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之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新概念。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全面阐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成果。
一、为什么提出新质生产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阶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国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也开启了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急需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要坚持改革开放。第二阶段主要是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第三阶段主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党的十九大重新定义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对我国生产力水平作出了“总体上显著提高”的表述。
现在,我们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第四阶段,即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迈上新征程。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解决一系列关于新发展方式、发展理念转变的问题。对此,我们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效率结构的改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深化发展与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包括一系列强国建设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质量强国建设,即打造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推动新型工业化,追求高品质的服务和发展,而且还要在全球竞争中以高质量来取得优势。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效率的同时,我们还要建设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努力发展好数字产业集群的各个维度。
(二)科技创新对于工业革命的核心推动作用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与工业革命的进程息息相关。我们现在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也就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特点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所引发的范式是革命性、颠覆性的,主要表现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字化工厂的大规模应用、个性化需求的发展,以及人机交互、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升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向更加高端、更加智能、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塑造了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业态。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战略性问题包括消除相对贫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因此,我们应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共享驱动,也就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把创新驱动和共享驱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做大做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真正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新动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定义
从本源上看,新质生产力不仅指一般的劳动能力,还包括创新能力。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
我们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重点要把握“新”和“质”。“新”不仅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先进生产力,还要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由新技术带来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上。“质”是指我们更强调科技创新所带动的绿色发展,即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同时还强调进一步推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六大核心特点:一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二是数据驱动;三是智能化升级;四是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即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五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六是通过发展微观上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宏观科技创新生态的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
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时代变革周期也在逐渐缩短,比如原始时代是“十里”时代、农业时代是“百里”时代、工业时代是“千里”时代,而信息时代,因为全球智能化水平的发展,可谓“万里”时代。真正到了数字化时代,我们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无界的状态,也就是打破了基本的时空界限,人们活动的范围也近乎无限延展。
从生产要素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主要的生产要素从劳动者,也就是人本身,发展到了土地与人,后来又加入了技术、资本,到现在还有数据。可以说,数据和科技创新在现在的五大生产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观演进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所以,我们当时开展了农业集体化、工业国有化,重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国家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其中,生产力标准居于首要位置,意味着生产力发展在我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处在关键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时强调,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可以把我国的生产要素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左右。这一时期,我们还是以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为主,国有经济占比较大,经济规模的扩大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发展问题。第二阶段是真正开始跨越式快速发展的阶段,即从1988年左右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在这一阶段,我们首先将技术作为效率型生产要素纳入到生产要素体系之中,代表了我国生产要素的第一次升级。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在这一阶段,我们明确提出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生产要素体系之中,从四大生产要素升级到五大生产要素。以数据和技术为引领的优质、先进的新型生产要素,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们所要达到的充分发挥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作用的目的,就是通过推动数据进一步普及,促使千行百业都能够实现数字化升级。
三、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系
(一)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近四十多年来,个人工业专利在全球工业专利中的占比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全球工业专利在总的专利指数中的占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两个“不断提高”,充分说明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给工业领域带来了非常宽广的全新拓展空间。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促使科技创新可以跨国、跨领域、跨部门、跨公司地开展。同时,很多国家已经启动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计划,抢占供给领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高地。
(二)怎样实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题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而科技创新正是起源于微观个体的技术创新突破对整个宏观科技创新的塑造。从微观个体的创新能力来看,其过程是一个从创新想法到形成产品,再到形成新业态、创造新的增长点,最后形成产业或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
科技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系统。一家企业、某一个地方政府或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很难仅凭单打独斗就能够走完整个科技创新的周期。所以,科技产业是一定要形成联盟、组织,共同合作,发挥规模效应、推动资源整合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不仅要关注科技的产业化、产业的科技化,更要关注科技服务共同体的建设。依靠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科技服务共同体来构建、支撑我们未来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就是我们的战略导向与顶层设计。我国的科技产业化是战略驱动型的,和以西方为主导的产业驱动主导市场型的国际科技产业化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即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主推的产业为主,先进行顶层设计,然后给出配套政策,再去完成范式的培育、生成、验证,最后形成科创的产业、产品,以及未来的集群。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突破方向是把握好能源和信息这两把“标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对信息的运用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推动着科技的创新,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对信息的传递、驾驭水平,也与能源的利用效率紧密相关。能源是信息技术的转化动力源,也是信息传送、储存、处理的基础。同时,能源的利用水平并不是呈指数飞跃的,而是根据能源开发和技术更新而缓慢提升的。这也就意味着,在信息的时代,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单位能源的信息转化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首先就是要瞄准全球能源科技前沿,也就是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来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培育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只有充分发挥信息和能源的结合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而绿色生产力恰恰就提出了关于新能源使用的要求。
(四)能源与数字生产力共同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能源体系出发,利用数据智能化的技术、算力,努力实现农业、工业、交通、通讯、建筑、商务、文化等领域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未来,信息领域的技术突破主要是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人工智能、人机互换等,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主要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新装备等。利用我国市场来培育新技术,正是我们布局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范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数智化时代更短的技术革命周期,争取到2025年基本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熟阶段,促使各行各业乘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东风”实现更高水平的数智化转型,推动数字化转型需求从目前的集中在农业、建筑、通讯、文化等领域,发展到研发、管理、销售等更广泛领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主要是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方向。
四、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在于重新塑造生产关系
关于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我们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二)目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堵点卡点
第一,科技和产业脱节。我们现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还存在科技成果无效空转、被束之高阁的问题。所以,下一步如何使科技成果实现从“书架”到“货架”上的转变,形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产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举措就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依靠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包括对核心技术的攻关。
第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我们虽然有很多科研成果,但是还存在缺乏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问题,即我国尽管工业附加值占比较高,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技术强国。所以,下一步如何在推动科技产业化的同时,推动产业科技化、构建科技服务共同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举措就是畅通从顶层设计到技术研发、产业化、企业需求的全过程,最终让产品走向市场。
第三,构建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供给、产业、服务、需求、投资五个方面来看,这五大主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布局环节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比如:国家层面,主要是做好“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顶层设计,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层面,主要是要了解市场需求,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是深入推进数字化的创新发展,如数字产业化、“人工智能+”行动、互联网服务业升级、数字农村建设等。
( 徐晓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