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人文经济学观察

作者:魏鹏举 2023-12-10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魏鹏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人文经济学观察

二、北京在全国人文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出过7份城市总体规划。总体上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确定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业城。1958年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文化中心”变为“文化教育中心”,将“大工业城”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198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的性质定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199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重申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党中央在批复中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北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所以,尽管这版规划中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中心的定位,但提出了“经济繁荣”的要求。

进入21世纪,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这版规划更凸显了北京的文化特质。尽管规划没有给予北京“经济中心”的定位,但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视是增强而非削弱了。北京越发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经济业态。2004年以来,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北京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活跃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开放的对外政策。纵观全球后工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最新一版的城市规划,也就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新版规划虽然没有过多谈论经济建设问题,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概念给我们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文化建设,要考虑如何让文化与其他领域更好融合,如何发挥文化赋能作用。

关于北京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优势,我总结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世界历史表明,都城的文化与经济是交融共生的。这种特点尤其体现在传统社会。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政治中心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地区,是经济活跃的地区。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政治本身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且,文化繁荣意味着人才集中、思想活跃,这种地方也是富有创新活力的地方。从这个方面看,北京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第二,北京遵从“庶、富、教”这一中国传统治理理念。《论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弟子冉有陪同孔子到了卫国,先生赞叹此地人口繁盛(庶矣哉!)。冉有讨教,如何更好地治理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孔子直截了当地说:“富之!”弟子追问,如果富裕了以后又该进一步做什么?先生笃定地指出:“教之!”《易经》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同发展,只有如此,一个国家才能强大,这也是政治治理的核心要义。一方面,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另一方面,要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凝聚起高度的价值认同。没有文化做基础,经济越发达,社会的离散力量越大。社会的凝聚力来自文化建设。举例来说,经济发达的社会就像是一块大石磨高速转动的状态,石磨转得越快,离心力越大,说明经济越发达,石磨上的东西也越容易甩出去。文化的作用是,在石磨高速转动的同时,让石磨上的东西,也就是整个社会群体,牢牢站稳。所以,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既需要发展物质文明也需要发展精神文明。对于北京,我们既要满足所有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也要实现文化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北京的建都促进了南北方人文与经济的大融合。北京成为都城后,日渐成为南方与北方人文与经济资源融汇的中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成为北京的城市性格。北京的包容性既有人文历史的积淀,也是经济活力的底蕴所在。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文化、科教集聚带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位列全国第一。北京是总部经济最发达的世界城市。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202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北京拥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连续第9年雄踞全球第一,其次是东京(39)、纽约(17),并且北京的数量超过东京、纽约之和。

三、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在文化强国战略下的重点建设领域。“文化强国”这一概念包含文化自身的强大与文化赋能作用的强大。

第一,高质量的文化内容生产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优质内容产出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北京之于全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大量优质内容产出,尤其是文化创意领域的产出。近年来,北京地区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的人数不断增长。北京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以来,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收入水平,在国内外都具有显著优势。从广电类节目制作方面看,北京生产的主旋律作品越来越多。

第二,北京探索数字文化发展新业态具有显著优势。2019年,新闻信息服务业继续领跑全国,移动互联技术为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逐步回暖。

第三,北京居民文化消费占比持续增长。我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应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北京拥有众多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既是文化企业的集聚区,也是文化消费的集散地,同时是城市特定的文化地标。文化产业园区的融合辐射效益显著,园区内的消费不仅局限于文化领域,还包含“吃住行游购”的方方面面。北京文化人均消费正逐渐上涨,文化资源集聚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第四,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我们从2019年开始研究编制“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2019—2021年的数据来看,北京连续三年排在第一位。北京要留住优质企业,就要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全球影响力。

具体来说,北京有五方面优势。一是政策引导。北京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二是投资驱动。2017—2019年,北京地区的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几乎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全国与北京地区文化产业领域分别披露投资案例3961起、1649起,投资金额2786亿元、1443亿元。三是科创融合。北京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四是人才支撑。北京吸引了众多人才聚集。五是优质园区的承载作用。除大型企业外,园区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这样的平台既集聚文化产业、吸引人才,又有利于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并且能带动综合消费,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打造更有魅力的营商环境。文化创意产业让文化与经济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起到引领和带动的作用。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12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