,没有人民的富裕,发展也不能算成功,个人幸福是“中国梦”最终实现的重要指标,所以现在反复倡导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和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4.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是“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国梦”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统一。
“中国梦”首先是经济富强之梦。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依然是解决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曾经有人说,我们改革开放近40年了,现在是不是要提以社会发展或其他发展为中心,是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党的文件明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梦”是政治民主之梦。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是人民民主这面高扬的旗帜,现在看来,民主确实好,但是民主如何实现有待实践进一步探索。一人一票的民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遭遇了困境。比如,2016年上半年英国脱欧,就是英国社会一人一票投出来的。票决结果出来的第二天,很多接受采访的英国人说,“哎呀,我后悔了,英国怎么能脱欧呢?”甚至有人说,“我旁边的人都说要留欧,我就是想表达一下不同意见,没想到它真脱欧了”。共产党人一直倡导的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在政治生活中激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民众的智慧和智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是文化繁荣之梦。什么是文化?读完大学了,读完硕士了,读完博士了,是不是就一定是有文化的人呢?最近一些媒体经常说某些人有知识没文化,也有媒体说大学培养了一些有知识的野蛮人。看来,知识并不等于文化。文化到底是什么?党中央的文件中对文化有很高的定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血脉是被斩断的,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坍塌的,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举不起来的,所以,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从国内、国际的发展态势来看,文化领域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越来越”: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把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讲得非常清楚。
在当今世界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当中,文化的发展应该秉承怎样的原则和精神呢?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各国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原则。文化的发展不是说我的存在以你的消亡为前提,而是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国梦”是文化繁荣之梦,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这样的内容。
“中国梦”是社会和谐之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中国梦”最终要落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也就是说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要为老百姓解难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做好工作。
孙中山先生曾经从自身的角度对民生的重要性做了概括,他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非常重要,有哪些表现呢?他说,吃饭是民生的第一个重要问题,穿衣是民生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吃饭穿衣的问题是民生的头号问题。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很多同志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吃饱饭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今天我们遇到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吃饱了,但是吃得不放心了;我们穿暖了,但是穿得不安心了。现在吃什么、穿什么,总是要问一下有没有污染、是不是绿色的等问题。习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他当选总书记之后第一次面对中外媒体讲话时说的,我印象非常深刻。
今天谈到“中国梦”,它并非高高在上,说到底就是要把老百姓的教育、工作、收入、卫生、医疗、环境这些民生问题解决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中国共产党要做的就是把老百姓关切的利益问题解决好。
“中国梦”也包含着生态文明之梦。十八大之后有个新的提法: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出美丽中国的梦想跟中国30多年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关系。这些年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雾霾、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启示我们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MARK][MOREPAGE][/MOREPAGE][/MARK]三、“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咱们老百姓的梦。“中国梦”一经提出,就把海内外中国人内心的梦想唤醒了。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提出来,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世界乃至人类的影响和意义。他说,生活在我们这个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跟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当然也带来很多挑战。但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精神实质是一贯的,同时也和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的追求是一致的,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以及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谈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可以总结,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系人民、服务群众的初心未改,所以能够从过去走到今天,从今天继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制胜的法宝。习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有理想信念,关键还要落实。他说“中国梦”不会从天而降,幸福也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靠实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靠共产党人实干,实干成就“中国梦”。
四、“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梦想很重要,实现梦想的路径也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发表讲话,用三句话对此做了概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习总书记明确讲,道路就是生命,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言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要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为什么不走美国道路或者英国道路或者其他国家的道路呢?
明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刘基在《拟连珠》中说,“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东西到底是苦的还是甜的,得尝一尝才知道;路到底是平坦的还是险峻的,走一走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道路充满底气、充满自信。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我们在实践当中探索出来的,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什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理想信念。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过程中会遇到沟沟坎坎,遇到很多挑战,这个时候就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意志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时表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他在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理想信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种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却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说,现实生活当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应该说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十八大后落马的“老虎”“苍蝇”一批又一批,原因各种各样,经济问题、政治变质、作风问题,等等,但归根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也就是理想信念动摇、精神缺钙的问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人人有责,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汇聚在一起是不可战胜的。总书记强调这一点,因为它特别重要。我们今天不管身处何地、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把个人的梦想和民族的国家的“中国梦”统一在一起。中国力量一定是全体的力量,是56个民族13亿人的力量,为什么说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因为要完成中国的这些目标任务,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习近平引用汉代思想家王符《潜夫论·释难》中的一句话:“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大鹏鸟飞得那么高,不只是因为它羽毛轻盈,千里马跑得那么快,不只是因为它脚上有力量。中国共产党掌舵的中国这艘大船要行稳致远,全体党员首先要带好头,要发挥示范作用,并把56个民族、13亿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以气势磅礴的力量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一定要落实到老百姓迫切的民生问题上来,生活、教育、卫生、医疗、环境等问题逐步解决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对此我们完全有信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目标一定会梦想成真。
(中共中央党校 王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