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

作者:单霁翔 2023-12-25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

关于室外,整治起来要比室内还艰苦。我们过去很多区域都是不开放的,导致杂草没膝、没腰,也都要清理。我们的要求是让不该长草的地方一根草都没有,清理以后还给野猫建了猫舍。特别不应该长草的地方,就是我们古建筑的屋顶。过去,我们的古建筑上长了很多草。这些草之所以能生存,一定是把根扎在瓦和瓦之间的缝里,瓦被拱松动以后,雨水就会灌进去,就会导致梁架的腐朽。所以,我们下决心向杂草宣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把它们拔掉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不除根的话,一两场雨过后又会长出来。所以,我们要把一片片的瓦揭开,把草根取出来,再把瓦重新抹好,这一干就是两年,我们才敢对社会宣布,故宫博物院一千二百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了。更严重的是不断增长的市政管线,跑冒滴漏、盘根错节。紫禁城里有一条非常漂亮的河,叫内金水河,从西北流入,向南到武英殿前,向东穿过太和门广场再拐两个弯,从东南流出,两侧都有汉白玉的栏杆。这条河上当时有上百条污水管、上水管穿越,再加上一些热力管道,这些管道无情地穿过各处红墙、古建筑,占据了很多空间。对此,我们用了一年半进行设计,用了一年多时间报批,在远离古建筑、地下八到十四米的空间,采取盾构的方式,把十七种管线全部摁到地下,这样就再也不用开挖古建筑的地面或穿越红墙了。

我们开始去商业化。过去,人们进了故宫都是跟着导游沿着中轴线往前面走,所以经营部门认为有商机,就开始在门洞里面卖东西,包括太和门、乾清门、隆宗门、景运门等,一进去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但是,人们来故宫是看古建筑而不是逛市场的,所以我们下决心要清理。比如乾清门,是清代皇帝每天上早朝的地方,但是东西边都是商店,游客完全没有体验。我们要求一切工作要以服务游客为中心,所以把这些商店以及隆宗门的快餐店都拆掉,在远离中轴线的冰窖建了餐厅,可以同时容纳三百人就餐。今天,我们再沿着中轴线走,就看不到任何商业建筑侵入到视野中了,一定能够看到一座壮美的紫禁城。

我们还下决心拆除所有的临时建筑。几十年来,故宫里积累了一百三十五栋临时建筑,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彩钢房,两三个星期就可以搭建好,但问题是不阻燃。我们和公安、消防一起,把雁翅楼下面的彩钢房拉倒来做示范,并让大家立下军令状,拆除所有临时建筑。一直拆到2016年院庆当天,我们大家齐心合力把最后一处彩钢房拉倒,结束了故宫博物院的彩钢房历史。

我们向最脏、乱、差的地方宣战。比如故宫的西城墙,墙内四百多米长的范围里堆的都是加工用的木材。于是,我们把这些木材移到外面,建了建材基地,恢复了墙内的地貌,然后建了故宫文物医院。故宫的南城墙内更脏乱,几十年来就是堆砖头、木头的地方,位置就在午门下面,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把它们都移出去以后,恢复了地貌,并建成了对公众开放的家具馆。更严重的是太和殿广场的西边,是长期堆放建筑垃圾或危险品的地方,所以一直不能开放。对此,我们下决心把它拆掉,恢复其历史景观。很多临时建筑也在干扰故宫的环境,比如南三所是过去皇太子生活的地方,一共九组院子,满是绿琉璃瓦,很漂亮。但是几十年来,我们的老员工都没见过南三所原本的样子,因为一直被花房围着。所以,我们就在别处建了温室大棚,在里面把花卉养好以后,在每年初春时接到故宫各庭院展示出来,等到深秋时再把它们送回去。这样一来,花卉养得更好了,我们也就能把花房都拆了,南三所也终于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通过这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我们使故宫的面貌得到了改善,完成了环境整治前喊出的“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口号。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在2020年迎来了六百岁“生日”。我们希望的是人们再走进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建筑,而没有任何一栋杂乱无章的临时违建。

但是,要想让故宫进一步扩大开放,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古建筑修好。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郑院长做了十年院长,那是故宫发展得最好、做事最多的十年。郑院长2002年一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就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下决心用十八年时间,到2020年把故宫一千二百栋古建筑全都修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计划。比如,过去的武英殿还是当时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在使用,在这家单位搬走以后经过修复,今天成为对我们的陶瓷馆。西部最大的宫殿慈宁宫,当时还是国家文物局在使用,在这家单位搬走以后经过修复,今天成为我们的雕塑馆。郑院长在故宫的十年还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那就是苦口婆心、锲而不舍地把当时故宫里的十三家外单位都请走了。

我们纠正了很多历史遗憾。1923年,一把大火把紫禁城四大花园之一的建福宫花园烧掉了,当时的内务府说是电线进了宫殿引发的火灾,但其实更多人相信是太监偷东西、纵火,为的是烧掉罪证。经过国家批准,我们复建了建福宫花园,使之成为故宫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大火烧掉的中正殿也得到了修复,成为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陈列展览的地方。我们还有一项使命,那就是收复被别人不合理占用的区域,比如紫禁城北侧的大高玄殿,原本是道教建筑群,于1950年借出,直到2014年才在人大、政协代表委员的呼吁下还回来,其中就有二十多处违法建设,耗时四个月才被专业性地拆除,经过维修后如今已对公众开放。

要想让故宫进一步扩大开放,我们还必须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修好那些文物藏品。以《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为古书画装裱修复的单嘉玖、为青铜器修复的王有亮等为代表的专家们,一生修复了很多国宝级文物,包括陶瓷、木器、漆器、乐器、家具、挂屏、象牙、螺钿、缂丝、唐卡、织绣、西洋钟表等,甚至到了退休的年龄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众们誉为“男神”的王津,最擅长修复西洋钟表。十八世纪的西洋钟表经他之手,表针还能走得准,表盘上的水还会流、鸟还会叫,到点还敲钟。四十多年来,三百多台西洋钟表得到修复。《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第二年,王津还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白金奖。这就是我们应当赞美的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对待文物的态度应该更加科学,不仅要有传统工艺的支撑,还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对待不会说话的文物也应该像给人看病一样,先诊断、再修复。所以,我们建立了第一个为文物建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建筑长度达三百六十一米,汇集了二百名文物医生,其实一半都是从事分析、检测、无损探伤并出具分析检测报告、提出治疗方案的科学家。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协会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设立在这里,疫情前四年已经培养了三十七个国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复人员。古建筑构件、文物藏品等进入文物医院后都会得到细心诊断,比如其生命历程、出土地点、需要保留的信息、金属成分、合金比例以及当前的“病情”、“治愈”方法等,然后形成一份权威诊断报告并送到修复专家的手里。我们也不断为这所医院添置相关设备,比如分子结构分析设备、三维打印设备、分析热性能或物理性能的设备等,使得文物修复水平如虎添翼。我们已经建立了23个科技实验室,形成了支撑数百种文物修复的平台。经过修复,一批批文物得以健康地从库房“走”向各个展厅、“走”进人们的视野。

通过环境整治、古建修缮、文物修复,我们终于实现了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的目标。2014年,故宫的开放面积首次突破50%,2015年达到65%,2016年达到76%,2018年底突破80%。过去很多竖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牌子的地方在今天变成了展区、展馆、展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午门雁翅楼,有着上千平米的巨型空间,过去是不能开放的大库房,在我们将其中四十万件文物移交给国家博物馆之后,其空间得到解放,现在成为闻名世界的临时展厅,举办过来自印度、阿富汗、法国、卡塔尔、摩纳哥等地的各种展览以及我们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千里江山与历代青绿山水特展”等,还在春节举办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期间每天有二至四万观众走入展厅。

从2014年开始,我们推开了故宫的一座座大门,比如隆宗门的打开意味着广阔的西部区域第一次对公众开放。西部区域过去住的是皇帝的母亲,其中有很多佛堂、花园以及规模非常大的慈宁宫。经过修缮,我们利用大规模的宫殿先后举办了五个雕塑展览,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雕塑馆,使上万件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走”出库房,恢复了作为文物的“尊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指的是只有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它们才会变得神采奕奕;同时也只有让人们看到,它们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所以,我们今天要修好它们,这也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开放了最西边的寿康宫,开放第一天就呼啦啦进来了很多年轻人,他们都说这是甄嬛住的地方。对此,我们还是要讲好历史,其实在这里住的最久的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我们把这位太后使用过的家具、用具从库房中提取出来,经过修缮以后原样放回每个房间里进行展示。

经过努力,我们开放了紫禁城里的四大花园,最后开放的是慈宁宫花园,包括其中的古树、佛堂。我们开放了城门和角楼,四个城门、四个角楼从过去的库房变成了博物馆、展厅,比如在东华门现在有古建筑馆,展示故宫收藏的四千九百件古建筑相关藏品;在神武门上面有高大的展厅,常年举办一些引人入胜的展览,同时人们走出展厅后可以不再从神武门离开,而是沿着城墙直达天安门、王府井等地区;过去只能远远眺望、拍照的角楼,今天也是可以走进去的,我们在角楼里播放虚拟现实的影片,告诉人们古人是怎么用榫卯结构把上万块木头组合成三层檐、七十二条脊的美丽建筑的;在端门现在有数字博物馆,我们可以在这里和一千二百栋古建筑对话,看到一千五百块地毯图案,调阅并临摹一幅书法,与绘画中的小动物互动,使用数字藏卷、多宝阁详细了解喜欢的书画、器物,在虚拟现实中走进故宫中狭小、不开放的空间,试穿古代服装,学习针织工艺。我们开放了畅音阁大戏楼,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宫廷戏楼。我们把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修好,作为戏曲馆的一部分对公众开放,人们在这里可以观看中国传统戏曲。我们开放了宝蕴楼,这是故宫里最年轻的古建筑,过去也是文物库房。在其百岁生日时,我们完成了修复,作为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陈列馆,陈列建院初期那些艰苦年月的“痕迹”。比如,1933年为了防备日寇掠夺,当时的故宫员工做了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一个木箱用来装文物,然后分五批运到上海,同时在南京建起了故宫博物院的库房和分院,在1936年底、1937年初再将文物运到南京。仅过了半年时间,南京又告急,故宫文物又被迫避敌西迁,最远运到了桂林,其中最险的一条路就是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入峨眉一带,期间曾被藏匿在各个城市,躲过了敌机轰炸、土匪抢劫、自然灾害,得到了各地民众的舍命保护。1947年,这批文物被汇集到重庆装船运回南京,经过清理发现一箱都没有少。这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创造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我们最后还将扩大开放的目标放到了地面库房上。最大的地面库房是一百五十六米长的南大库,过去里面存放的都是各种材料,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我们已经没必要再在故宫里保存这些材料。于是,我们移出了这些材料,并对南大库进行了修缮,把它建成了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六千二百件明清家具。这些明清家具,哪怕只是一个小炕桌,都是紫檀的框、镶着一圈和田玉的,它们经过修复以后光彩照人。这些精品家具、组合式家具、情景式家具的陈列,伴随着琴棋书画的点缀,使得家具馆的开放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于是,我们进一步打开了书版库房、陶瓷库房、古建筑构件库房、车马轿舆库房,让其中能够展示出来的文物面对游客,得到更好的保护。

随着上述一片片区域的开放,故宫的开放面积不断扩大。过去游客参观太和殿,结束以后只能往北走,而这片区域中除了高大的宫殿、宽阔的广场,一棵树都没有。曾经有游客在仅参观到此地时问我们,故宫没有树吗?我们只能尴尬地告诉他,再往北走就是御花园,那里是有树林的。其实,太和殿两侧各有一个门,西面叫右翼门,东面叫左翼门,过去从来没有开放过,直到环境得到整治之后才得以开放。人们现在从太和殿走出右翼门,迎面就有十八棵三百年树龄的大槐树,左翼门外面是箭亭广场,再向东也有很好的生态景观。人们现在再来故宫,参观完太和殿就不一定往北走了,可以去游览东、西两边的展区。

然而,我们知道,哪怕开放再多的区域、举办再多的展览,能到故宫参观的游客仍然是很少的一部分。为了扩大宣传,我们必须要借助互联网与数字技术。我们加强了网站的建设,包括加强外文网站的建设,让世界各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让故宫的青少年网站更活泼,鼓励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听有趣的故事;着手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故宫过去举办过的展览与正在举办的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参观。2016年,我们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在网上图文并茂地展示故宫收藏的一百八十六万余件文物,以及通过不断升级的高清摄像手段,在网上展示各种场景照片、主建筑照片,让人们在家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全景的故宫。我们还加大了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每天增加新内容,白天给大家讲建筑,晚上给大家讲故事,开展各种活动。我们发现,人们特别喜欢浏览和收藏故宫的照片,于是组织了一个小分队,无论春夏秋冬,分别在早中晚拍摄故宫的各个角落,然后把美丽的照片放到网上供人们下载。一场初雪或者红月天象过后,故宫的照片就能收获上千万的阅读量。只要是下雨雪的时候,都是故宫网站人气最火爆的时候。

我们开始出品系列App,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了,而且每个都能获奖,媒体评价我们:故宫出品,必属精品。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我们通过App让这幅古代绘画“立体”起来,展示其中上百个知识点,让人们可以深度了解画中的人物、场景、音乐、舞蹈等。“每日故宫”是最让我们得意的App,用户可以在每天早上免费收到一套图文并茂的故宫藏品信息,通过经年累月的收藏就能够得到一座属于自己的掌上故宫博物院。我们还制作了“故宫展览”,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参观故宫的展厅。总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全世界博物馆最强大的数字平台之一,因为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延伸、与时俱进,包括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几年来,我们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网络智能化,吸引了更多人来到故宫博物院。

今天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三、四个小时是肯定不够的,人们需要休息、喝茶、吃东西。故宫西部区域开放后,至少三分之一的游客会去游览,也就需要有一个观众服务区。矮矮的红墙后面有四栋古建筑,非常结实,墙有两米厚,是过去皇家的冰窖,但已经有一百多年没有存冰了。于是,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将其修缮好,建成了冰窖观众服务区,包括书吧、茶吧、咖啡吧、快餐店,快餐店可以同时容纳三百人就餐。

我们今天也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来传播文化,比如展示故宫早景的早景伞、展示故宫宫门的宫门包、展示故宫脊兽的衣服夹子、展示《乾隆皇帝大阅图》的水果叉、展示四羊方罍的茶具组合、带有故宫元素的笔记本、故宫系列口红等。截至2018年底,我们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已达一万一千九百种,越来越受大家欢迎,带动了全国的文化创意产品浪潮。对此,我们还喊出了一个新口号,那就是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更加注重品质、环保、安全。我们还通过展览来推动文化创意的发展,比如故宫的名画藏品——《千里江山图》,十多年前还鲜为人知。我们对这幅名画进行了体检,历经千年还十分健康,时青时绿还特别鲜艳。于是,我们决定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特展”,将《千里江山图》全卷打开,经过宣传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幅绘画展出之前,我们就创作了上百种《千里江山图》相关的文创展品,除了传统画册、复制品、丝绸制品,还有日历、邮票、茶具、折扇、团扇、杯垫、鼠标垫、笔记本、手表、纸胶带、存储罐、书签、披肩、运动服、运动鞋等。经过三年时间,《千里江山图》已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人们室内家居装点的热门元素之一,还走进了交响乐,走进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走进了舞蹈,走进了春晚,这就是我们对一件藏品的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通过讲好它的故事,激发出强大文化能量。

故宫现在的商店也不再是商店了,而是文化创意馆,是人们走出故宫博物院之前到访的最后一个展厅,包括木艺馆、陶艺馆、铜艺馆、书店等,还有出售面向儿童的产品、提供空间给孩子们做手工的儿童文化创意馆。博物馆本质上也是教育机构,故宫也要承担教育的角色。为此,我们成立了故宫学院,在全国十个城市建立了分院,开展了大量深入社区、深入学生的活动,比如故宫知识课堂,每次开班一定爆满,孩子们在这里串朝珠、绘龙袍、画盘子、做堆绣、做结彩、包粽子、做拓片,所有都是免费的。我们认为,将大量营销收入投入到教育上是最值得的,因为这些学生在博物馆长大,将来也一定是对博物馆有感情、对传统文化有认知的一代。我们还将大量修缮好的古建筑投入到教育上,这些大教室能容纳更多的学生。博物馆就应该是人们学习的大课堂,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

二十个文明古国的专家学者、政府文化官员每年都会在故宫召开太和论坛。太和论坛是以太和殿命名的,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号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待、人的内心世界和谐相安。他们都非常赞成中国的主张,二十个文明古国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签署了《太和宣言》。我们今天要认真做好一次次外交接待,当外国来宾走进故宫博物院,我们会用故宫所呈现的中华文化为他们讲解,比如红墙、黄瓦、蓝天是三原色的体现,用这三种颜色可以谱画出世界上任何色彩,我们的世界必须是绚丽多彩而不能是单一色彩的,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也都应该拥有各自向往的未来。

如今,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走进故宫博物院,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被保护着的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壮美、尊严与健康,肯定会感动于中国对遗产保护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和实在贡献。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来了六百岁生日,那一天我们格外地激动,因为在全国各界的支持下,我们实现了“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六百年”的誓言。


12
点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