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

作者:莫林虎 2024-02-28 来源:宣讲家网 次阅读
莫林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奋斗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本质特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高扬的思想旗帜。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部署推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着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2.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我们党“起家”和“当家”的一个重要依靠。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坚持这样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都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文化建设领导能力

坚持党管思想文化,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文化建设领导能力的一大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并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座谈会,系统阐明了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重大意义、根本原则、重点内容、方式方法等,确立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方法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作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指导和遵循,标志着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境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主题主线,真情讴歌伟大时代。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根本上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

(四)坚持以创新创造为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核心就是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我们再看一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改革”出现70次,“创新”出现59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新”进一步凝练为“守正创新”。正因为坚持以创新创造为动力,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才不断推陈出新,精彩纷呈。

我们以传媒业的融合发展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各新闻单位尤其是中央主要媒体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一个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中成长壮大,写下媒体融合发展的“中国答卷”。

比如,在“互联网+总台”的战略视角下,央视网正在升级建设“一网+一端+新媒体集成遥控平台+市场端口连接”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并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媒体“中台”,汇集统一的数据采集能力、计算能力、萃取能力、交换能力等,准确把内容、平台、用户连接起来,推动内容的精准分发和服务的精准触达。目前,央视网“数据中台”已形成“贯通多终端、统一管理”的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实现对央视网多终端覆盖情况及传播效果进行全流量监测、评估、分析,每天用户访问记录超过100亿条。在此基础上,央视网通过合作引入第三方公司的外部数据,形成更为丰富、多元的全域媒体数据库,以此支撑数字化转型。

再如,国家广电总局建立选题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国影视机构发放“英雄帖”,激发行业创新创作活力。另外,通过制定发布《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试行)》《演员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试行)》,设立电视剧制作技术创新国家实验室,推动制作技术、制作标准、制作规范取得创新突破。

2022年除夕之夜,《只此青绿》一舞惊艳神州。这部以故宫馆藏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热度不断攀升,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为什么会这么火?归根究底就是创新。我们再看,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因《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的出圈而享誉全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推特上多次发文点赞。为什么会这样?面对传统广电影响下降、收入下滑、创新乏力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河南卫视通过优质资源整合机制、项目化择优机制、薪酬激励制度等手段推动全面改革、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以原创精品节目为载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内容创制与品牌开发双向赋能的产业转型之路。

(五)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精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理念,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对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基础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举个例子。2023年6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电视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推出之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节目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天下为公”等十个关键词切入,用故事讲述、情景演绎、外景寻访、歌舞演出等多种形式讲述了“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揭示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其主题曲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2.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以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在这些伟大精神中,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百年历史。

举个例子。国家广电总局通过实施“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推动创作更多思想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节目。比如《思想耀江山》,由国家广电总局统筹组织江苏、北京、浙江、上海、湖南5家卫视联制联播;《思想耀征程》,是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用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故事讲述背后的大道理,用创新让更多的人喜欢原本严肃、枯燥的理论节目。

3.批判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洋为中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强文化建设,批判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六)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其中第三个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都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化与细化。

举个例子。2022年12月20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公布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中国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成功入选。其中,广西的大寨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梯田、红瑶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并以旅游收入反哺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实施梯田景观修复,使两者互为依托,成就了大寨村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态。然而,之前的大寨村却因偏僻封闭,生产方式单一,长期处于深度贫困之中,人均年收入还不足700元。自2003年开发乡村旅游以来,当地村民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2019年人均年收入达到3.4万元。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一)文艺创作繁荣

1.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现象演变,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特别是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形成了我国文学兼容并包、开放多元的文学生态。

文学报刊陆续复刊、创刊,扩版、扩刊,全国各级各类文学报刊总数至今已多达3000种。与此同时,各地陆续恢复或创建文艺类出版社约50家,每年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超万种。

设立一批文学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持续推出大批优秀作品,如《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获2015年雨果奖,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

2.电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形成了三大类型:

第一,主旋律电影,包括对重大历史事件、时代风云的记录和呈现,讴歌英雄情怀、弘扬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国大典》《大决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近几年,出现了《我和我的家乡》《攀登者》《长津湖》《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八佰》《金刚川》等作品。

第二,商业电影,包括喜剧片、武侠片、动作片、伦理亲情片、青春偶像片等。商业电影,也就是类型电影,美国最早开始发展,拥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学习借鉴美国商业电影模式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商业电影类型和模式。比如,相继推出了颇受欢迎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喜剧片。特别是2021年上映的《你好,李焕英》,不仅受到市场广泛好评,而且还有美国公司获得其翻拍权。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一种既能娴熟地运用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影像表现手段,又能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主流价值理念完美表达出来的商业电影,被业界冠以“新主流电影”。比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这些电影票房都在5亿元以上,《战狼2》更是创造了56.8亿元的惊人纪录。从2023年票房前五的影片看,《满江红》《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大多属于这类电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幻电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2019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科幻电影的出现,2023年《流浪地球2》的公映,表明我国电影创作、生产已经拓展到了硬科幻电影领域,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展现了中国电影的进步。

第三,艺术电影,也称文艺片,以独特的眼光、构思和手法,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体悟,在挖掘和表达人性的深度方面,有独特价值。例如,《我们的田野》《秋菊打官司》等。近年来,我国文艺片有复苏的趋势。2023年,《河边的错误》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部文艺片改自余华同名小说,上映3天,票房破亿,最终票房约3亿元。

3.电视剧

我国电视剧产业主要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电视剧有《红楼梦》《西游记》《武松》《努尔哈赤》等,到90年代有《渴望》《围城》《辘轳•女人和井》《焦裕禄》等。特别是《渴望》,作为我国第一部室内剧,一经播出就创下了万人空巷的记录。此后,我国电视剧产业走上繁荣之路。值得一提的是,主旋律电视剧是我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长征》《延安颂》《解放》《换了人间》《彭德怀元帅》等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党的十八大以后,电视剧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比如,《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觉醒年代》《山海情》《大山的女儿》,都属于主旋律电视剧,而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达到了极为高超的水平。2023年的《狂飙》《三体》《繁花》等电视剧,则在对人生、社会的表现、题材类型的开拓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

4.动画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动画产业出现了两次辉煌时期。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创作生产了《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第二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标志性作品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其中,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以9.56亿元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再次打破票房纪录,以50亿元位居国产动画电影票房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小门神》《大护法》《阿唐奇遇》《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姜子牙》《长安三万里》等动画片,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加以现代性的重新阐释。另外,2023年的《中国奇潭》,讲述了八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表现手法极具想象力和感染力。这些动画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蕴,真正践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2023年《深海》成功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这也是中国原创三维动画在柏林电影节的首次入围。

近年来,我国动画片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2019年,《白蛇:缘起》入围法国昂西动画节的“动画长片”主竞赛单元;同年,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上映后,获得了单片369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发行公司的新纪录;2021年,《雄狮少年》参加北美最大动画节“AIF动画电影节”;2023年,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海外口碑票房双收。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动画IP话题播放量破亿的共计11个。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提升外,中国动画出海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容平台的出海。目前,国内大部分知名漫画平台、制作厂商都已向海外拓展,如快看漫画、爱奇艺和腾讯动漫的海外版WeComics等平台都在东南亚、北美等市场推出了各自的海外版平台。这些出海平台通过与所在国相关机构合作、本土化创作生产动画作品等方式,使国产动画出海由被动转为主动。

5.戏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从单一的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发展成为多元并存、风格各异的舞台状况:从现实主义到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从大舞台到小剧场、环境戏剧,从心理到人、文化……中国戏剧繁荣发展,名家辈出,创作活跃,涌现了众多优秀作品。比如,《父亲》《立秋》《虎踞钟山》《李白》《商鞅》等,对思想探索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小剧场戏剧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戏剧形式。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标志着小剧场话剧的诞生。小剧场话剧的兴起,促成一批民营剧社的出现。这些民营剧社的市场化运营,探索出中国市场化戏剧的道路。

12
点赞()
分享